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著作,研究视角独特,视野开阔,专业领域学者集思广益之丰硕成果
《现代文学新传统——北京十月学术论坛论文荟萃》聚焦中外文学的现代发展,在现代性和全球人文主义语境下,运用跨学科方法对重要文本进行细读,对重要思想运动进行深描,致力于探索中外现代文学传统生成的脉络及其历史走向,打破学科区隔,采取整体视野,凸显人文化成的意蕴,呈现古典与现代融合、现代开启未来的文化景观。
编后记
在一年最美的时刻,“北京十月学术论坛”如约而至。国内外学者雅集京城,坐而论道,墨泽云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项常设的学术交流活动,起始于2012年,缘起于学科建设的紧迫要求和全球时代学术国际化的强大召唤。2006年,二外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美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申请和成功获批。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申报成功。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四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支撑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科格局。在全球化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中,中国语言文学应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山河大地,皆吾遍现,翠竹黄花,皆我英华”,康有为在《中庸注》中憧憬的是天人合一、六合同风的世界文化乌托邦境界。这种境界引发了现代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想象,直至今日它依然在激发着文化伟大复兴的热望。毋庸置疑,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将发挥引领世界的关键性作用。
审时度势,怀藏世界,以天下观天下,当时组织和领导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哲学美学二级学科的王柯平教授提出外国语大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跨文化视野”命题,在理论上提出跨文化研究的“文化间性”“文化越界”“文化超越”三个维度,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跨文化研究院,凝练出“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虚其心以受天下之善,尽其心以谋可为之事,淡其心以求问学之道”的学术文化精神。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方法,以中国人做世界学问为理想境界,二外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起步就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的问题,立足中国传统,关注人类共同问题,融世界眼光于家国情怀,扬中国意识为全球境界。本着这种立意,创办“北京十月学术论坛”,每届论坛聚焦一个主题,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但不局限论坛主题,坦诚交换学术心得,率性畅谈治学为人之道。
从2012年到2018年,论坛共举行六届,论题分别以“浪漫灵知与古典诗学”“跨文化视野下的历史与文学”“文化涵濡与诗学创化”“历史诗学与现代想象”“全球时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与中国问题意识”“跨文化研究与人文命脉探寻”展开,旨在为汇通中西、涵濡古今寻找新路。论坛的这些命意,乃是对当代世界之根本关切的学理回应,理所当然地牵涉到中国文化的世界使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年来,论坛汇聚中外学者数千人,其中三分之一为在读中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硕士及博士候选人,三分之一为中外学界新崛起的青年才俊,三分之一为学界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学术名家。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少年学子让人感受到“少年强则国强”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学界青年才俊让人没有理由不相信,在全球时代中国学术前景辉煌。而老一辈学者手泽德传,赐予后生的绝不止于知识与学理,而是学术的方法与人生的境界。因学结缘,以文会友,诸多人各自西东,原本陌路,藉着这方平台而彼此接近,相互温暖。感谢并感念这些学人长期以来对“北京十月学术论坛”的关注支持,倾情奉献。仰赖这些朋友的指点、开示,不仅我们的论坛年年出彩,而且我们的学科也节节攀升。
论坛也见证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快速,甚至弯道超车式的飞跃发展。从跨文化研究院、国际传播学院、文学院到文化与传播学院,机构和院系经历多次调整,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和哲学美学学科经历了第四轮学科评估、学位点合格评估,以及本科教学水平自我评估与合格评估,以美学为基础申报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顺利获批,学科定位从模糊到准确,从准确到高度自觉,从高度自觉到自我超越。名相可易,学道有常,院系或者机构作为教学与研究的组织方式可变,世界意识、国家情怀、学宗博雅、行止至善的精神定力永恒。二外的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和新闻传播学,将立足于外语优势,应对全球教育差异发展和人工智能的挑战,整合资源,志在融合,打造具有跨文化特色的人文学科。
论坛上交流论文多达几百篇,已经出版论文集《古典诗学与浪漫灵见》《历史诗学与现代想象》《文化涵濡与诗学探源》《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四册。种种原因,从2015年到2017年论文集没有如期刊行,借此机会对此三届论坛的与会者诚恳地表达歉意。2018年论坛如期举行,其最亮的看点,乃是美国南卡大学的专家、学者远道而来,《中美比较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联袂在论坛上亮相,论坛的话语聚焦于“跨文化研究与中西人文命脉”。幸得二外研究生处(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和科研处的大力支持,2018年“北京十月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跨文化人文命脉探寻》《现代文学新传统》两册论文集顺利编辑和出版。
鉴于论坛论文集缺席三年,我们商定,整合2015年至2017年的合适论文,将2018年“北京十月学术论坛”论文集编辑为两册,一本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古典学,一本偏重于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分别由胡继华教授和赵京华教授担任主编,两本论文集的栏目设置与论文安排,尊重二位主编的立意,编辑时略有微调。
《跨文化人文命脉探寻》所辑论文集聚焦中心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学科体制,意在对人文进行考镜溯源,振叶寻根,上溯“义利之辨”“君子德行”,以及俄狄浦斯王悲剧及柏拉图神话的微言大义,下至库尔提乌斯(Ernst Robert Curtius)的“中世纪语文学”和丹洛诗(David Damrosch)的“世界文学”,同时特别注重近现代的学理辨析和文本实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篇幅占相当大比重的“文本实践”,作者们活用“文本精读”的方法,力求让古今中外经典自己活出意义,演示诗学结构,启示读者们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智与想象,积极地动员自己的情感与知觉,叩显开隐,烛照幽微。
《现代文学新传统》所辑论文瞩目远缘交汇、范本引领,文气贯通域外域内,神思融构当代景观。从苦难书写、人文象征到网络书写新潮,本书所选论文烘托出“文化诗学”的构想,将文学和文化呈现为一种复杂的互动与建构。鲁迅、老舍、茅盾、朱自清、曹禺、左翼批评家及其经典之作,在这些论文作者富有新意的解释之中依旧焕发出日月常新的魅力。以跨文化眼光重审《圣经·雅歌》,重新描绘中日文化关系地图,在复杂的语境下描摹中国形象,本书所辑论文将文学与文化关系建构为现代文学新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那些青年学子在崭新的学术视野下对文学、美学和文化现象进行了通透的分析,呈现了中外文学的当代景观。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二外学科建设支持经费(2018年)和北京语言资源高精英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互动与语言交往创新模式研究”(240030080220)项目的支持,感谢研究生院、科研处、财务处,以及文化与传播学院全体同仁的支持。特别感谢邹统钎教授、谢琼教授、郑承军教授、王成慧教授,在组织论坛和划拨支持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令这两本文集得以顺利编辑和出版。感谢文化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小组和专家小组在论文评审和选用方面给予的多方面支持。感谢丁莉、宋锐阳、张蕊、朱凤娟四位助理编辑的辛苦劳动。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郭银星女士、程广媛女士对学术著作的厚爱,以及在本书的出版流程之中付出的心血,还有责任编辑对论文的高水平处理,他们将“粗头乱服”的一堆杂草变成了“书香诗韵”的一园春色。
在人与人交往更加快捷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学术研究真的不是闭门造车的自娱自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为的是“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是为跋,是为至望。
“北京十月学术论坛”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