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语修养小说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25509
  • 作      者:
    谷裕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谷裕,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1991-1997年就读于德国波鸿大学,攻读现当代德语文学、中古德语文学及天主教神学,获文理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北京大学德语系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从中世纪到19世纪末的德语国家文学史、德语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主要发表物:学术专著:《君特一库纳特作品的艺术结构和思想体系》(德文,1998)、《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2007)、《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2008,第二版2010);学术译著:《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作者:瓦肯罗德,2001)、《耶稣会简史》(作者:哈特曼,2003)、《面向终末的美德:罗马书讲疏》(作者:佩特森,2010);另有多篇学术论文、译文。
展开
内容介绍
  “修养”(Bildung)是产生于德国18世纪下半叶的一个综合人文概念。修养小说(Bildungsro-man)由“修养”(Bildung)和“小说”(Roman)两词复合而成。德国以外的学界传统把修养小说视为德国特殊体裁、德国思想史的一部分。Bildung含有人格塑造、成长发展和教育的意思,《文学论丛·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德语修养小说研究》将Bildungsroman拟译作“修养小说”,并非因为这个译名与原文具有更全面的对应关系,而是考虑到修养小说与修养的同源关系。《文学论丛·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德语修养小说研究》在导言部分系统解释了修养的含义,梳理了修养小说的创作与诗学发展,最后简要勾勒了修养小说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对十四部学界公认的修养小说类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展示它们如何以各自独特的形态,使修养小说变得丰富多彩。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上是“为市民的社会关系所压迫的人”的感受。当他为贵族青年补习完功课被请出门时,他开始发问,自己为何没有如此“出身”,为什么自己天生就是“打工的”,而不是“付钱给人的”。如果“世上的关系”能够使他“幸福”或“满意”,他也会认识“目的”或“秩序”,然而他此时见到的却只有“矛盾、无序和混乱”(366页)。
  在《安通·莱瑟》之前,德语文学几乎听不到下层市民的声音,更没有如此强烈的对社会不公的责问。安通·莱瑟把自己所处的“矛盾、无序和混乱”状态,归结为出身,归结为所处“市民的社会关系”,这显示出完完全全的市民意识,而非超等级的、宗教的罪的意识。从对“市民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安通·莱瑟》预示了19世纪修养小说的基本问题,是《绿衣亨利》和《饥饿牧师》的先祖。安通·莱瑟没有像虔诚自传的主人公那样,把内在完善视为最高目标。相反,他虽然认识到社会不公,但还是表达了走出内在世界、走向外在的愿望。整部小说叙事就伴随这种退避内在与克服内在、走向外在之间的努力和挣扎。小说交替描写了主人公如何努力走出私人空间,在遭到打击后回归内在,然后又如何萌发新的希望,做出新的努力。他在学徒时遭到不公,潜入默写和背诵布道文;在寄宿家庭受到屈辱后,沉入文学的幻想世界;在投奔剧团失败后,试图进入修院。他不是自愿而是被迫地在“沉思的人生”和“行动的人生”之间不断转换。每次都寻找新的契机,使自己重新振作。
  与前两部分相比,小说第三、四部分更倾向于向外的努力。这首先表现在“漫游”的主题:从辍学出逃、远足到两次徒步寻找剧团,安通·莱瑟不断冲出狭隘的家庭,踏上漫游旅途,其果敢与执著远远超过此前的自叹自怜。“漫游”在虔诚的宗教理解中,本是一种人在世上无家可归的状态。只有神的怀抱才是最终获得救赎的家园。人在世上只是一个寻找这个最后归宿的漫游者和朝圣者。而在莫里茨笔下,漫游成为人寻求自我救赎的途径。换言之,漫游是安通·莱瑟克服病态、实现自我意志、通向自我完善的道路。如果说虔诚的漫游是个体等待神恩的过程,那么《安通·莱瑟》的主人公则逾越了消极等待,“在冬日严寒中翻山越岭”,踏上寻找个体存在意义的旅途。
  走出封闭的自我,走向集体和公共领域的努力,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诉求,也是小说教育意图的根本所在。在这一点上,小说同样交错着修身的要求以及启蒙的关怀。小说形象描述了安通·莱瑟如何把良心省察运用到日常生活,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美德要求:他“启用一切方法来保持自己的虔诚和美德。比如每日清晨醒来便试图唤醒自己高贵和良善的思想。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第一章 修养的含义
第二章 修养小说的创作与诗学
第三章 修养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
第一章 中世纪与巴洛克时期修养小说的前身
第1节 沃尔弗拉姆的《帕西法尔》(1200/1210)
第2节 格里美豪森的《痴儿西木传》(1668/1669)
第二章 18世纪形成中的修养小说
第3节 维兰德的《阿伽通的故事》(1766/1767)
第4节 莫里茨的《安通·莱瑟——一部心理小说》(1785/1786-1790)
第三章 古典修养小说范式
第5节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
第四章 浪漫时期的诗化与戏仿
第6节 荷尔德林的《希腊隐士许佩里翁》(1797/1799)
第7节 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1802)
第8节 霍夫曼的《雄猫穆尔的生活观》(1819/1821)
第五章 19世纪诗意现实主义的经典化
第9节 施蒂夫特的《晚夏——一个故事》(1857)
第10节 凯勒的《绿衣亨利》(1854/1855,1879/1880)
第11节 拉伯的《饥饿牧师》(1864)
第六章 20世纪现代作品的反讽与颠覆
第12节 托马斯·曼的《魔山》(1913/1924)
第13节 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1932)
第14节 格拉斯的《铁皮鼓》(1959)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