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唱响新时代之歌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27802
  • 作      者:
    张陵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著名评论家张陵的一部文学评论集,收录了近几年对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何建明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精神、文学价值等角度的评论文章。本书对何建明的作品进行了细读并做出深刻、精准、专业的剖析和梳理,对何建明创作规律、文学担当,在纪实文学创作领域的文学主张和精神、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刻展现。同时,作品还以一位资深评论家的宏观眼光,回望了中国纪实文学的发展和何建明作品的影响和意义,是一部研究中国纪实文学以及何建明作品的重要工具书。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陵,文学评论家,曾担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何建明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为评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法,从何建明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时代主题”“人民精神”“人物塑造”“国家叙述”“大美乡愁”“理论思想”“民生文学”等方面,对其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进行了细致梳理,紧扣作品创作和作家实践本身,试图寻找到一种更能把握中国报告文学规律的评论方式,探索推动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
展开
精彩书摘

2005年,对作家何建明来说,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年头。这一年,党和国家授予作家何建明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表彰他用辛勤的劳动、拼搏的精神,用优秀的作品反映现实赞美生活,讴歌时代。这是一个“时代歌者”超越任何一个文学奖项的国家最高荣誉,也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这个称号。直到今天,这个“第一”还没有能够被任何一位作家所改写。尽管何建明后来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但作为一个中国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全国劳动模范”才是他一生的殊荣。他自己也非常看重这个荣誉。何建明多年来一直在采访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感受他们的精神,讲述他们的故事。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自己也会成为这个群体当中的一员,也能够和他们一样,成为中国劳动者的代表。无论他之前之后获得过多少文学奖项,都比不上“全国劳动模范”所具有的社会“含金量”。
劳动最伟大。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历史,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劳动史。中华民族五千年就是人民劳动的五千年。如果说,中华民族有什么优秀传统的话,那么,劳动就是排在第一位的伟大优秀传统。如果说人类还有什么共同价值的话,那么,劳动本身就是人类基本的共同价值。中国当代的“劳模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和人类共同价值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弘扬与光大,更是中国人民在开创自己生活的劳动中凝聚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劳动模范”是社会的表率,是国家的基石,是民族的脊梁,“劳模精神”就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精神。
何建明也许还不知道,他身上已经注入了“劳模”的基因,他的作品流淌着“劳模”的血脉,但他显然知道,是伟大的“劳模精神”激起他巨大的热情,给他无穷的能量和力量,在鼓励着他,推动着他,鞭策着他,深入现实生活第一线,感应时代精神和人民创造的精神,创作出比以往更加优秀,更有创新价值的文学作品。劳动者意识、“劳模精神”一直是何建明创作的精神动力。“劳模精神”成为作家创作思想的本色,“劳模精神”也成为作家作品的底色。当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的时候,可以看到,何建明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在“劳模精神”鼓舞下,更加勤奋地写作,他的作品开始有了“新”的能量,有了一个与正在到来的新时代思想感应的自觉意识。他本人也在不断地通过作品传递“新”信息,并于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走在中国报告文学奔向新时代的队伍前头。
实际上,从新时代十年中国报告文学作品看,每一个中国报告文学的优秀作家身上,都有劳动者拼搏的精神,都能看到闪耀着的“劳模精神”的光彩。他们自觉地集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下,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为开创一个中国文学的“新时代”,而艰苦劳动着打拼着奋斗着。正是劳动和劳动精神,使中国报告文学比其他文学文体更早地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更敏感地接收到新时代的信息,更有历史主动性地投入充满新时代精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活洪流中。也因此,共同创造了一个报告文学新的繁荣时期,开辟了一个由中国报告文学承担主要任务的文学“新时代”。由此,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新时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而文学的“新时代”也不是现成的,等来的,而是全体作家的“劳动”得来的。可以说,较之其他文学文体,中国报告文学最自觉、最积极、最努力,也最忠厚。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付出了许多。很显然,何建明付出最多。
一个不争的事实说明中国报告文学的“劳动”得到时代丰厚的回报。我们显然会注意到,在新时代精神的引领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一向坚守在生活第一线的中国报告文学再次挺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勇敢地真诚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报告文学的责任,以一大批优秀作品,组成了中国文学反映现实的最强方阵,比任何一个文学文体更快更稳更坚定地站到思想的高地上,最真实最可靠也最可信赖地守望着表现着新时代的精神。中国报告文学以还不算很强壮的身躯,承担着反映新时代最艰巨的任务,并把中国报告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繁荣时期。中国报告文学也由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文学“轻骑兵”扩展为一支靠得住、打得赢的文学生力军,在中国文学还在不断适应新时代到来的阶段,起到文学主力军的作用。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中国报告文学受社会读者欢迎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影响社会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小说、诗歌,例如在反映中国“脱贫攻坚”现实的方向,在反映“三农”问题方向,在反映“乡村振兴”方向,我们看到的多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身影,读到的优秀作品,绝大多数为报告文学作品。并且,一大批小说家走到了第一线,他们首先不是来写小说,而是来写报告文学。而在其他现实斗争的领域,情况也大致如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反映现实的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独有的“报告文学时间”。这可以看作时代对中国报告文学的高度认可。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代表作品
第一节 《那山,那水》:绿水青山孕育“中国时代”
“两山”理论诞生的地方
“两山”理论的里程碑意义
生态文明与中国时代
第二节 《诗在远方》:“脱贫攻坚”的“闽宁经验”
宁夏人民摆脱贫困的史诗
福建人民与宁夏人民的情谊
第三节 《大桥》:中国造桥人为什么能?
