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四郎(陈德文译文选)
0.00     定价 ¥ 53.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7598560
  • 作      者:
    [日]夏目漱石
  • 译      者:
    陈德文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夏目漱石经典小说“爱情三部曲”之序曲,以疏淡之笔描绘青年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怅惘。三四郎从故乡到都市的经历,无异于是当代人精神漂泊的一个缩影。
展开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著名作家。他在日本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国民大作家”。他兼具东西方文化素养,既是英文学者,又精通俳句、汉诗和书法。他在写作时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作品多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刻画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孤独和彷徨。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草枕》《三四郎》《从此以后》《门》等。

译者简介
陈德文,生于1940年。南京大学教授,日本文学翻译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语专业。1985—1986年任早稻田大学特别研究员。曾两度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聘学者,分别于国学院大学、东海大学进行专题研究。1998—2017年任爱知文教大学专任教授、大学院指导教授。翻译日本文学名家名著多种。著作有《日本现代文学史》《岛崎藤村研究》,散文集《我在樱花之国》《花吹雪》《樱花雪月》《岛国走笔》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之序曲,以疏淡之笔描绘青年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怅惘。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三四郎从一个乡下毕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东京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在都市成长的心路历程,从深层次展开了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对人生真义等的探求。三四郎从故乡到都市的经历,无异于是当代人精神漂泊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是被时代放逐的迷途羔羊,寻觅着可供栖息的归处。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个人认为,夏目漱石的作品相当奇特,有种怪异的趣味。漱石的比喻总是与众不同。明明是一百年前的作品,现在读来确一点也不辛苦,原因就在于他的幽默感。
——三浦紫苑

夏目漱石是一个擅长在作品中提出无法解决的谜团,来吊读者胃口的作家。《心》、《门》等几部作品里的手法便相当高明。唯有从头读完,之后再重新阅读,才能看清人物行动背后的真相,并理解文章真正的鹈鹕味。
——北村薰

现代日语中有许多习以为常的用词、说法或优美的譬喻,在许多日本人的心目中,最初的典故皆来自于夏目漱石。真正的经典文学,有如夏目漱石的作品一般,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从一个世代潺流到下一个世代。说的对话、用的词藻,以及走过的街,许多地方原来都藏著文学家埋下的密码。
——张维中

漱石的文体节奏很棒,内容铿锵有劲且容易阅读。即使是探讨“近代性的自我孤独”这类沉重问题的深刻作品,也有文体节奏明快的时候。这是一种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内心会被深深吸引的文体。漱石无疑是最懂得描写“内心”的作家。
——斋藤孝

即使历经时代变迁,仍总有醉心于漱石的读者。他的作品尖锐地一语道破“近代文化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即使百年后的现在仍未改正。他的作品蕴含了宏观的文明批评,这正是漱石文学的魅力之一。
——岛内景二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四郎凝神眺望着池面,几棵大树倒映在水里,池子底下衬着碧青的天空。三四郎此时的心绪离开了电车,离开了东京,离开了日本,变得遥远和飘忽不定了。然而过了一阵子,一种轻云般的寂寥感渐渐袭上心头。他觉得,这正是野野宫君进入地窖、一人独坐的那种寂寞情怀。在熊本上高中的时候,三四郎曾经登过清幽的龙田山,躺在长满忘忧草的运动场上睡觉。他曾几度将整个世界忘却。然而,这种孤独之感是今天才开始有的。
是因为看到了急遽变动着的东京吧,或者说——三四郎此时脸红了,因为他想起了火车上的那个女伴——现实世界对自己毕竟是必要的。但是,他又感到现实世界太危险,令人难以接近,三四郎打算立即回旅馆给母亲写回信。
三四郎蓦地抬头一看,左面的小丘上站着两个女子。女子下临水池,池子对面的高崖上是一片树林,树林后面是一座漂亮的红砖砌成的哥特式建筑。太阳就要落山,阳光从对面的一切景物上斜着透射过来。女子面向夕阳站立。从三四郎蹲着的低低的树荫处仰望,小丘上一片明亮。其中一个女子看来有些目眩,用团扇遮挡着前额,面孔看不清楚,衣服和腰带的颜色却十分耀眼。白色的布袜也看得清清楚楚。从鞋带的颜色来看,她穿的是草鞋。另一个女子一身洁白,她没有拿团扇什么的,只是微微皱着额头,朝对岸一棵古树的深处凝望。这古树浓密如盖,高高的枝条伸展到水面上来。手拿团扇的女子微微靠前些,穿白衣的女子站在后边,距离土堤还有一步远。从三四郎这边望去,两人的身影斜对着。
三四郎此时只感到眼前一片明丽的色彩。然而,自己是乡下人,这色彩究竟如何好看,他嘴上既道不出,笔下也写不出。三四郎一味认定那白衣女子像个护士。
三四郎看得出了神。这时,白衣女子开始走动了,样子颇为悠闲,仿佛无意识地迈动着脚步。拿团扇的女子也跟着走动起来,两人不期而同地信步下了斜坡。三四郎仍然凝望着。
坡下有一座石桥,要是不过桥,可以径直走到理科楼去,过了桥沿着水池可以走到这里来。两个女子走过了石桥。
女子不把团扇遮在脸上了。她手中拈着一朵白花,一边嗅着一边走过来。她把花放在鼻尖上,走路时眼睛往下看。当她来到三四郎前面五六尺远的地方时,顿时站住了。
“这是什么树?”
她仰起脸来。头顶上是一棵大椎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圆圆的树顶一直伸到水池边来。
“这是椎树。”那护士说道。她那副神情就像教导小孩子一样。
“唔,这树不结果吗?”
说罢,她把仰着的脸庞转回来,趁势瞥了三四郎一眼。顷刻之间,三四郎确实意识到那女子乌黑的眼珠倏忽一闪。此时,关于色彩的感觉全然消失了,他心中顿时升起一种不可言状的情绪。火车上的女伴说他是个没有胆量的人,三四郎此时的心境同那时候似有相通之处。他感到惶悚不安。
两个女子打三四郎前面走过。年轻的将刚才嗅过的白花扔到三四郎跟前。三四郎凝神望着她俩的背影。护士走在前头,年轻的跟在后边。透过绚丽的色彩,他看到那女子束着一条染有白色芒草花纹的腰带,头上簪着一朵雪白的蔷薇花。这朵蔷薇花在椎树荫下,衬着乌黑的头发,格外光艳夺目。
三四郎有些茫然,片刻,他小声嘀咕了一句“真矛盾”。是大学的空气和那个女子有矛盾呢,还是那色彩和眼神有矛盾呢?是看到那女子联想起火车上的女人从而产生了矛盾,还是自己未来的方针中包含着自相矛盾的内容呢?或者是一方面兴高采烈,一方面又惶恐不安,这两种心情之间产生了矛盾呢?——这个乡下青年对这些一概不懂,他只是感到有矛盾存在。
三四郎拾起那女子丢弃的鲜花,嗅了嗅,没有什么特别的香气。三四郎将花扔到池子里,花瓣在水面漂浮。这时,突然听到对面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
展开
目录
三四郎
译后记
新版寄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