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还年轻,我渴望在路上。”一场颠覆平庸的疏狂漫游,一种永恒炽热的自由声音,一部自出版之日就轰动世界的传奇经典
关于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将经历的困顿、狂热、孤寂、渴望、恐惧、格格不入、肆无忌惮……每个人的青春里都该有一本凯鲁亚克。
• 入选《时代》周刊、《卫报》“百佳英文小说”
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大卫•鲍伊、帕蒂•史密斯、波拉尼奥……无数音乐人、艺术家、作家曾向它致敬。
• 首*完整中译本,阔别三十年,全新修订。加入详尽注释及作者年谱,读透作品、作者和时代。
• “我一生都喜欢跟在令我感兴趣的人身后,那些有点疯狂的人,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表达,疯狂地渴望被救赎,同时渴望一切,不知疲倦,不落俗套,他们不停地燃烧,燃烧, 就像惊人的能连射的黄色烟火筒迸发,如蜘蛛穿过星际,在天 空中央你会看见蓝色的中心光点砰地爆裂,所有人都不禁惊呼。”
故事基于凯鲁亚克和朋友们真实的旅途经历完成,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叙述者萨尔•帕拉迪塞是一个对文学、爵士乐、女孩充满兴趣和好奇的年轻作家,他喜欢结交疯狂的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朋友。通过一个朋友,萨尔结识了生活放浪不羁的迪安•莫里亚蒂。萨尔一直想到西部去,但计划总是一拖再拖,他被迪安自由无拘的生活方式、渴望探索一切的冒险精神和热情所吸引,决定追随迪安“在路上”的脚步,完成西部之旅的梦想,也由此真正开启了通往体验生命以及无限可能的大门。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讲述萨尔或独自一人或和迪安等几个朋友一起三次搭车或开车穿越美国大陆的旅行;第四部分讲述几人开车去往墨西哥的经历和见闻。他们漫无目的地奔走,在路上体验流浪汉、农民、工人以及其他边缘人群的生活,也沉浸于自然风光的美好,记录下爵士乐时代年轻人眼中的社会风貌。第五部分讲述萨尔从墨西哥回到了纽约,结束了“在路上”的人生阶段,对好友迪安充满怀念。
我们去了纽约。当时的具体情况我已记不清了,好像他约了两个黑人姑娘见面,但一个也没来。他原本和那两个姑娘约好一起去吃晚饭的,然而到那儿却发现她们都没出现。我们就去了他工作的停车场,他在那儿有些活儿要干—他去后面的工棚里换了衣服,又在一面开裂的穿衣镜前整理一番,然后我们就开车离开了。就在这个晚上迪安和卡洛•马克斯会面了。迪安和卡洛•马克斯的相遇是一个伟大的事件。两颗敏感的心一碰撞便立刻互相吸引,两双敏锐的眸子一相遇便立即迸出火花—一个是心胸坦然的神圣骗子迪安,一个是心灵幽暗带着悲观诗人气质的骗子卡洛•马克斯。打那以后我就很少见到迪安了,为此我感到有些伤心。他们精力相当,相比之下我就像是个傻子,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接着,我周围的一切,我所有的朋友和家人都像尘云一样被一个疯狂的漩涡卷起,在美国的夜空盘旋。卡洛给他讲老布尔•李、埃尔默•哈斯尔、简的故事:李在得克萨斯州种大麻;哈斯尔在赖克斯岛 ;简曾经在时代广场徘徊,沉浸在安非他命带来的幻觉当中,怀里还抱着自己的小女儿,最后去了贝尔维 。迪安给卡洛讲西部那些不知名的小人物,比如汤米•斯纳克,一个畸形脚的台球厅狠角色、玩牌好手、同性恋者,还给他讲罗伊•约翰逊、大个子埃德•邓克尔,讲他儿时的伙伴、流浪时的伙伴,还有他遇到的数不清的姑娘,他的性伴侣,色情电影,以及他所崇拜的男英雄、女英雄,他所经历的冒险。他们一起冲上大街去追寻、体验那些有趣的事,不像两人后来的交往那样悲伤、多思、空洞虚无。然后他们就沿街跳舞,就像我喜欢的那类人,我摇摇晃晃地跟在后面,我一生都喜欢跟在令我感兴趣的人身后,那些有点疯狂的人,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表达,疯狂地渴望被救赎,同时渴望一切,不知疲倦,不落俗套,他们不停地燃烧,燃烧,就像惊人的能连射的黄色烟火筒迸发,如蜘蛛穿过星际,在天空中央你会看见蓝色的中心光点砰地爆裂,所有人都不禁惊呼。歌德时代的德国人怎么称呼这样的年轻人呢?由于渴望向卡洛学习如何写作,迪安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他展开了猛烈的感情攻势,只有骗子能做出来的那样。“好了,卡洛,让我说,这就是我要说的……”我有两个星期没有见到他们,而这期间他们的友谊极速加深,没日没夜待在一起聊天。