工业题材的重要书写
着力塑造中国建桥人形象
克服创作的难度
第四节 《革命者》:“牺牲”书写党史
红色题材的标志性作品
上海革命史话
背叛者太多了
第五节 《复兴宣言》《浦东史诗》:新时代大上海壮美画卷
大上海的时代风貌
民生“硬道理”
心中的神圣之城
第二章 时代主题
第一节 发展的硬道理
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苏南模式”的样板
到底哪一个模式好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第一只“螃蟹”
新苏州,新故事
拥抱“大上海”
中国“芯”路
民族第一品牌
第三节 脱贫攻坚之诗与远方
“闽宁经验”与康庄大道
山神不是神话,是一种精神
第四节 绿水青山与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样板
山是名山,湖是美湖
双流怎样“飞”起来?
第三章 人民精神
第一节 弘扬伟大的党史精神
庄严悲壮的文学表达
红色题材的创作优势
必须提到的作品
“人性”之谜
第二节 讴歌伟大的抗战精神
公祭日来得有点晚
回到历史现场
持久战是胜利之路
安全区中的“保护神”
第三节 书写伟大的抗灾精神
中国作家没有缺失
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
社会构筑强大的救灾力量
灾难题材不得不选择的写法
第四节 感受人民的抗疫精神
以亲历者身份直面“新冠”
上海题材的新视角
逆行向浦东
第五节 赞美伟大的人道精神
什么是人民的国家
抗击人类厄运
第四章 形象塑造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共产党人形象
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一代伟人形象
新时代领袖的形象
第二节 革命斗争时代的英雄形象
“非英雄化”的创作理念不可取
雨花台的英雄之歌
歌乐山下英雄谱
女人无叛徒
丁香之“香”
第三节 农村党支书的形象
吴仁宝与伟人品格
吴栋材实干家的形象
灾难之中方显英雄本色的贾正方
“山神”黄大发
第四节 新时代建设者形象
中国“飞天”人
大国工程师
浦东建设者
茅台之“神”
第五节 “反黑”英雄的形象
第五章 国家叙述
第一节 何建明“国家叙述”认知解读
几种观点
中国报告文学何以需要“国家叙述”
第二节 问题报告文学
问题报告文学的问题意识
告别问题报告文学
第三节 《国家》的意义
何建明“国家叙述”的形成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国家》与国家叙述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与国家叙述
《那山,那水》的鲜明问题导向
《大桥》潜在的问题导向
《我心飞扬——“华虹520精神”纪事》尖锐的问题导向
城市题材特殊的问题导向
历史题材的问题导向
第五节 讲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英雄
“国家叙述”并非高大上
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国家叙述
第六节 何建明作品的“我”
“我”与“自我”
“我”与“国家叙述”
第六章 大美乡愁
第一节 绿水青山之美
绿色发展激活艺术意识
风景描写中的和谐共生文化
探索践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第二节 奋斗之美
海与山的诗情
美丽中国乡村的场景
“心机场”,新意象
第三节 故乡之美
母亲河的抒怀
父重如山的歌
第四节 城市之美
方兴未艾的“城市传”
报告文学的城市意识
大上海情怀
第五节 情节之美
《生命第一》的独家情节
《爆炸现场》的叙事节奏
《国家》的神来之笔
《我心飞扬——“华虹520精神”纪事》的温情插曲
《石榴花开》的边陲风情
《行香之情》的“飘香的文字”
第六节 政论之美
强调主题的政论
红色历史的政论
哲理思考的政论
第七章 理论思想
第一节 保卫报告文学
“非虚构”能否取代报告文学?
何建明所认识的“非虚构”
“非虚构”对写实作品的危害
第二节 守护文学基本关系
中国将成为世界报告文学中心
何建明理论思考的底气
报告文学与时代
报告文学与生活
报告文学与人民
第三节 探索报告文学的创作规律
何建明谈自己的创作
何建明的作家论
何建明的创作论
何建明的人物论
何建明的文体论
第四节 何建明文学思考的理论创新含量
报告文学叙事理论创新
报告文学文体理论的创新
第八章 民生文学
第一节 民生文学的历史沿革
红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