六、关于西域道教
(一)西域道教和内地道教皆由浮图道衍生而来
《云笈七签》卷四有《道教相承次第录》:“第一代老君。老君大山大丹治法传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王方平、尹喜、徐甲。”道教经籍中的“老君”,多指老一辈道君,是一批人,不是一个人。但此处把尹喜、王方平(鬼谷子)也列为其弟子,说明这个“老君”是指老子。把老子视为浮图道及其延伸的道教的创始人,是应该能被认同的。那些否认老子是道教始创者的种种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但是,从举办“浮图邦”而成“浮图道”是一个过程,从浮图道衍化成道教又是一个过程。这过程在西域地区和中国内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须分别进行研究。
唐道宣《广弘明集·笑道篇》说:“尹喜在罽宾檀特山访老子。”这可能是给昆仑实验带来重大变化的事件。西汉扬雄《蜀王本记》说:“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日,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序寻吾。”唐末前蜀杜光庭《青城山记》引《上清记》云:“神仙王方平领仙士万五千人,以镇此山。”把三条史料联系起来,便找到了一条极重要的线索,说明这里有一个大致的计划:老子在厨宾国檀特山应尹喜的要求,已把昆仑实验总结成理论,在文子等人的协助下,著成了《道》与《德》两篇,交尹喜作为推行中国改革的纲要。此后,尹喜带领浮图邦的一部分“东土弟子”,如王方平等,返回中国内地行道,推行社会改革;老子本人则计划更广泛地考察波斯、印度,然后两人再相会,时间约千日,地点在成都青羊序。为什么决定相会在成都?这与他们计划的归国路线有关。他们计划从印度东北,经缅甸进入今之云南、四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还提到一条从今云南到印度的道路……在西汉武帝以前,它就已经存在,而且实际上一直没有中断过。”①
这样,在昆仑实验区的中国徙民便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回国,推动国内的改革,后成太平道,成为内地道教的发端;一部分留在昆仑实验区成为坚持浮图法的正统道派,后成西域道教。
(二)在西域坚持浮图法的正统道派受排挤
老子、尹喜等人离开昆仑实验区后,浮图道各派的领袖人物更加突显了,教派偏见也发展了,树起独立宗教的旗帜。琐罗亚斯德创火祆教,大雄创耆那教,如来创佛教。原有的婆罗门教上层人士已与浮图道融为一体,后成正统道派的重要力量。留在昆仑实验区的中国徙民的后裔,今所谓侨民(道书称“种民”)已融入了当地社会生活,长期与婆罗门保持良好关系。婆罗门的“梵”,意为“清净”“寂静”“离欲”,实与老子的“德”相通;其所谓“六法”,即学习吠陀,教授吠陀,自己祭祀,祭祀他人,布施,受施,在形式上亦与浮图法相通;在内容上,“吠陀”已自动改成“道德”了。故“种民”与婆罗门有长期联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维护浮图道的正统道派。
《大唐西域记》卷一《大雪山龙池及其传统》一节,专门描绘了“龙王”与犍陀罗国王迦腻色迦斗争的故事。其中说“龙王”变做老婆罗门,反映了中国侨民(“种民”)与婆罗门联合反抗压迫者的斗争,实际上是正统道派反对乾陀罗邦的领导人“梵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斗争,是大道之邦内部反对腐化、堕落、质变的斗争。有学者认为,这个“龙王”反映出印度古代北方山区有个英武勇猛的龙种族。确切地说,他们是“犹龙”弟子的后裔。因孔子说过老子“犹龙”,“犹龙”便成了老子的别号,后来又被神化为“神龙”。《大唐西域记》反复讲关于“龙”“龙王”“龙种”“龙女”之类的传说,都与犹龙弟子直接联系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