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多前,我和女儿对话的情景还是挺清晰的。Karen告诉我,她写了一本书,叫《疯狂行为》(Lunacy)。我顺嘴说咱们家现在好像是挺疯狂的,当时,我们俩还乐了半天。那是2012年的新年刚过,先生过完年就回中国工作了。我那时的工作要常常出差,儿子则刚刚升入镇上的高中。我们正在纠结是不是等到女儿6月份高中毕业后,就回到中国去生活,所以说当时家里挺“疯狂”的。笑过之后,Karen告诉我,《疯狂行为》是她的书名,先这样叫,听着好玩儿。她要写的场景和要写的故事太多,这个名字挺合适的,并且她还在写两本续集。这一串连珠炮,打得我头晕脑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记得一个朋友曾告诉过我,保持和孩子的沟通渠道畅通非常重要,千万别表现得大惊小怪,把孩子分享的乐趣吓没了。所以,虽然我当时挺吃惊的,但也没敢多说什么。只是机械地建议她,还是功课重要,休息重要。
Karen从小就喜欢表达。无论是跳舞、唱歌、画画、游泳、武术,还是拉琴,都是她喜爱的活动。因为是在先生公司的幼儿园长大,她很幸运地有机会在幼儿园尝试这些活动。让我记忆犹新的是,Karen和小提琴结缘的场景。Karen四岁时,我们去逛镇上一年一度的集市。街上有好多孩子们的娱乐场。当我们路过一群小朋友的乐队时,看到好多小朋友一同拉琴。Karen站在那里看了好久,一直到小提琴演奏结束,她还舍不得离开,一定要这个玩具。从那次逛集市之后,Karen就迷上了小提琴。她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成为职业小提琴手。12年级时,她已经如愿地考上了音乐学院,我以为她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大学里读环境生物和小提琴的双学位。可怎么又写书了?而且已经写了几万字,好像还刹不住车。我知道她一直喜欢写作,也陆续写过五六次小说了,也会和朋友们分享,但就是写着玩儿,好像也都没有完成。可是,这次的写作和以前不同,她不停顿地写了两个多月,整个人完完全全生活在她自己编的故事里了。
当我看到几万字的厚厚的书稿时,听着女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的故事时,虽然我听不进去她讲了些什么,可是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次我根本无法阻挡她。Karen完全沉浸在她的故事里。她会为书中的人物高兴、烦恼、流眼泪。我可以感受到她创作时的激情,却理解不了她怎么会把自己融入到了自己编织的故事里。看到她每天恍恍惚惚,我总忍不住想去阻止她,小心翼翼地反对她继续,可又心疼她的投入,真是矛盾。只能反复地提醒她,功课重要,按时休息。
去年,我陪她去接受茹月的采访,第一次知道她当时写作的艰辛,而且许多困境居然是我造成的。例如,我叫她晚上按时关灯休息,可她兴致正高,停不下来,她就只好把灯关上,坐在地上,然后躲在自己的被子里继续写,一直写到深夜甚至凌晨。那时,我早出晚归,回家时,她都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我基本上见不到她。见到时,她也是心不在焉,神游到我不懂的地方了。
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因为先生回国工作,我又常出差,自顾不暇,也顾不到她。可这段时间,Karen自己一步一步地在做许多艰难的选择:她找到了经纪人,暂停了音乐学院的学习,决定按计划开始她主修的环境生态的大学生活,一刻不停地创作和修改。
整整大学的第一年,为了不影响室友,她的写作都是在宿舍的床上。不知道她改了多少遍稿子。她的室友告诉我,每个周末,她一觉醒来,发现Karen正生活在月球上。她的室友觉得她像个苦行僧,绝对是“疯狂行为”。
我看着她兴奋地投入到写作中,真是很担心。第一年离家在外,第一年大学生活,本来就是个挑战。况且,这一年的创作,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当时连她的经纪人都不知道,是不是会有出版商感兴趣出版一个18岁孩子的作品。所有的朋友、老师,包括她的经纪人,都觉得Karen的创作力惊人,但太辛苦了。不过,对Karen来讲,她确实是“乐”在其中。现在家里还留了一些她的夹子,封面都是她自己画的。她调侃自己的书名为“疯狂行为”,调侃自己的修改想法是“机密文件”,和编辑的通信都被放在命名为“黑手党手稿”的夹子里。我看得出她有多开心多投入。
Karen是幸运的,大学第一年的暑假,她竟然有了几个出版社可以选择。最后,她签给了企鹅出版社,并且是三本书的合约,按照合约,她将每年出版一本书,包括精装书,还有录音书,还要准备平装书的附加材料。随着第一本书的出版,各种事情纷至沓来。她要外出参加书展、接受采访、受约撰稿和讲课,完完全全是一个全职工作。我虽然心疼,但也很敬佩孩子,她勇敢、无畏、简单、执着,似乎有着无限的能量。现在,她的第二本书已经出版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选自《跟随女儿写作的过程和我得到的启示》
