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描绘纵横千年、横跨万里、都曾被称作“哲学家”的六类人物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哲学史的全新方式。它不仅是一本哲学史导论,更是一次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关于哲学家过去是什么,或许还有哲学家未来可能回归到什么。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来讲世界哲学史,不是从概念的角度,而是写成岗位描述,也就是在过去2500年间各时各地“哲学家”岗位上都充斥着什么样的人,那会是怎样的别开生面呢?
这正是《哲学家的六张面孔》的写法。该书生动地描绘了纵横千年,横跨万里,都曾被称作“哲学家”的六类人物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哲学史的全新方式。这六类人分别是:求知者、圣徒、牛虻、禁欲者、士大夫、朝臣。它不仅是一本哲学史导论,更是一次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关于哲学家过去是什么,或许还有哲学家未来可能回归到什么。
通过挖掘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哲学家们的岗位描述,本书揭示了哲学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比我们平常认为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女性在其中的分量也重得多。
《哲学家的六张面孔》会激励它的读者去反思:哲学家可以做什么?什么可以算得上哲学?
导 言
你即将读到一个回答,一个关于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哲学是什么?”的答案。与其说这是一部严谨的专著,毋宁说是一篇蒙田体的散文。我不会长篇大论地讨论“在理想状态下,哲学应当是什么样的”,也不会大谈“过去的哲学”。相反,我要用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先提出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都打着哲学的旗号做了些什么?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哲学家们形形色色的自我定义的发展史。我们将揭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方,形形色色的 “职业描述”是如何与哲学家的社会角色联系起来的。我们的目标是丰富当前人们对“哲学是什么”,或“哲学可能是什么”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翻检历史案例,留意自传中的感慨和虚实相济的闲笔,带着批判的眼光寻找被遗漏的角落;哲学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却要找出那些对它持轻视态度的观点。
乍看上去,这个方法不仅不同寻常,而且会误导读者:因为人们通常将哲学设想为与概念分析有关的先验定律,与人们过去研究哲学的具体行为无关。这一观念最为常见,流传也最广。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当哲学家们试着解答何为“哲学的本质”时,他们给出的答案会折射出他们所在地哲学文化的价值观和成见。就这个问题,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和菲利克斯·瓜塔里(Pierre-Félix Guattari)[2]是这样回答的。在出版于1991年的著作《什么是哲学?》(What is philosophy?)1一书中,他们论证道:哲学是“概念创新的活动”。顾名思义,哲学产生新概念,因此,它是用与过去不同的方式思考世界的活动。但是这一哲学观念与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3]的截然不同,他认为,做哲学是 “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或是 “一场斗争,反对的是用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理智”。3与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哲学观念相比,十七世纪自然哲学家们[4]的哲学观也大不相同。他们通过研究气象来寻找世界的规律,但没什么兴趣设计出新概念来辨明这些规律。所以,当德勒兹和瓜塔里在论证哲学是一种 “概念创新”活动时,他们实际上在描述哲学在他们心目中应有的样子。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具体的事物和永恒的真理
哲学家群像之一:求知者……………………………1
第二章 哲学与爱智慧
哲学家群像之二:圣徒………………………………37
第三章 圈内人,圈外人
哲学家群像之三:牛虻……………………………117
第四章 身体与灵魂
哲学家群像之四:禁欲者…………………………165
第五章 起落沉浮
哲学家群像之五:士大夫…………………………201
第六章 金钱和爱……………………………………235
哲学家群像之六:弄臣……………………………235
结 语 ………………………………………………249
注 释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