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画笔记:战争·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325243
  • 作      者:
    洪炉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洪炉,笔名卢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1年6月出生于江苏泰兴江边农家。13岁参加新四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等国内外战争,一直从事军队宣传文化和新闻工作。1955年曾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在任《解放军报》美术编辑期间,发表和展出过大量美术作品,曾多次获奖,是军队知名画家。与此同时,作者不断进行文学创作,发表过通讯、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1980年起转为文学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们十八岁》,传记文学《王稼祥一生》、《李伯钊传》、《伍修权传奇》、《毛泽东故事100则》、《从“山大王”到“红太阳”》、《女红军“定国公”》、《我的“祖国”我的“党”》及长篇纪实文学《解谜李德与长征》(曾题为《“洋钦差”外传》)、《军报内部消息》等。还为老革命家代笔过《我的历程》、《往事沧桑》、《回忆与怀念》、《黎明与晚霞》、《踏遍青山》等回忆录和传记作品。文学作品亦曾多次获奖,并有入选全国青少年必读书之一者。上世纪90年代初曾创办并主编了《炎黄春秋》杂志。
展开
内容介绍
  书中展示的是两支笔下战火与战士的非凡生活。
  《画笔记:战争人》作者洪炉既是作家又是画家,更是个老兵。在几十年军旅生涯中,他以自己的画笔和文笔如实记录下了中国人民军队战斗历程的种种细节。
  在这些画面中,有国内革命战争中指战员的战斗英姿,有从抗美援朝到援越抗美国际战争的生动场景,有大量部队备战训练、戍守边疆和英雄模范、政治活动、军民关系等等历史实录。作者还是重走长征路的先行者,为前辈的艰难历程留下过大量形象资料。
  几十年后,在重审自己这些旧作时,作者随手写下一些与画面有关的往事回忆。300余幅观赏性很强的美术作品融合在45篇生动风趣的妙文中,画作全部为当年的写生、速写、组画、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插图等,文字涉及众多令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刻骨铭心的事件,风趣幽默却又饱含凝重的沉思精神,不仅充实和丰富了画中内涵,更从当代视角透视出国家、军队以及个人的历史命运轨迹,在史学和文学上,均具有宝贵的认识价值与审美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人民军队从建军初期起,队列中就有一支特别的“兵种”,即“文化工作者”或“文艺兵”。红军艺术家沙可夫、李伯钊和石联星等等,就是第一代“文艺兵”的领头人,也是我军文艺工作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他们虽不冲锋陷阵却又不可或缺,一面不断向人民群众宣传我党我军宗旨主张,一面用种种方式对内进行教育和鼓舞士气。过去国民党骂我们为“共匪”,其实这正是我们与“匪”的主要区别之一,真正的土匪队伍中,是没有文艺兵和文化工作的。正如毛泽东说过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他又将女作家丁玲誉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干毛瑟精兵”。说文人的一支“纤笔”,比有“毛瑟”枪的“三千精兵”作用还要大。我之所以成为“文艺兵”之一,正因为这是革命和军队的需要,既是“外部条件”即形势环境“逼”出来的,也有“内部根据”,即自身的基础与可能。
  我本来没有什么文化,从未上过什么正规学校。
