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于漪全集.2,基础教育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85272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于漪全集》是基础教育首部特级教师全集。分基础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写作教学、教师成长、序言书信、教育人生8卷21册,是于漪老师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生动理论阐述。时代呼唤教育家。《于漪全集》的出版,是对基础教育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对树立当代教育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于漪老师的人生波澜壮阔。在突遭疾病的磨难和人生的厄远时,顽强不屈、勤奋好学、刻苦专研、兢兢业业,化育万千学子。身兼多重职务,仍笔耕不辍,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等数百万字。她求真求善、一身正气、醉心教育、甘于奉献的品格,让人感佩和敬仰。读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痴心,她的耕耘,她的收获,她的真知灼见,她表里俱澄澈的大写人格。


展开
作者简介

于漪,语文教育家。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专注基础教育研究,倾力培养青年教师。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作有《于漪文集》(6卷)、《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于漪教育视点丛书》(4卷)、《岁月如歌》等。主编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册收有关基础教育论述文章30篇和《于漪知行录》专著。前者主要论述树立教育自信,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话语权,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后者是向书本、专家、同行、学生和社会上各行各业有卓越贡献的人学习的心得记录,表达了对教育、对中国文化的“根”与“魂”的零零总总的看法。目的是为了鞭策要看全局,看整体,看基本面,看长远,激励自己善于发现,细于识别,勇于批判,努力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


展开
精彩书摘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人有文字,禽兽没有文字,禽兽 当然无此权利。读书可跨越时空和圣者相遇,聆听教诲,与智者交 流,吮吸精神养料,与同时代的人沟通交流,扩展视野,开启智慧。 人的成长需要心灵的发育,书是心灵发育的珍贵养料。阅读 史就是人的心灵发育史,阅读应成为人生的伴侣。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提出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 全社会人人读书。“读书人口”在这个国家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将成为 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倡导提醒我们:国力不仅是经济、军事的实力,人的文化实力也至为重要。让人口不成为负担,成为人力资源,就要有文化素养;要具有文化素养,必须与书籍为友。

在当今时代,科技迅速发展,信息如潮涌,阅读更是必不可少。阅读对个人、对民族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有位孤傲的诗人曾这样沉重 地说:“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身 受到惩罚;如果这个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因此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此言值得深味,联系历史与现状思考,更能有诸多感悟。 

读书是一种美德。正确的阅读动机闪耀着理想的光彩。阅读为了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成长、思想的充实,为了成为国家建设者的责任担当。这种阅读动机有持久的求知动力,这种动力须付诸实践,须培养勤奋的态度。勤奋与理想结伴,阅读就成为一种美德,认真持久地读书, 日积月累,成效就会显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目录学家刘向这句话催人警 醒。一个人要脱离愚昧状态,少做愚蠢事,就要服“书”这种“药”。不仅 要服用这种药,而且要“善读”,要知情达理。读懂书中所言所思,从中明做人之理,明报效社会国家之理。人之所以成为人,要不断医愚治 愚,书是脱愚的宝物。

读书要树立宝藏意识,饶有兴趣地寻觅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一股劲儿去追求、探索。兴趣来源于好 奇,来源于憧憬的目标。《庄子·列御寇》中说:“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 之渊而骊龙颔下。”有探宝、寻宝、珍爱宝藏的意识,就会点燃阅读热情, 精神振奋地寻找佳作美文阅读,一卷在手,趣味无穷。

阅读是一种心智锻炼,要动脑筋思考,遇到障碍、遇到内容较为艰 深之处,更要磨磨脑子,方能从中获得启迪。那种一目十行,心不在焉, 让书中字句在眼前飞速跃过,看似在读书,实质在神游,眼睛、面孔对着 书,未与书中的人与事、情与理进行交流,除了浪费时间,效果极微,甚 至毫无效果。切记:读书要锻炼心智,尤其要读经典作品。

心之官则思。有眼无心,阅读就会浮光掠影,不得要领。用心阅读,就要学会“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由语言文字进入到作品内容的表层、深层,体味其中精髓,把握其价值与意义。古人说“作诗如食胡桃宣 栗,剥三层皮,方见佳味”。胡桃、宣栗去除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方可食到肉质的美味。读书用心咀嚼,意即在此。

有人说,读书犹如面临战场,与书对垒,须有必胜信念。要读懂它, 掌握其内涵,吸收其中精神养料,滋润自己成长;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为 它所役使。食而不化,不懂装懂,均为读书之忌。打仗失败是武力的失 败,而读书的失败,则是精神的失败。打仗要克敌制胜,读书同样需要精神,要克书制胜。

兴趣是阅读的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 书不仅喜好,而且以此为乐,是一种人生的享受。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书与人已经融为一体,是生活的必需,人生的组成部分。此时此刻的读 书,已不是外在的要求,更不是屈于种种外力的“被读书”。这种美妙境 界的出现是钻进书中浸润、吮吸的回报。

