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追梦之歌(记李国荣和她的团队)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8762990
  • 作      者:
    作者:李发锁|责编:付娜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发锁,笔名凡槊,1950年5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长春市政府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动迁》《官司》、长篇纪实文学《围困长春》。作品曾入围鲁迅文学奖,获徐迟报告文学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君子兰文艺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追梦之歌——记李国荣和她的团队》是李发锁先生的原创长篇报告文学。书稿记录了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在校长李国荣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终成名校的过程。作者采访了李国荣本人、学校的在职教师与退休教师、在校学生与已毕业学生等,通过采访笔录、学生日记等形式,生动具体地展现了李国荣校长的治校方略及其团队的辛勤努力工作。书中对人民教师李国荣的事迹和心理路程的刻画,以第一手材料和生动细节佐证,还原了鲜活可信的人物,令人感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初梦名师

    梦,是睡眠时大脑皮层的一部分没有完全停止活动,或受其他刺激而引起的脑中影像活动表现,此为医学解释。社会学的一种积极解释为,长期极致地向往一件事,就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信仰有追求的人,一定有梦想。

    李国荣是个有梦想的女人。

    “中国梦、名校梦、我的梦”,在二实验中学,“梦想”这个词是校园常用语,也是老师与学生们孜孜不倦追求的愿景与理想。

    2015年,长春地区唯一教育综合类期刊《长春教育》派出两名记者,对二实验中学两位教师进行专访。一位是赵锦红,高级教师、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另一位是张贤春,国家级课题优秀指导教师、省教学新秀、东北三省说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二人各种荣誉称号一大堆,现今都是二实验中学中层干部——年级部主任。

    巧合的是,两位记者对两人分别采访后所写报告的题目,都跟梦联系在了一起。记者王彦军为赵锦红撰写的事迹报告题目是《追梦路上深耕耘》,记者周向阳为张贤春撰写的事迹报告题目是《且行且思,追寻教育梦》。

    追梦,不仅是二实验老师们的自觉行为,也是孩子们的不懈追求。

    《长春教育》(2007年第4期)开设了《小荷新角》栏目,选载了二实验学生9篇文章,其中4篇与梦有关。高二学生耿泽雨在《梦》一文中说,自己的梦想是“投入全部心血,建设好我们的明天”。孙婉妍在《痕》的诗中写道:“梦想无痕,无限回眸中已把坎坷走成平坦。”而女孩儿张蕾蕾在《感受亲情》中表达的幸福梦,是重新认识了父爱的伟大。

    更有趣的是,在二实验,面对孩子们一时的怯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甚至用梦境的暗示,来提振孩子们的雄心壮志。

    那是在一次学校运动会前,班主任未荣广发现几个男孩儿压力挺大,便在他们讨论赛事时凑过去,非常神秘地说:“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你们大胆轻松地,都发挥了各自应有的水平。”

    开始紧张得瞪大眼睛的几个孩子,听了未荣广的话都笑了。田径运动会结束后,几个孩子找到未荣广说:“老师,我们的能力在赛场上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赛出了好成绩呢。”

    笔者就此事咨询国家二级心理师、二实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康成老师。他告诉我,未荣广老师用的是心理暗示法,比一本正经地讲大道理管用。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法则顽强地体现于人类。头雁志存高远,就一定会带领雁群闯过惊涛骇浪,穿越茫茫大海,到达胜利的彼岸。二实验中学师生们个个怀有梦想,人人追求梦想,无疑源于他们的领头雁李国荣的引领——恒年雨露的润泽、历久弥新的熏染。

    在近一年的采访中,笔者一遍又一遍认真研读二实验中学的校歌——《我们在这里放飞梦想》。每次听孩子们稚嫩且激情地歌唱着“雄鹰翱翔在蓝天,我们成长在校园”,“面对未来,扬起风帆”这铿锵有力的誓言时,笔者心中禁不住羡慕不已。

    据说,二实验的校歌先前曾请了几位“高手”来创作,都未获得各方面一致认同。最后还是由李国荣亲自创作,从2003年起,到2012年确定。可以说是,十余年实践的结晶。

    在对校歌的研读过程中,笔者努力探求孩子们歌声中最高亢的那句“我们在这里放飞梦想,母校永远是矗立咱心中的高山”的含义所在,力图弄明白孩子们实现梦想与母校的关系。最后还是陆军女士的一篇文章启发了我。

    陆军,吉林省总工会主办的大型刊物《今天人物》的策划总监。在2014年4月(下半月)的刊物上,她以本刊记者的名义,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为学生插上实现梦想的翅膀》。按陆军总监的说法,李国荣的梦想是要为雏鹰们插上翱翔天空的翅膀,因而孩子们才把二实验当成自己心中依靠的高山。

