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7305
  • 作      者:
    徐承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徐承(1980- ),男,浙江长兴人,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比较美学与艺术学研究,著有《高友工与中国抒情传统》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海外华人学者中兴起的致力于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学术群体——“中国抒情传统学派”为研究对象,是海内外第一部对该学派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追溯了该学派的思想渊源,描述了它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它的治学方法,最终指出,中国抒情传统学说本质上是以西方浪漫主义文体观念为理想而对中国文艺美学史所作的一次现代发明,体现了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镜像式认同与想象。出于对抒情传统论的反思,作者提倡客观多元的比较视野和更趋微观的中国文艺美学研究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
  小说的感性形式固然可以感化人心,但将其归结为群治腐败的根由,则带有早期革命者那种惯有的理论夸饰。梁启超更将中国社会一切腐朽败坏的现象都归咎于旧小说的落后: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妖物狐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②
  非但如此,中国国民的迷信、奴性乃至一切道德劣根性,都被梁启超认为是“惟小说之故”。所以他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③
  在中国古代,作为“俗文学”的小说本不入正统文学之流,从传播的方式和覆盖面看也不太可能具备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然而梁启超却将其过度想象为中国腐朽没落的总根由,并将社会改良的期望寄托于小说革命。此举正如礼乐原本只是上古宫廷宗庙的仪式活动,苟子等儒者却把它想象成能够改进、稳固全社会各阶层(上至君臣,下至乡里族人)的伦常关系的王道。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将某种有局限的文化现象(现代人因启蒙美学观而称之为文学艺术)当作负载治世之道的工具。这一思想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来“五四”文人周作人贬斥“载道派”的历史语境。
  总之,晚清的文学革命,承载了过重的社会改良的负担,以至于它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轫之初,便为之注入了以主观策略性而非客观学术态度对待古典文学的倾向。
  第二节两个关键词:“美术”与“抒情”
  在进一步追溯梁启超后期文艺思想的情感美学转向以前,我们先来格外关注两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词:“美术”与“抒情”。
  1904年,王国维在其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中谈道:“我国……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①诗歌、戏曲、小说在中国古代本属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王国维依据什么标准把它们归为一类?此处所谓“美术”是什么意思?查考王国维1902年翻译日本学者元良勇次郎的《伦理学》,书后附王国维亲自编撰的《伦理学学语中西对照表》,有一条目“美术finearts”。②我们现在把finearts通译为“美的艺术”。可见王国维当时已经从西洋美学的角度出发,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审美艺术。③《(红楼梦)评论》正是最早以西洋美学观念评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文论。
  在中国古代,审美之维仅为文学诸多社会文化功能中的一维,古人从不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美的艺术”,他们甚至不具备“美的艺术”的概念。“艺”在古代本是指某种技能,如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术”指医、方、卜、筮等技术。
  ……
展开
目录
代序:抒情作品与审美伦理
引论
第一编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前史
第一章 晚清以降:中西碰撞与抒情传统论的准备
第一节 从晚清文学革命说起
第二节 两个关键词:“美术”与“抒情”
第三节 后期梁启超的情感美学转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五四”:文学史建构与抒情传统命题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胡适的“活文学”观与文学正统论
第二节 周作人的“诗言志”源流说与“人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朱自清对抒情诗传统的辨析
第四节 闻一多对海外华人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的多方沾溉
第五节 林庚的抒情传统史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湾新儒家:抒情传统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原天地之美:方东美论中国艺术意境的发生
第二节 天地有情化:徐复观论中国艺术精神
第三节 天人之际的拉锯
第四节 抒情传统与现象主义之争
本章小结

第二编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之初兴
第四章 陈世骧:抒情传统论题的提出
第一节 比较文学视野的是与非
第二节 浪漫主义文学理想
第三节 为抒情传统推定始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友工:抒情美学体系的规范性建构
第一节 抒情美学的理想架构
第二节 从“再经验”到象征理论
第三节 律诗美典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友工门人对抒情诗学的拓展
第一节 孙康宜的六朝诗学研究
第二节 孙康宜的北宋词学研究
第三节 林顺夫的南宋词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编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之流布
第七章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在台湾
第一节 蔡英俊:抒情传统的普遍诗学
第二节 吕正惠:抒情传统的历史诗学
第三节 张淑香:抒情传统的本体诗学
第四节 郑毓瑜:抒情传统新解
第五节 另立家数的龚鹏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的余波
第一节 萧驰对抒情传统三部曲的营构
第二节 王德威:抒情传统的现代形态
本章小结
结论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