阅读要学会“照镜子”,把自己放进去。“书”写的是彼时彼地彼人 彼事,阅读它,你接触的是你的“第二生活”。身入其中,观察、体验、交流、思索,寻找自己的角色,寻找情感的依托,在事理、情理错综复杂的 关系中寻找自己思想的答案。 闪光的东西不都是金子。而今,包装盛行,炒作乱人耳目,面对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海量书籍,须拿出慧眼来辨识。要选择真金,阅读 有价值的读物,不被外表光鲜的野草、毒草所蒙蔽。误选后者,沉湎其中,犹如服毒品,精神上慢性自杀。阅读之前,必须谨记一个原则——— 绝不滥读。青少年学生尤应如此。

人的心灵怎样发育成长与阅读什么书,阅读到怎样的水平息息相 关。阅读最影响人的基本素质,人的价值观。你对社会的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你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文化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 是从阅读经典而来的。阅读优秀作品,高尚的审美情趣就获得了培养,逐步远离低俗。须牢记:阅读影响你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

 今天不是书少而是书太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垃圾不少。如果今天我们读书不加选择,泛滥地读,不仅一无所得,浪费生命,有时甚至 受其毒害。 必须扎扎实实读几本经典。经典是能够产生特殊影响的书籍,它 带着长长的文化遗迹走向我们,经过时间的淘洗,依旧巍然屹立在世界 上。在这些著作中,有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文字,是文质兼 备的瑰宝。读了往往心弦颤动,心灵震撼,在心中打下印记,一辈子难 以忘却。其中蕴含的丰富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读,就要放出眼光来挑选。一个人暮年之时,读点消遣的书还可理 解。青春年少之时,读什么书却大有讲究。描写祖国锦绣山川、颂扬中 华民族灿烂文化、剖析世界风云变幻、展示科学技术成就、道破千古人 生哲理的名著佳作,能使人生智慧、长觉悟、添修养、增才干,要多读,要 读好。武打、言情之类的,可涉猎,有所了解,但不能沉湎于其中。

书,就是一面镜子,常常照镜子,可以正衣冠,除灰尘,提升人的品位与形象。读书,学会照镜子,不是简单地做检讨,批判一下自己的毛病,而是要明是非,辨正误,见贤思齐学做人,增长见识学本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本读,一本本思,逐步攀登,一丝不苟,就会读出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沉浸在成长的喜悦之中。

理想的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快乐,使人心旷神怡。书籍浩瀚如海洋,怎么读呢?有的翻翻即可;有的浏览一下,捕捉信息;有的观赏一下,满足审美需要;有的要吞下,咀 嚼消化。读书不能平均用力,有的要读全文,有的只需挑着读,拣着读。 既要精读,又要博览,目的不一,方法各异。

经典作品的阅读要充分发挥自主性,不是靠别人灌输,而是要虚心自己汲取。汲取,就要努力发现,努力提出问题。《礼记·学记》中以撞 钟比喻“学”和“问”的关系:“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经典好像是学富五车、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敞开胸怀等待读者叩问,得益多少全视你“小叩”还是“大叩”,用怎样的心力去叩。

有些诗文是需要记诵的,尤其是古诗词,背诵,积累,终身有益。一 讲到记诵,就认为是死记硬背,有些人就反对。优秀诗篇蕴含着深厚的 中华文化,可说是智慧的源泉;优秀诗篇是语言的精华,生动、形象、凝 练、精辟、言简意赅,熟读、背诵,能收丰富语言、积淀文化之良效。 阅读要善于联想、想象。读书的过程非常微妙,读到高山大川,脑 中会浮现巍巍高山、江水奔腾的图景;读到小说或人物传记,主人公的 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这是由于想象、联想在发挥作用。它们使抽 象的文字形象化,使读者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种遨游、造访的快乐 难以言表。它们作用发挥的大小是以读者的学习积累、生活经历所决 定的。

读书贵在有所发现。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在阅 读别人经过实践、经过研究后写下的人生启示、社会蓝图、历史轨迹等 书籍时,切问而近思,能有自己特有的认识。在遣词造句、文章脉络、写 作主旨、言外之意等诸多方面均可探究。不是机械储存书中的各种信息,而是经过头脑思考,识别、筛选、评价、重组、整合,见人之所未见。

倡导读书有所发现,旨在培养探索精神。阅读要真正有收获,必依靠阅读者自身强烈的兴趣,探究的精神。读书最怕提不出问题,在书的浅层飘来飘去;提不出问题在于发现不了问题,未用心思考,缺乏探究 寻根问底的眼光。“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 是长进。”读书有疑、生疑,进而析疑、解疑是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读书,贵在读出味儿。读出味儿,海阔天空尽收眼底,就能心领神会。阅读者的内心与作品中的外物产生感应,思想会空前活跃,智慧能迸发火花,对语言文字表现力的感悟会有突破性的进展。有的文章看起来平淡如水,深入咀嚼,方能捉摸到其中的奥妙。看似平常实则高 妙,往往是在构思上独具匠心。构思是“驭文之首术”,探索其特色,能 品尝其中运笔的高妙。