春天来了,这是旅游的黄金季节。人们三三两两地组织起来准备出去旅行。我一直忙着写我的小说,在我写到一半的时候,也就是在我和姑妈从南方我的哥哥罗科家回来后,我就准备出发开始我的第一次西部之旅了。
迪安已经走了。卡洛和我去34 街的灰狗巴士站为他送行。车站的楼上有个地方付二十五美分就可以拍些照片。卡洛照相时摘下了眼镜,看上去十分凶恶。迪安拍了张侧面照,显得有些害羞。我拍了一张正面照,看上去像个三十岁左右的意大利人,似乎谁要冒犯了他母亲,他就会将那人杀死。这张照片被卡洛和迪安用剃须刀片整齐地从中间切成两半,一人留了一半在钱包里。迪安穿着一套正宗欧陆风格的西装踏上了重返丹佛的伟大旅程,他在纽约的第一次风流之旅就这样结束了。我说他风流,其实他只是在停车场干活,累得像条狗。他是世界上最棒的停车场员工,他能将汽车以每小时四十英里的速度倒进墙边狭窄的车位,然后越过众多的障碍物,跳进另一辆车,以每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在拥挤的空间里绕圈,再迅速倒入一个狭小的车位,一个急刹车把车停住,你能看到当他跳出车子的时候那辆车弹了一下。然后他会像田径明星那样迅速跑向开票处,开好票,再向刚驶来的另一辆车跑去。车主才出来半个身子,他就已经钻了进去,门还没关上就启动车子,在一阵咆哮声中将车开向了另一个车位。弯腰进车,启动,刹车,从车里出来,跑步,他就这样马不停蹄地干着,晚上八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夜晚的高峰期,或是剧院散场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穿着一条沾满油污的破裤子,一件磨坏了的皮夹克,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如今他却在第三大道买了一整套崭新的西装,蓝色带条纹的面料,还包括一件西装背心,一共花了十一块钱。他又买了一块表、一根表带、一台手提打字机,一旦在丹佛找到工作,他就要在他租住的公寓里开始写作了。我们在第七大道的瑞克饭店吃了香肠配豆子作为告别宴。然后迪安搭上一辆去芝加哥的巴士,呼啸着消失在夜幕中。我们的牛仔走了。我对自己许诺等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时候,我也要沿着和迪安相同的路线到西部去。
我后来的整个旅行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以后发生的一切简直精彩得难以言表。
这本书影响了我的整个青春年代,一直期待某一刻,追随凯鲁亚克的脚步,做一趟穿越美国之旅。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凯鲁亚克是我所喜爱的一个作家。他不做家禽,要做野鸟、野兽。
——木心
它改变了我的生活,就像它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那样。……它像火车一样飞驰而过……你抓住火车,想要上去并随他一起前行,继续这美好的生活。
——鲍勃•迪伦
凯鲁亚克升高了美国文学的温度,自此再不会降下来。
——约翰•厄普代克
《在路上》告诉我你可以去做任何你以为无法做的事,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不止我一个人因为自己有奇怪的想法而觉得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这本书里有人道出了真相。
——大卫•鲍伊
“垮掉一代”的迷惘《圣经》。
——美国批评家吉尔伯特•米尔斯坦
它让美国售出了亿万条李维斯牛仔裤和百万台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
——威廉•巴勒斯(“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
小说的核心是凯鲁亚克的追求,他提出的问题也是让你在夜晚为之辗转反侧、白日为之耿耿于怀的那个问题——什么是生活?
——霍华德•卡纳尔(伦敦大学博士、凯鲁亚克研究者)
他只是陈述,而不是传达,是闲谈而非写作。一如过去像他们那样过流浪生活的人,他们在创作上的努力都消耗在努力冒充创作上……他们的文体可能有助于美国日常语言的发展,却不能对美国文学有所贡献。它既艰涩又不清楚——是一种个人的、散漫的、愤世嫉俗而感伤的文体。
——马库斯•坎利夫(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