  世代贫农出身的父亲从历史教训中,深知没有文化永远受人欺侮,便克服困难发愤读了点书,因为太穷很快就辍学了,但他却成了我的启蒙老师,并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这使我很早就开始认字,识了一些字后,先由父亲后由自己找来一些杂书闲书来看,从《说唐》到《水浒》、《三国》和《七侠五义》等等,还有冰心的《寄小读者》等新书都看过了。我父亲爱画画,曾以剪花样刻金纸(即过年时贴的红色门窗挂签)等挣钱,又为人画过中堂和帐帘之类,我看了也学着画。不久父亲参加了党的秘密活动,我从他及其战友那儿,又得到了“抗日救国”、“阶级斗争”和“共产党”、“马列主义”等等教育,还看到一些有图的传单和书刊,我就将上面的画临摹下来,画了些“地主资本家压迫穷人”和“大刀砍向日本鬼子”等等。我们那儿过农历年时,乡下有人组织唱“凤凰”的班子,走乡串村拜年卖唱,讨些零钱和烟糖食品之类,我也参加了这一活动,并成为我所在班子的主唱者之一。卖唱时遇上别的“凤凰”班子,就要发生竞争叫做“斗凤凰”。别人唱的大都是些旧词老调,我因为读了点书又接受了革命思想,就即兴编出新词,考问对方“什么军队抗日最坚决”甚至“列宁斯大林是什么人”等等,不仅一下镇住了对方,并使人们大感新奇和惊异,我们班子也就“斗”赢了。在大受欢迎时也增加了收入,我也就多分到一些钱和吃的,这成了我最早“发表”作品的“稿费”,更由此培养了我“爱好文艺”与“进行创作”的兴趣,当时我才十岁出头。
  抗日战争后期的1944年,从事地下工作的父亲被捕坐了牢。在游击区的老家草房,又被伪军一把火连粮食和衣物全烧光了。我在家已活不了,只得逃生去了当地新四军游击队,开始在本区区小队侦通班里,因为太小又送到“县学童干班”去学习。到这里不久我就显出了“文艺细胞”,办墙报、出黑板报和写标语画画等,都成了积极分子,被领导认为是个值得培养的“艺术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在童干班时,苏中根据地内出版了一本文艺刊物,刊名是到过根据地的著名文化人邹韬奋题写的《生活》。
  我看到后爱不释手并大受启发,马上给编辑部去了一信,请教了一些写作上的问题。没想到下期刊物竟登出了我这封信,同时发表了作家楼适夷对我的回答,实际是一篇文学指导论文。可惜我没能保留这份刊物,并且几十年来从未再见到它,但是这是我的名字及所写文字,第一次排成铅字印上“书”,又是与一位作家交往,不能不是我“文学活动”的一件大事。现在我那封信和楼先生的文章,内容全都忘了,有回在《新文学史料》中,看到楼老的一份“遗作稿目”,其中有一篇写于当年的“答读者问”,很可能就是关于我的那篇。此后我确曾写过不少东西,并且一直写到现在,而这一切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因此楼适夷先生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
  美术创作也是这样,当年的作品都没能保存下来,因为都“发表”在墙报、黑板报、门板、墙头和小伙伴们的小本本上,以及后来的幻灯玻璃片上,如今当然什么也找不着了。那时根据地内出版物制不了版,报刊上的图都得用木刻,所以解放区过去的美术作品主要是木刻,我的美术创作也就是从木刻开始的。
  但我不知道木刻是怎么刻出来的,找到一把修脚刀和能刻图章的刀,又找到一块白果木块磨平了,就在上面开始了创作。
  ……
展开
目录
自序“双枪兵”回眸
1.“这就是我,这就是——我们!”
2.炮火“烧”出来的一块“砖”
3.革命战火锻造了我
4.从初战“洗礼”到开仓济“贪”
5.不是自己人差点当俘虏
6.打回老家去山河一片红
7.“革命成功每人发一个(老婆)”
8.甘甜酸苦的小金橘及其产地
9.我画的“小人儿书”和当的“傻帽儿”
10.《反革命的舅舅》和我的老指导员
11.批准“腐化”和成为疑犯
12.满怀激情准备抗美援朝
13.虽未“雄赳赳,气昂昂”却也“跨过鸭绿江”
14.又一个“黄继光”和若干个“王成”
15.令人揪心的朝鲜战场
16.“鬼子”并非全是鬼军人首先都是人
17.鲜血凝成的骨肉亲情
18.泪洒三千里血凝军民情
19.从三八线到莲花池转入又一“战场”
20.一身“黄皮”的美术学子
21.“象牙之塔”并非“避风港”
22.政治风浪中的“幸福回忆”
23.“跑步奔向”的是“共产主义”吗?
24.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窗口”
25.从“活学活用”到“突出政治”
26.装填手、渔家女和海防前线
27.走马兴安岭寻访鄂伦春
28.五彩缤纷的艺术舞台和“样板戏”
29.“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0.“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31.支持越南,反对美帝的创作热潮
32.再当“志愿军”支援“嘎冬吉”
33.同志加兄弟中越一家亲
34.美丽的“岛格巴”和“巴和莫奈”
35.红色风暴惊涛骇浪席卷大地
36.我的“反革命罪行”和几乎成了“刀下鬼”
37.重走长征路的重大收获与损失
38.雪山草地上的轶闻趣话和我的成果
39.风情迷人的傣家未见“庐山”真面目
40.美术“柿叶”使我寒心开始弃画从文
4z.军队重务正业结识《军歌》作者
42.遥远西北边疆的沉重一页
43.“天山南北好风光”中的悲喜剧
44.我的“恩父”和我的一家
45.“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