真正的读书能增加人生的分量。教师应是读书人。读书,表明一 种身份,一种文明,一种境界。以书为师,以书为友,是终生奉行不二的 信条。教师必须是读书人。传道、授业、解惑,须臾离不开书。道不明, 业不精,又如何“解惑”?自己有源头活水流淌,才能恩泽学子一二。

任何一篇佳作,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及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思想感情, 都有明确的写作意图,以及表达意图的种种写法,这就构成了文章的个性。精读,就要读出文章的个性;只有读出文章的个性,才能真正体味 到文章的佳妙。读出文章的个性,文章就不是平面的文字,而是活的、 流动的、立体的,文中珍奇佳妙之处就会印入脑中,增进知识,形成能 力,融为学养。

任何好的作品,都是作者有强烈写作冲动的产物。胸中热情似火, 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愿望,就会思绪纷呈,妙语连珠。这种 强烈的感情,大而言之,针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小而言之,事关家事、 亲情、友情。阅读时,切不可停留在文字表面,要“披文以入情”,通过对 文字的咀嚼、剖析、体味,遨游于情感的海洋,领略文章的真性情。

文学创作是复杂的精神劳动,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就形 成自身作品的风格。或奇伟,或险壮,或瑰丽,或温润,“各师其心,其异 如面”。风格的土壤是生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铸就了作品不同 的风格。阅读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时,要把握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 耀下闪耀着的特异色彩,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

有些佳作名文,抒情浓烈,议论精辟,笔锋深入之处,有震撼心灵、 唤醒世人的作用。阅读这类文章,要学会抓准石破天惊之笔。石破天 惊之笔的出现,绝非空穴来风,因而要善于梳理作者的思路,善于梳理 感情的脉络。这类文章往往将浓郁愤慨之情寄寓于叙事之中,议论层 层深入。

 阅读有两端,或者叫两极,一端是作品,一端是读者。作品有其原 意,读者阅读又离不开自己的主观意识。文本解读第一层是作者的原 意;第二层是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在写作时未曾想到,而在历史的进程 中产生的丰富的意义;第三层是读者,有一定的主体阅读的意识。解读 文本,几乎不可能和作者的原意完全复合,只是尽量接近作者的原意。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差距,解读有差异,就不必大惊小怪。从理论层 面说,解读可复合阅读,可生成阅读,可创造性阅读,也有颠覆性的阅读。文本已被解读过,照原来的理解读,是复合阅读;在原有的意思上 多了自己的体会,此时的意义是叠加的,有了新的生成,是生成阅读;创造性阅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就易产生差错。至于颠覆性,往往 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文本阅读,语言是核心。语言是通达作者文本意义的桥梁和中介。 离开了语言,无法走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文本。语言和文本的意义紧 密相连,不可分割。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理解。理解,是人类活动的 基本形式,是文本解读的根本方法。跨越时空,通过语言形成整体感 悟,达到和作者视界的交融。浅读,误读,都是在理解上出了毛病。

阅读要有动笔的习惯。善读书者,书不离笔。笔记是记忆的贮存 器,人不可能过目不忘,精彩之处记下来,方能常阅常新。笔记又是思 维的助推器,读到精到之处停一停,记几笔,思维就转动。笔记还助创 造力的发挥。精妙、精准的精神资源多了,打开视野,加工整理,会有新 的发现、新的感悟。眉批、摘录、提纲、心得是常用的做笔记的方法。


展开
目录

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幸福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成长的新型学习共同体5

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纵横谈8

学科德育促使语文教学闪发教文育人的光芒16

多一点敬畏之心,少一点功利之举20

校外教育应是个性发展的乐园24

立德·立业·立人27

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智慧和自信33

以己之短,比人之长39

书生校长的胆识与胸襟49

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58

我们这支队伍,这些人64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70

心存敬畏,回归教学本原73

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78

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90

把教育回归育人变成办学的追求93

把诗意的语言变成教育的追求96

寻找教师之根98

点亮青少年心中情商那盏灯101

“紫竹论道”的启示105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113

大家谈以民族精神铸学生脊梁 116

十年探索不寻常118

我心中的教育124

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 165

德智融合相得益彰173

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176

我所亲历的现代中国教育179

拨乱反正的壮举186

 

于漪知行录

 

前言 192

一精神须成长194

二倾听每个生命的呼唤205

三良心的活儿217

四生命的涌动227

五语言的魅力241

六文化地质层249

七善读可医愚269

八有支灵动的笔264

九用力于“聚焦”274

十创建精神家园2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