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小说的生态批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6130
  • 作      者:
    黄轶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站在生态主义思潮作为人类"新文化"推动力的角度提出"生态启蒙"概念,在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以"批判性"思维切入当代小说生态书写的创作和研究,理清偏误,对新世纪文学具有介入意义;从狭隘的"自然"关注进入深层次的价值考量和批判,融入了各种学术理论和多维度融汇的思路,是对生态批判的系统性研究,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研究边界、内容和方法;注重将理论探索和社会文本的研究、实证性研究相结合,体现出阐释"中国问题"的意图,对当下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黄轶,河南南阳人,1971年生,文学博士,博士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乡土生态小说研究与文学批评。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已出版《现代启蒙语境下的审美开创》《传承与反叛》《风雨饮冰室》《中国当代小说的生态批判》等专著4部,合(编)著等5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7项,参与完成的国家社科项目成果《世纪之交中国乡土小说转型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当代小说的生态批判》提出“生态启蒙以及知识分子的阶层分化所体现的思想嬗变正成为影响人类新文化生成的巨大推动力”的观点,在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的同时,对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生态理想与城市化批判、单一化生存批判与文化多元论、可持续发展与科技至上论和欲望化批判、生态伦理的基点与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等生态批判主题向度进行了翔实的分析研究,厘辨“中国式”生态危机的生成动因以及目前生态批评的偏误,反省“我们究竟在哪里走错了路”,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生态书写的深度和广度,对正确认识自然危机和人文危机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朝向大地”的生态情怀与城市化批判的多重向度
  在文化转型期小说文本对大地情怀的塑造中,其“城市化”批判的意向是极为明显的,对田园风的呼唤占据了生态主义思潮的主流。
  对“城市化”的批判其实由来已久,英国高级教士与作家威廉姆·拉尔夫·英奇(WilliamRalphInge,1860-1954)曾经批评:“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野蛮主义,全无过去的根基……一代人正在成长起来,他们并非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他们所处的人文教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欧洲文化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不教古典作品;不教圣经;教历史也不考虑任何后果。更严重的是,没有社会传统,现代城里人是无根基的。”①英国“花园城镇”运动的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认为大都市如伦敦是一座公开的罪恶之城,让如此多的人挤在一起是对自然的亵渎,因此,他在1898年提出了“制止伦敦发展计划”,随之形成一套强大的摧毁城市的思想。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阐释他的环境伦理学时,关于“文化”与“城市”的关系,有过这样一种辩证:“文化是为反抗自然而被创造出来的;文化和自然有冲突的一面。……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二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当然,罗尔斯顿并没有阐释清楚:为什么我们走向了“创造文化”来“反抗自然”的道路?为什么“文化”与“自然”未能“合题”?
  中国知识者更是有一个“贵乡村、抑城市”的传统:或出于“三纲五常”诸端规约使得一个读书人永远不可能真正脱离乡村,或出于传统中的贱商重农,或出于读书人作为乡村“叛逃者”的一种复杂心理,如赵园曾经谈到知识分子在面对城市时的某种集体无意识——对乡村的一种歉疚之感:“那种微妙的亏负感,可能要一直追溯到耕、学分离,士以'学'、以求仕为事的时期。或许在当时,'不耕而食'、居住城镇以至高居庙堂,在潜意识中就仿佛遗弃。事实上,士在其自身漫长的历史上,一直在寻求补赎:由发愿解民倒悬、救民水火,到诉诸文学的悯农、伤农。”②即便如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似乎是一个必然要格式化的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也成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家不遗余力批判的事物。细分起来,城市化批判主要的有四个角度:
  (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中,有的批判者是从城市化格局下的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和开发造成的自然毁灭为着眼点的。张炜当是其中最为用力者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张炜就特别与原野上蓬蓬勃勃的草木刷刷的声响、在芦青河畔稻花香中游弋的夜莺、草地上流淌的月华和晚风这些自然造物更为亲近,这片大地是完整的,上边的人、河流、野草、庄稼地和夜莺似乎是浑然一体的,张炜以一种纯粹的爱饱览这片土地,似乎是一个多情的郎君欣赏自己美丽动人的新娘,任何落难的灵魂都可以在野地里得到拯救和抚慰。但是,他的乡愁很快到来,在改革开放发端之后,人们的笑容还未及彻底绽放,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难以克服的矛盾,沉积在文化传统血脉中的一些毒素在新时期发酵滋长,新的难题却也又积了一大堆,“我们笑都没有功夫。我们需要思索了,需要另一种回顾”①。这正是张炜著名的《古船》诞生的思想背景。《古船》之后,张炜的创作出现了明显转向,因为现实更加急转直下,经济转轨强大的冲撞力撞碎了地理空间和精神疆域的界碑,人性的贪婪和新的意识形态媾和,对于历史一切形式和途径的审思和借鉴似乎都无疾而终,他从《古船》的文化批判退守到对大地精神的拥抱、对现代性的质疑,也就是说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让位于文化坚守,作家主体的人文精神立场也渐显其悲壮的轮廓。从爱恋野地到乡土的文化批判再到重塑野性的大地,张炜似乎是走了一个回环,却并非简单的返回,而是一套“螺旋式上升”的思维。大地是他出发的哲学,只有在那里他才是接地气的、安全的,但“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这是张炜在《九月寓言》的代后记《融入野地》开宗明义点到的。
  ……
展开
目录

绪论生态批判:作为新启蒙运动的核心部分之一
一、生态批判:“反启蒙”与“新启蒙”的思辨
二、生态危机下的伦理转向与“生态”书写
三、“生态文学”与“乡土生态小说”的意涵界定

第一章 中国当代小说“生态”视阈的开创
一、革命话语下自然意识的“不自觉”呈示
二、生态意识的萌芽与乡土生态叙事的初兴
三、生态视域的开创及其内在原因
四、生态视阈开启的意义及生态批判的多重主题

第二章 大地返魅的生态保育理想与“城市化”批判
一、以自省精神和超越眼光探寻自然与人性的和谐
二、“朝向大地”的生态情怀与城市化批判的多重向度
三、“城市化”批判的德性坚守及其二元偏见

第三章 单一化、同质化批判与文化多元论
一、原初大地多样化生存生态的消逝与追忆
二、自然“神性”的复魅与文化多样性关切
三、历史回溯中的文化单一性、同质化批判

第四章 “科技至上”论与“欲望主义”批判
一、科技的两面性与科学主义批判
二、“多少算够”:欲望主义批判
三、“零发展”、“不发展”与生存悖论
四、“发展”与“可持续”的辩证

第五章 “动物书写”与人类中心主义批判
一、“动物书写”与生态批判
二、“动物书写”的主要类型及生态批判内涵(上)
三、“动物书写”的主要类型及其生态批判内涵(下)
四、文化伦理的蜕变及“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

第六章 生态批评的偏误与批判精神审思
一、生态批评的现状及其趋势
二、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资源的援引与历史经典重读
三、西方批评话语的借鉴与“中国经验”阐释的有限性
四、生态文学的历史反思、现实批判与生态民主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