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章炳麟评传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61818
  • 作      者:
    姜义华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要想具体而微地了解章太炎曲折而精彩的一生、复杂而深邃的思想,姜义华先生的这本《章炳麟评传》无疑是案头必备之书。

展开
作者简介

姜义华,江苏扬州人。曾任复旦大学当代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原人文学院院长、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特聘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科荣誉教授、中国历史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为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博士点首席导师。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章炳麟评传》《中华文明的根底》《中华文明的经脉》《中华文明的鼎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学者姜义华先生研究章太炎生平和思想的代表之作。全书由序编、甲编、乙编、丙编、章炳麟年表、索引等部分组成。序编总括作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代表的章炳麟“学问与革命”的一生;甲编叙述章炳麟的革命生涯和政治斗争的经历;乙编对章炳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依次进行分析、评介,展现其学术成就与思想全貌;丙编结合章炳麟同康有为、孙中山、宋恕、刘光汉、吴稚晖、吴承仕、鲁迅的关系,探讨了他同广东两大知识精英群体、浙江、江苏等不同知识精英群体的关系。全书洋洋五十余万字,是作者研究章太炎一甲子以来蕞重要的成果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近代思想史研究,最初主要做的就是章太炎思想研究。

我1960年开始做章太炎的研究,当时还是大学生,大学本科毕业必须做毕业论文。我们那时候大学本科是五年制。在大学期间,我兴趣转换比较多。因为从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经常跟着课程做各种相关的专题研究。仅仅跟着老师听他们讲课,看一些书,不可能有非常深的印象,所以,我在听每一门课的时候,除了看相关的中外各种著作之外,我都要挑一些专题,自己更深入地去做点解剖。我们大学三年级以后开始分专业,我挑了中国近现代史,因为觉得中国古代史毕竟做的年数已经很长,人很多,近代史的研究在50年代做的人还比较少。

我1957年进的大学。在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时,一开始感兴趣的主要是太平天国史研究。当时看了大量有关太平天国的资料。为了寻找太平天国资料,除了当时《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太平天国》八卷本及其他资料集之外,重点是到上海图书馆去看各种文集、方志,从这里面去寻找太平天国相关的资料。当时我同寝室的同学王学庄对太平天国一直有浓厚兴趣,花的功夫比我更深更扎实。后来我的兴趣转向了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那时,历史系涉及思想史的资料比较多,因为蔡尚思先生一直注意思想史研究,尤其现代思想史,他很关心资料室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听了蔡先生的现代思想史课程以后,就感到现代思想史基本上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可研究的空间非常大,待研究的问题太多。那时,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确实没有多少人做过研究,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少。

我为什么选择章太炎的思想开始研究?在1960年前后,学术界关于章太炎的阶级属性是一个很热门的题目,有过一场相当激烈的争论。蔡尚思写过好多篇关于章太炎的文章,还有厦门大学的罗耀九,他们观点基本接近,认为章太炎属于地主阶级“反满派”,章太炎的思想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只反对清朝,反对清朝皇帝。我们系里另外两位老师,就是金冲及和胡绳武,他们也都是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的,当时他们正当中年,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关于章太炎思想的文章,认为章太炎实际上主要代表的是农民小资产阶级,而不是地主阶级。国内还有一些学者强调章太炎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

章太炎并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人物,为什么学术界的见解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呢?章太炎本人真正的情况究竟怎么样?他的思想,他的学术,他的阶级属性究竟怎么样?因为50年代特别强调阶级分析方法,所以,究竟该给章太炎戴一顶什么样的帽子,争论非常激烈。胡绳武、金冲及跟蔡尚思都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我选修了他们的课程,对他们发表的文章当然都很关注。既然分歧那么大,就有很宽阔的研究空间。我在选择做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就选择做章太炎的思想研究,重点做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思想,主要做政治思想。政治上他究竟是代表什么社会力量,先要分清楚。我的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选择的是蔡尚思先生,并不是因为我同意他的观点,而是因为他早就以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而著名。

从做本科毕业论文开始一直到1973年,这十多年基本上是自己一个人在做研究。毕业论文题目叫《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在比较系统地读了章太炎的一些著作以后,我感到章太炎不能划为地主阶级“反满派”,他的主要思想不是代表地主阶级。他在土地问题上,在农民问题上的主张,胡绳武、金冲及两位先生的观点,倒可能更接近于章太炎思想的本来面目。所以,我写的毕业论文,跟指导老师蔡尚思先生的观点,正好相悖。不过,蔡先生并未以为忤,对我仍很包容。这篇论文,后来给了《光明日报》的史学专版,听说是送北京大学邓广铭先生审的,本来准备发表,但在征求复旦大学历史系党总支的意见时,正好摊上我被指责为反对三面红旗、反对阶级斗争理论,系里就没有同意发表。

