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的游记》是一本薄薄的书,书里却装满一个未满13岁少年忧国忧民的爱国思绪。书中流露出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无比痛恨,以及对社会平等、共同富裕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以一个乡下穷孩子的特殊视角去感受观察繁华的大都市上海,笔尖直指中国20世纪30年代造成贫富对立、劳苦大众生不如死的社会病根。尽管有些认识和分析未免幼稚,但它又何尝不是“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龚自珍)的真情表露?
《小先生的游记》基本以原书文字编排,对原书文字中个别错白处稍作修改,加上注释,并安排一些插图,让年轻读者读起来更生动一些。杨应彬在写作这《小先生的游记》期间遵照陶行知先生嘱咐,还写了一篇《百侯自动夜校》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生活教育》杂志上,也一并收入书中,供读者欣赏。
展开
——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
78年前,12岁的粤东少年写下了《小先生的游记》,字里行间,凸现出对殖民生义、封建主义罪恶统治的愤懑,幢憬着光明美好的未来。作者后来的长期革命生涯,充分体现了,与年的报同热忱。迄于今日,这本游记依然给广大读者——不仅是青少年,还包括年近八匈的我以启迪。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张磊
生活在外患内战的30年代,特别使人早熟,贫困艰难的生活使12岁的杨应彬敏锐地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对立。
——岭南美术出版社原社长 王晓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