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读者身上一般都带有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印记。他们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早已习以为常。对于他们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似乎只是两个模糊、遥远的人物。在政治正确的时代,他们成了典型的“已故白人男性”,是奴隶制和压迫女性的辩护者。
本书要展示的,正是那个活在我们身上,同时也活在我们周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不仅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也反映在每一项抽象的制度设计中,包括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我们的实验室制度,我们的政府机关,以及互联网。他们甚至帮助我们最终把人类送上了月球,探索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本书认为,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社会、政治、宗教和哲学思想变革,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两种思想倾向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伟大的思想家们纷纷站队,或吸收柏拉图理念论(理想主义)的养分,或以亚里士多德代表的经验主义(现实主义)为武器,或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展开了一场争夺西方文明精神之主导权的斗争。作者用生动的叙述、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展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遗产如何塑造了这个世界,勾勒出西方文明发展的线索。
阿瑟·赫尔曼将用他生动有趣的叙述带你踏上一段西方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知识和文化之旅。
柏拉图:世界为何如此存在?
亚里士多德:如何适应现存的世界?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受苏格拉底教导,主张超越凡俗现实,追求更高的精神真理。亚里士多德生在医生家庭,坚持认为经验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真实途径,人要学会适应现实。师徒二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哲学方向,并展开持久的竞争,对西方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刻画了这场哲学竞争的发生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师徒二人及其后世支持者(或敌人)的博弈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核心特征,并使之保持活力。本书涵盖从古希腊、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直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主要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是了解西方哲学文化演变的重要读物。
最近,《纽约书评》的一篇社论问道:“古典学还有未来吗?”其实真正的问题是,经典有一天会不会变得与我们无关。本书所要讲述的,正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古希腊哲学家如何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我们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以及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绝非所谓的“已故白人男性”,从古希腊时代至今,他们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活的灵魂”。他们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早已从当初的科学、哲学和文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最值得珍视的政治制度当中——这种影响力早已超出西方世界,拓展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伊斯兰世界。此外,在这种影响力的核心地带,有一场争夺西方文明之灵魂主导权的斗争,贯穿了两千年的历史长河。这场斗争源自一桩反叛行为,如今已席卷所有文明。
读者朋友将会看到,这场斗争始于公元前360年。那时,马其顿国王宫廷御医的儿子、年轻有为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反对他著名的老师柏拉图的思想,离开了老师毕生经营的柏拉图学园,创建了他自己的学园。这场著名的师徒之争,从古代历经中世纪发展到现代,逐步演变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本书所刻画的,正是这样一场斗争。
“洞穴比喻”出现于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Republic)的第七卷。他使用这个短语,是为了提出一个深刻的想法:人类注定要探寻一条路,从物质存在的黑暗洞穴,进入更高级、更纯粹、更具精神真理的光明世界。柏拉图坚持认为,当我们超越了单纯的人,进入一个“永世长存、灵魂不朽和永恒不变的”王国,我们就获得了智慧。
读者朋友们将会看到,亚里士多德对此并不认同。他在《物理学》(Physics)中提出,“所有事物都有某种自然(性质)”,它以形式和质料的结合为基础。亚里士多德并不试图超越物质现实,相反,他相信哲学家的工作是解释世界如何运行,以及人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他曾经说:“事实是我们的出发点。”他对世间万物的思索都体现了这一洞见:从科学到政治,再到戏剧。
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亚里士多德成了现代科学、逻辑学和技术的创始人,而柏拉图则成了神学家、神秘主义者、诗人和艺术家的代言人。
他们师徒二人,一个塑造了基督教的轮廓,另一个提出了启蒙的观念。
一个为我们带来了现代经济学,另一个则启发我们进行宗教改革。
一个激发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另一个催生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创作,包括米开朗琪罗创作的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
一个让我们从多元共存和持续进化的角度看待现实,另一个则提供了恒常如一的世界图景。
一个劝告我们必须如其所是地对待事物,彼此之间也是如此。另一个则说,我们需要思考应然之事,包括我们自己和这个社会应该如何。
一个为我们带来了美国的联邦宪法、曼哈顿计划和大型购物商场,另一个则带来了沙特尔主教堂,但同时带来了集中营和大屠杀。
亚里士多德问道:“你如何适应这个业已存在的世界?”
柏拉图问道:“世界为何如此存在?”
上述饶有趣味的鲜明对比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西方文化又是如何产生了这样一头奇特的“两面怪兽”,这正是本书要讲述的。那些使两个古代对手之间的斗争绵延不绝的事件、思者、名人,以及其间发生的种种奇怪的纠缠和具有讽刺意味的事,也都是本书的关注对象。当然,笔者并不打算写一部哲学史,也不想再增加一本西方文明史。毋宁说,本书阐释了这两种历史叙述的互动,以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遗产是如何活在我们身边,至今仍持续不断地塑造这个世界的。
序 言
开场白 柏拉图学园
第一章 第一个哲学家
第二章 理性之魂
第三章 神的心灵
第四章 医生之子
第五章 好公民,抑或哲学王?
第六章 后继者们:希腊化时期的哲学
第七章 知识就是力量
第八章 灵魂中的洞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罗马
第九章 光中之舞:罗马的末日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诞生
第十章 基督降临: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
第十一章 基督与帝国:走向天国之城
第十二章 探究精神:亚里士多德的反击
第十三章 天国的和谐:柏拉图在中世纪
第十四章 巅峰时刻:阿拉伯人、亚里士多德与圣托马斯·阿奎那
第十五章 剃刀之刃
第十六章 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和自由的悖论
第十七章 创造性的升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柏拉图
第十八章 经院哲学的黄昏:宗教改革与亚里士多德的衰落
第十九章 天堂的秘密:柏拉图、伽利略和新科学
第二十章 上帝、国王,以及天才时代的哲学家
第二十一章 戴着假发的亚里士多德:启蒙运动的文化1359
第二十二章 推倒重来:柏拉图、卢梭与大革命
第二十三章 “情感就是一切”:浪漫主义者的胜利
第二十四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十字路口:黑格尔、马克思与密尔
第二十五章 自然的尺度:达尔文、进化与亚里士多德的神
第二十六章 看不见的世界:物理学、相对论和新世界图景
第二十七章 意志的胜利:尼采与理性之死
第二十八章 常识国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美国例外论
第二十九章 战争的世界:暴力世纪中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结论 从洞穴到光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