而在这之后,我仍在继续做这一研究。毕业后一度分配到呼和浩特铁路中学,见到那里有一套《民报》影印本,特别高兴,因为这是研究章太炎的重要资料。一个月后,调回复旦大学,在历史系资料室工作以及在校内外劳动期间,包括在1963年“五反”运动及其后“文化大革命”中接受批判时,只要有时间,我就继续收集上海范围内章太炎本人的著述和各种相关的资料。那时,我几乎查阅了从戊戌维新到三十年代所能找到的刊有章太炎文章的各种报刊,以及和章太炎有交往的各方面人物的材料。像《诂经精舍课艺文》这类不容易找到的文献中章太炎的文章,我逐字逐句抄录下来;《章氏丛书》中没有收录的章太炎的诗文,只要发现了,我也都一字不落地抄录下来。那时没有复印设备,照相的成本更非我辈所能承担,只有用笨办法一字一句地抄。这么做,也有好处,就是逼着你对章太炎的文章从头到尾仔细地去阅读。

做章太炎研究,要读懂章太炎本人的著作,首先要过文字关,因为章太炎的文章文字确实很古奥。但要读懂他的文章,仅是文字过关还不行,要了解他所用典故的真正意思,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了解他所针对的究竟是什么问题。要比较准确、完整地把握这些文章的真正内涵,光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不行的,必须非常认真地去了解这些文章的源与流。源,就是这些文章撰写的社会与文化基础,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状况;而流,则是章太炎写这些文章所依据的思想基础、知识基础、学术资源,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要了解他在进行知识生产时,生产工具、生产原料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要真正读懂他文章,必须“知人论世”,要了解他本人,了解他的论敌,了解他的同伴;必须了解章太炎自己读过一些什么书,接触过一些什么思潮。作为章太炎知识渊源的东西,你都得去了解。我一直非常注意这一点。就章太炎而言,比方先秦诸子,他重点读了哪一些著作,他的取舍,他的倾向,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又如经学著作,他读了哪一些,受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些?章太炎说他读过《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这些都是一两千卷的大部头著作,集清朝汉学家经学考证的大成,你要了解章太炎,你就要去读他读过的这些东西。还有像他一再说的,像杜佑的《通典》这些历史著作,对他影响很大,你也得好好去读一下。

其实,仅仅这样还不够。章太炎自己也承认,他的学理,他理论上的很多观点,受西学影响很大。但是他又不懂英文,他不是直接读英语的,他大批的西学的知识,一部分来自已出版的中译本,另一部分来自他所接触的日文译本,因为日本大量翻译了西学著作,也有不少日本学者传播西方学说的著述,章太炎自己在日本买了相当一批日文著作。当然,他自己也亲自参与翻译过一些西方著作,比如他曾与曾广铨合作翻译《斯宾塞尔文集》,后来又独自翻译了岸本武太郎的《社会学》。所以,要了解章太炎的思想资源,就必须要了解章太炎所接触到的西学,特别是在日本他接触了哪一些受西方影响的思潮。他所接触的西方学说和日本学说,包括哲学方面的著作,包括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包括民族学甚至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所以,我就注意去找这些原著,尽量将他读过的这些书籍找出来。原来是在国内找,后来到日本去,尽可能地去找他所接触过的这些著作。

从章太炎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对章太炎思想影响非常大的,还有大量佛学的著作,印度教的著作。随着章太炎研究逐步深入,就必须比较系统地阅读他所接触过的这些著作。章太炎接触比较多的,起初是华严宗的、天台宗的著作,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法相宗或者唯识宗的那些著作。如果不懂佛学的东西,不系统读他读过的这些著作,你就很难知道他从这些思想资源中主要吸取了什么,扬弃了一些什么东西。所以,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读佛学的东西,尤其是法相宗的东西。为了了解这些东西,必须了解中国过去佛学研究的一些成果,像汤用彤啊、吕澂啊、梁漱溟啊等等研究佛学、印度哲学的成果你都得去阅读,当然更要去读佛学的原著。

所以,章太炎思想研究,第一先要读懂他文章字面上的意思,第二你要了解他这些思想的渊源,他知识生产所使用的原始资料。他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这三大方面:第一是中国传统的东西;第二是他所接触到的西方的学说,尤其从日本转道过来的西方的东西;第三个就是佛学的资源。

但是仅仅这样还很难说真正读懂了章太炎的文章。了解章太炎的著作、章太炎的思想,必须深入了解章太炎写这些文章的现实背景、现实的针对性。它的难度不下于前三者。因为章太炎所写的大量的史论、政论的文章,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史论就是对于历史问题的重新诠释,政论就是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事变、事件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文章,都不是无病呻吟之作。所以,一定要了解他写作的具体背景,了解那些文章是为了反驳当时哪些人的主张,针对当时哪些思潮的。

