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微透析技术与药物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75491
  • 作      者:
    Markus Muller原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微透析技术与药物研究》的多个章节是国际专家对当前微透析这一前沿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共分16章,第1-3章全面阐述了微透析技术的基本概况、定量方法及分析注意事项等,第4-12章主要介绍了新药研发领域中微透析技术的应用,系统描述了微透析技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透皮药物、眼科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深刻剖析了运用微透析技术研究能量代谢物质在疾病、疼痛、肿瘤的作用机制,第13-16章介绍了对微透析技术的难点与不足所用的替代衍生方法与互补技术,以及微透析在重要脏器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与药物研究》是一本将微透析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译著,适合于科研工作者、各级临床医生参考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介绍
  MD取样技术主要从活体细胞外液中连续收集灌流液。取样方法为将一个小型多孔中空纤维透析膜植入组织中,以便于透析膜与其毗邻的细胞外组织空间内充满的液体充分接触。纤维的灌流作用使液体和穿膜的可溶性溶质之间主要通过过滤和超滤的方式进行交换,为检测分析提供一个清洁、勿需预先处理的分析用洁净样品。因此,在很多实验室,MD取样技术已成为一项标准技术,用于探索生理及病理情况下组织中的调节机制,验证意识清楚、可自由活动的动物及临床研究中个体对外源性物质的摄取及分布。
  生物体液如血清或血浆中蛋白质浓度的动态范围为8~10个数量级,其中一些高丰度蛋白占蛋白质组的90%以上。血浆的获取在取样方法中简单且创伤性小,然而,作为机体系统性的生物体液,血浆包含来自多种不同组织的溶质。因此,尽管血浆提供了潜在生物标记物的丰富资源,但这些生物标记物的来源及其与病理、生理上的相关性并不确定。局部取样技术如MD的使用,可以为不十分复杂的分析提供生理性相关的生物体液,从局部而不是系统性病理、生理状态下深入了解生物进程的同时,使生物标记物分析更经得起验证。
  随着适用于回收体内大分子的透析膜的发展,使一系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回收成为可能,特别是来自于如皮肤、大脑、肌肉、肝和脂肪等多种组织问质性间隙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近期研究证明使用大孔MD膜可成功对大鼠游离脂肪酸进行活体取样。然而,回收大分子物质的能力面临挑战,并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包括许多靶标分析物的组织浓度过低,透析液回收率较低以及探针、膜与导管系统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上述诸多因素无疑导致透析液浓度过低。
  此外,尽管MD取样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微创过程、探针亦被视为人工被动血管,但探针的植入、随后的灌注及透析过程显然会引起急性或慢性的组织反应。因此,应用MD系统测量活体水平生物活性大分子需要全面优化。本章旨在总结用于收集高分子靶标特别是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MD取样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新的分析方法,更好地理解健康组织的蛋白组学及其在病理状态下发生的改变。同时,探讨MD在药物研发、高分子化合物(生物制剂/抗体)及其功效测定中的潜在可能。
  二、大分子物质的基本问题——回收率
  获取间质性体液间隙内生物活性蛋白和调节多肽作为组织动态平衡标志物的需求推动着大分子微透析技术的发展,这些动态平衡标志物在临床研究、组织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尤为重要。最初的部分研究人员报道曾采用MD技术成功回收大分子物质。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微透析技术简介
一、组织隔室游离药物监测
二、微透析技术的发展进程
三、微透析技术方法论
四、微透析技术用于药物研发的基本原理
五、微透析技术用于药物研发的实例
六、微透析技术存在的挑战

第2章  微透析技术定量:回收率与校正技术
一、回收率
二、在体获得微透析技术定量数据的方法
三、实验注意事项
四、数据分析注意事项

第3章  微透析技术取样分析的注意事项
一、微透析技术取样分析面临的挑战
二、离线分析技术
三、检测方法
四、微透析技术样品的在线与离线分析
五、微芯片电泳法

第4章  美国FDA对微透析技术监管的观点
一、微透析技术用于评估BA
二、微透析技术用于评估BE
三、实验性因素对微透析技术结果的影响

第5章  微透析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PK/PD研究中的应用:阐明游离药物浓度
一、微透析技术在研究PK/PD实验中的先决条件
二、微透析技术测定脑中药物分布
三、测定脑中药物分布的微透析技术替代技术
四、文献中关于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大脑PK与PK/PD的示例

第6章  微透析技术在抗生素中的研究
一、测定组织中抗生素PK的方法差异
二、头孢匹罗、厄他培南、莫西沙星示例
三、确定病理学对组织PK的影响
四、蛋白结合与抗菌研究

第7章  皮肤与经皮给药的优势和挑战
一、皮肤微透析技术的技术问题
二、皮肤PK
三、生物利用度
四、生物等效性
五、差异来源
六、优势和局限性
七、监控管理
八、研究发展方向

第8章  利用微透析技术预测CNS药物效应的转译路径
一、介绍
二、CNS靶部位PK/PD的异质性和差异性
三、发展预测性PK-PD转译模型的方法
四、用于D2受体系统的临床前PK-PD转译模型的研究进展

第9章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细胞间质中β淀粉样蛋白的动态变化
一、阿尔茨海默病和β淀粉样蛋白
二、脑间质液中的Aβ
三、利用微透析技术测定脑ISF中的Aβ
四、Aβ产生的调节
五、与人体内Aβ沉积有关的高层次神经元活性
六、突触传递动态调节体内ISF中Aβ浓度
七、突触前末梢的胞吞作用导致Aβ产生与分泌
八、神经递质第二信使信号能抑制Aβ产生
九、突触活动能同时提高和降低Aβ浓度
十、突触Aβ新陈代谢的模型
十一、ISF中Aβ浓度的生理性波动

第10章  微透析技术在疼痛研究中的应用
一、简介
二、临床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评价肌腱组织和膝关节疼痛的研究
三、临床微透析技术应用于骨骼肌、皮肤和脊髓慢性疼痛的研究
四、临床微透析技术应用于局部麻醉药和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镇痛的研究

第11章  微透析技术在眼科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简介
二、眼部PK数据收集的障碍
三、眼部PK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仪器和工作
五、眼部微透析技术模型的开发、验证与应用

第12章  微透析技术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一、历史背景
二、微透析技术的由来
三、皮下微透析技术
四、微透析技术在人体脂肪组织小分子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五、皮下脂肪组织血流量和底物释放
六、应用大孔隙膜测定皮下组织及骨骼肌中胰岛素、生长
因子及细胞因子
七、微透析技术在骨骼肌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八、展望

第13章  微透析技术的高分子靶向及治疗
一、介绍
二、大分子物质的基本问题——回收率
三、透析样品中大分子物质分析平台
四、生物标志、疾病机制与治疗

第14章  互补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一、PET原理
二、放射性标记与PET放射性核素
三、PET扫描中辐射暴露
四、PET的局限性
五、新药研发中PET的应用
六、微量的概念
七、PET与放射性标记药物研究
八、小动物PET系统
九、比较PET与微透析技术

第15章  开放式微灌注:一种可替代微透析技术的方法
一、OFM的一般概念
二、OFM设计
三、定量与分析
四、OFM的应用
五、展望

第16章  微透析技术在内脏和肿瘤的应用
一、概述
二、心脏
三、肺
四、气管和支气管
五、肝
六、脾
七、肾
八、肠
九、胰腺
十、性腺
十一、子宫
十二、膀胱
十三、前列腺
十四、肿瘤
十五、展望

附录A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