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重小孩视角表现他所经历的事件,通过他的叙述,来自不同处境的人物的声音汇合进来,而小孩的声音与他叙述的人物的声音之间既暗通款曲,又各自与对方隔有间隙。随后,《画像》的视点依次由斯蒂芬的孩童过渡到他的童年、少年、青年,由这些视点汇聚的经验流程结构成统一文本,也点染了同一个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色彩。西德尼·波尔特(Sydney Bolt)认为,《画像》的这一结构是“凭借自我中心(egoism)所做的一项研究,并且斯蒂芬的自我中心在整个情节中以不同方式显现自身”;同时,叙事由斯蒂芬渴求自我存在经验的和谐而未能遂愿的欲望推动,从而在他的欲求和他的所求获得一系列的暂时满足之间被设置了一个个“沮丧的张力”,由此,欲求的“暂时满足意味着新张力的产生”,以“这样波浪一样的运动,把所有事件整合成一体”。
波尔特关于《画像》中张力产生的原因的表述是线性的,历时的。这些张力的产生也可从横向、共时的视角来解释:“斯蒂芬的声音总植根在特定的处境中,而斯蒂芬的声音和他的人物的声音不能相互获悉对方全部的社会背景,于是,斯蒂芬与他的人物之间便一直存在着张力”。从空间处境观察斯蒂芬视点,斯蒂芬视角的有限性便被凸显得更加分明了,从而见出作者意图抹去叙事者的全知视角叙事的用心。无论产生张力的原因是怎样的,《画像》这个文本以斯蒂芬这个人物为凝聚力,经由他主观视点的所见、所闻(按:想象的事件也具有视觉和听觉形象,是由心目(mind's eye)和(mind's ear)知觉的),把一个个事件所发生的场景融聚一体:斯蒂芬回忆过去事件所发生的场景,斯蒂芬独自一人呆在家里或床上的场景,斯蒂芬想象而非他目击的事件所发生的场景,斯蒂芬被提问教义问答或控诉的场景,斯蒂芬拒绝或拒绝接受某事的场景,斯蒂芬目击家庭用餐的场景,斯蒂芬在同龄人中间的场景,斯蒂芬目击肮脏的场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