    还是在《长春教育》(2007年4期)这期刊物上,卷首语与收官文都跟耳朵——聆听有关。卷首语是李国荣的《聆听生命的音符》:“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无尽的期待”,“梦想与现实在尝试和期待里,在爱与责任中一起扬帆”。“我们开始聆听,聆听天真的心弹奏无邪的音符;我们开始给予,给予真挚的爱恋和无尽的责任。”她的学生吴绿则在收官抒情散文《且听风吟》中表示“要聆听风的声符”,因为“世界上最优美的音乐,莫过于心和自然共同奏出的音符”。

    作为校长的李国荣为什么要聆听“音符”?因为她的学生吴绿在聆听“音符”。于是校长要给予“爱心”与“责任”;学生便下决心“追寻我荒芜了许多年的梦想”,尽管“实现梦想的过程融合着咖啡的苦涩和浓香”。

    让我们暂且搁置诗意的叙述,剥开这段师生诗意交流的内核看,李国荣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陆军总监在她那篇热文之前,还加了一段按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也是教育梦,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数以万计的教育人迎难而上,知难而进,锐意进取,奋勇向前。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校长李国荣就是其中之一。


    李国荣认为,教育就是一个让学生孕育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如果学生还没有梦,那是因为还没有将希望和爱洒向他们的心田,没能催生梦的幼芽,让他们长出属于自己的七彩梦。孩子们一旦有了梦,就让他们的心灵自由地飞翔吧。呵护宝贵的热情,珍视稚嫩的创造,放飞翱翔的理想,分享成长的愉悦……

    迄今为止,二实验中学已经举办了五届校园体育节,五届共同的冠名是:“激扬中国梦,第X届阳光体育节”。无梦想则无动力,怀揣梦想的人,一定是锲而不舍的追梦人,而且都有夸父逐日般的顽强意志,为达目的甘愿舍出自己的一切。

    李国荣的梦想是神圣的,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是为了一项神圣的事业,就应该像一条流淌的河,一味地向前,永不回头。”这应当是她一些动力的源头。


    人世间从来没有天生的神圣,迈向神圣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往往会付出毕生的艰辛努力。回首40年前,1978年的李国荣也有梦想,她那时的初梦与后来的梦想却迥然不同。

    夏秋之交是长春最好的季节。1978年8月,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李国荣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市实验中学,负责高三毕业班历史课教学。高中三年级历来是学校的“眼珠儿”,各校都配备最强的且有经验的老教师授课。使校领导决心用一个刚毕业的新老师教授毕业班,是因为一次试讲。

    那天,李国荣试讲的历史课为《三国鼎立》。课讲完了,黑板上不仅把魏、蜀、吴三国的国都与边界划清楚了,黑板上还出现了长江、黄河、秦岭、四川盆地等若干山川。

    笔者问李国荣,讲历史为何要讲长江与秦岭,那可是地理考试的内容啊?

    李国荣笑着解释说,孩子们为什么记不住历史课中的一些重要城市?是因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学习历史时间概念重要,空间概念更重要,把历史和地理知识融合讲,学生收获更大。

    那一年,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教师手里只有考纲而没有教材。作为新教师,李国荣的压力比老教师更大了若干倍,每天备课都要熬到后半夜。在40年前,影像复印、电脑、微信根本没有听说过,就是铅字打印机也是稀罕物。李国荣每天都按考纲编写讲义,用钢板铁笔刻到蜡纸上,再用油滚子印出来,第二天发给学生。一句老话得到了应验,苍天不负有心人:1979年高考,李国荣所教的文科班历史平均分达79.5分,为长春市实验中学创造了吉林省重点中学第三名的好成绩。

    不过,这不是李国荣追求的最终目标。

    社会上有个令人揪心的现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李国荣不止一次告诉笔者,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市实验中学这块沃土的培养,尤其是老校长宋正友的培养。现今荣誉等身的李国荣,国家与省、市的大刊、大台、大报等各类媒体,对她的事迹宣传早已遥遥突破百次,但她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近40年前的1980年,宋正友校长亲自撰写的发表在《长春日报》上的那篇介绍自己事迹的文章——《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李国荣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宋正友那一代学校领导,也确实为使李国荣等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做出了大胆的“出格”决定:1979年暑期开学,市实验中学决定,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李国荣担任历史教研组组长!