因此,对章太炎思想与学说进行研究,不仅仅要研究章太炎本人的著作,而且要认真研究他同时代的整个思想界、学术界,要研究跟他交往的人,跟他进行论战的人,研究他的同一营垒的战友,研究他的论敌,对这些人的著作要做同样的了解。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编《章太炎全集》的时候,我同时要去编《康有为全集》,因为康有为是他一生的主要论敌。跟章太炎相关的人如孙中山、刘师培、梁启超等等这些人的著作,也都得要去接触,去了解。他跟梁启超、严复论战,你得了解梁启超、严复的著作。他在同盟会中是重要角色,同盟会中间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到胡汉民所有这些相关人物的著作也都得去接触。所以做章太炎研究,就不是单纯地看他几篇文章就可以的,看他几本著作,而是要了解当时整个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他继承了清代汉学的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又超越了这一传统,他立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立足于当时世界特别是东亚的现实,他的思想与学说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所以,虽然1962年那篇毕业论文没有能够发表,但是研究还在继续做,大体上就沿着这么三个方向来做:第一就是努力读懂他本人的文章;第二是了解他的知识资源,中国的、西方的、佛学的资源;第三就是了解同时代思想界、学术界其他人的著作,不是泛泛地了解,而是目的性很明确,希望了解章太炎各种著作的针对性、具体的背景。

也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章太炎早期的著作《訄书》,有初刻本,有后来的修订本。20世纪50年代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是他1904年的修订本,只有断句。我当时买了一本。那时候初刻本没办法买到,后来就在上海图书馆借了与修订本逐字逐句校对,凡是修订本上没有的,我就把它抄下来。后来又借到了上海图书馆所藏潘景郑先生所捐赠的初刻本与修订本之间的章太炎的手改本,我也逐字逐句做了校勘、抄录,把它汇集我自己的那个本子上。还有章太炎后来再做了大幅度修改以后编定的《检论》,我也把它与《訄书》作了对勘。

在搜集章太炎的著作以及它们的不同的版本上面,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后来也一直在继续做。除了搜集他散见在各种报刊上的文章之外,对于他同一篇著作,前后做了怎样的修改,我也尽可能地设法弄明白。后来,条件好一点以后,则尽量找到他的手稿。

章太炎在东京出版的《訄书》修订本有好几个版本,后来我都找到了。最初出版的《訄书》修订本是没有标点的,后来他在苏报案后于上海坐牢期间,东京又重印了他的修订本,那个本子上加了断句。章太炎出狱到东京后,发现断句也有差错,便出了一个附有他自己所做的校勘订正表的本子。再后,根据他自己意见,还是把标点取消了,又出了一个没有断句与标点的本子。1974年我到北京图书馆找到了他在修订本基础上又大量修改补充成为《检论》前身的稿本。

这些就是做章太炎思想研究最初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是第一个阶段。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到后来才做的,因为像到日本去寻找章太炎所读过的书,当时还没那个条件,最初我只能在上海范围内找,后来到北京去


展开
目录

序编学问与革命:知识精英的蜕变和新生


甲编  革命家章炳麟

一、 对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最初质疑

二、 初试时代主题:救亡、启蒙、变革

三、 革命之路的择定

四、 民族革命的社会政治动员

五、 革命领导中枢革命党的建设

六、 和亚洲各国革命运动的联合

七、 和立宪主义者及无政府主义者论战

八、 民众斗争的进一步发动

九、 抗议日本当局封禁《民报》

十、 内讧再起与重建光复会

十一、 建立中华民国

十二、 从反对激烈主义到反对稳健主义

十三、 虎穴之中的生死之搏

十四、 从“护国”到“护法”

十五、 “联省自治”的发动与流产

十六、 反对革命的新转变

十七、 老骥伏枥:奋起抗日救亡

乙编  思想家与学者章炳麟

一、 朴学精粹:《春秋左氏读》

二、 建立孔教驳议:《儒术真论》

三、 尝试走自己的路:《訄书》初刻本

四、 两千年范式的颠覆:《訄书》修订本

五、 深层忧患中的哲学转向:《俱分进化论》

六、 无神无我的新宗教:《建立宗教论》《无神论》与《人无

我论》

七、 近代语言学的奠基:《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与

《国故论衡》卷上

八、 “文学复古”:《国故论衡》卷中

九、 诸子思想的新诠释:《国故论衡》卷下

十、 对“人与人相食之世”的哲学抗辩:《齐物论释》

十一、 中华文化总检核:《检论》

十二、 思想与学术的自我总结:《自述学术次第》与《菿汉

微言》

十三、 晚年学术耕耘:从《猝病新论》到《章氏丛书续编》


丙编  时代精英群体中的章炳麟

一、 章炳麟与康有为

二、 章炳麟与孙中山

三、 章炳麟与宋恕及浙江学人

四、 章炳麟与刘光汉及国粹派学人

五、 章炳麟与吴稚晖

六、 章炳麟与吴承仕

七、 章炳麟与鲁迅及国学讲习会诸学子


附录

章炳麟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