    接到通知的年轻姑娘李国荣,感到细嫩的肩膀好像突然搁上了上百斤的担子,但她很快吸了一口长气。近一年的采访,笔者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李国荣的双重突出特点是,聪明睿智且敢于担当,越是困难越能激发她的斗志。这也许是她在初当历史教研组长时磨砺出来的。

    当了历史教研组长以后,李国荣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继续深钻教材大纲,大量阅读有益参考资料,把握历史教学方向;二是恶补教学理论,尤其是潜心研究中学历史前辈赵恒烈、宋毓夏等人的教学方式,摸索教学规律,博采大家之所长;三是大胆实践,改进教学方式:“图示法”,把历史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二级自学辅导法”,以小组式的讨论增强学生自学互助能力;“幻灯辅助教学法”,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理解。在没有互联网的40年前,幻灯基本上是最先进的教学工具,但幻灯胶片制作上要花费若干精力与成本。好东西都需要昂贵的投入。

    上帝从来不辜负努力上进的人。短短几年,李国荣真的脱颖而出了。

    首先是她的课接二连三地被评为优秀课、最佳课、示范课、观摩课。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1983年《中日战争》,分别被评为市级优秀课;1985年《北伐战争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被评为市级优秀课一等奖;1986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列为学生教法课的示范课;1987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17至18世纪的俄国》,分别获得吉林省评优课一等奖……

    在强手如云的教师队伍中,一个人能获得两三次奖已不容易。初出茅庐的青年女教师李国荣年年获奖,甚至是双奖,不得不令同行刮目相看。她的课时常作为观摩课、示范课在全市、全省推广;1991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为她录制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课》专辑,在全国范围内定期播放。

    优秀园丁耕耘的田园里,必定繁花似锦。

    1980年,李国荣所带的文科毕业班全班45人,有44人升入大学。班长冯芳高考总分名列吉林省文科第二名——榜眼,被北京大学录取后直接保送到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有7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7名运动员分别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这在当时的长春教育界,应当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按岗位职责,一个历史教师只能承担高中文科两个班的教学任务,李国荣却承担了三个班。每周加上自习共24节课的教学任务,压力太大了。教务处几次想给她减掉一个班,可一些家长听说了就到学校来找,结果哪个班都减不下来。

    很长一段时间,李国荣牺牲了自己的正常休息时间,还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即使重感冒发高烧也未耽误一节课。有一次,晚自习停电,李国荣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脚踝严重扭伤,本该在家休养若干天。令学生吃惊的是,第二天李老师竟然拄着拐杖,拖着又青又紫又肿的脚走进了课堂。

    1982年,李国荣所教的文科班历史高考平均分达69.5分,名列长春全地区之首——状元。1988年,李国荣所教的文科班历史高考平均分数又居全地区第一名——状元。1991年,李国荣所教的文科班升学率超过了地区文科升学率的总和,从而居第一名——状元。

    连续数次夺得头筹,按说应当满足了,李国荣却增加了危机感:十年间三次第一,说明多数年份并不是出类拔萃。采访中,笔者记不清有多少次,李国荣总是在讲“不进则退”的哲理:世界上比我们优秀的人,仍在不懈努力,这是最可怕的。也可以说,李国荣所以能取得今天骄人的成绩,与她的永不满足、不懈追求有直接关系,而这种永不停止的深层思想缘由是,可贵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伴随了她几十年。

    就在数次夺冠的时候,李国荣于繁忙中做了一件终身受益的举动,系统自学研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林崇德的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20余万字的《中学生历史学习大全》,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之后,又陆续参与编写了《中学生十万个为什么》《高中历史复习指导》丛书。

    这期间,李国荣获得了多项殊荣,她的事迹被先后编入了《中国著名女教师》及《中国专家大典》,并且扬名国外。1995年《时代姐妹》杂志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编写的特刊,以《不尽的追求》为题,全面报道了她的事迹。

    李国荣的梦想不是出多大的名,而是当一个名教师。

    1987年,她被吉林省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那一年,李国荣年仅34岁,风华正茂。但她并不满足,认为只是追梦的起步,或者说是初梦。她的终极目标是成为育出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像全国著名教师刘靖慧那样,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她知道自己距离那个目标还很遥远,还要在三尺讲台上奋斗若干年。这也是她上述危机感的另一个原因。

   她为此攒足了劲儿,令她意外的是,最爱的三尺讲台却不那么容易站稳了。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1章  初梦名师

第2章  再梦名校

第3章  名校要有名教师

第4章  名教师不是天生的

第5章  主体性的内核是以人为本

第6章  主体性课堂离不开创新

第7章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第8章  捣蛋鬼日记

第9章  传道是第一位的

第10章 让受伤的翅膀再度飞翔

第11章 让爱成为德育的主旋律

第12章 为师者心理要首先健康

第13章 为学生心灵洒满阳光

第14章 巴特莱法则之“重要的少数”

第15章 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第16章 班主任也是学生的家长

第17章 让每个孩子都有进步空间

第18章 大爱无疆才能耐心超常

第19章 拿粉笔的纤手也能垒起高楼

第20章 永远不可突破底线

第21章 宽容他人也是包容自我

第22章 事业还未有穷期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