◎精彩试读2:
信任与放手
如果说孩子在13岁之前的幼年少年时期,需要的是父母亲密的关爱、呵护与言传身教,那么到了13岁以后的青春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应该随之改变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独立意识增强,追求自我,渴望社会认同。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信任和放手。在13岁之前,用心的父母都会通过细心的观察、巧妙的引导、无处不在的身教将自己希望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准则、方法传递给孩子。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孩子青春期时,应该放手让他去探索世界,认知新事物,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女儿上初三的时候,有一次她放学回来跟我说,妈妈,我想周末和几个同学出去郊游,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呀。她听了显得挺高兴,过了一会又说:这几个同学有男生有女生。我说,很好呀。跟男生一起出去可以互相帮助,有时在野外遇到一些情况男生可以帮忙。她听了,又犹豫着问:那我们可以在郊外住一夜吗?我马上说:没问题啊。女儿明显松了一口气,高高兴兴去做作业了。过了两天,她回家后有些沮丧地对我说:妈妈,我们那个郊游去不成了。为什么?我诧异地问她。她说,其他家长都不同意。我理解这些家长的顾虑,但是我也有我的看法。孩子已经15岁了,如果我们在之前一直对孩子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独立和与他人合作做好一件事情,那么,就应该放心地让他们独自出行,信任他们的能力与自律性。如果孩子到这个年龄,父母仍然顾虑重重,不敢放手,那其实就是对自己给予孩子的教育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我在一个杂志上看到一位妈妈,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女儿培养得也很优秀。但是她严格要求女儿不得早恋,不能在外留宿过夜。在女儿结束高考时,和很多同学一起在一家酒店开派对,欢庆毕业,女儿请求妈妈允许她在酒店和同学一起过夜,妈妈却坚决不同意。最后女儿的同学一起跟妈妈请求,担保他们会在一起,不会出任何问题,妈妈仍然不许可,女儿只好万分不情愿地回了家。这个妈妈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也还注意对女儿的培养,但在女儿已经要上大学的时候,仍不能放手,对女儿仍然如此不信任,实在令我匪夷所思。
在女儿上中学时,我就已经考虑送她去国外读本科,为此一直很注意锻炼她独立生活、独立做事的能力。她在人大附中读高中时,参加学生会竞选,担任了学生会外联部部长,独立策划组织了很多活动,极大地锻炼了综合能力。高一假期时,我送她到上海新东方参加SAT培训班(当时北京还没有),在SAT班上她从同学那里了解到美国著名私立高中迪尔菲尔德中学(DeerfieldAcademy)的信息,回京后跟我说了这个学校的情况,我鼓励她试试申请。她上网申请后按照要求寄送了申请材料,又在之后收到学校在香港举行招生说明会的通知。我带她去香港参加了招生说明会,由于我不通英语,她自己独自与招生官交流,成功说服招生官在会后单独对她进行面试。因此顺利被该学校全奖录取。她17岁赴美读书时还从未出过国,但我还是放心地让她独自赴美,没有任何家人送她。很多朋友不理解,说国内上大学很多家长都送到学校,孩子第一次远行,为何不去送?我觉得这是锻炼她独立能力的一次好机会。如果她去学校都不能独自成行,那么将来在美国独自学习生活如何应对?她刚到迪尔菲尔德中学学习时也曾有过孤独、失落,我一直鼓励她积极适应。她在美国过的第一个生日是18岁生日,对于怎样度过这个生日她也有不安和忧虑。生日前一天,她曾在人人网日志上写道:难道我的18岁生日就要在异国他乡孤独寂寞地度过吗?但她从小外向主动的性格和我们一直注意培养的独立自嗨的能力很快让她振作起来。在生日当天全校同学一起午餐时,她在自己的餐桌上站起来,对同桌的同学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请大家祝我生日快乐吧。于是全桌同学都站起来为她唱了生日歌。餐厅里很多同学也都知道了她当天生日,下午几乎所有遇到她的同学都向她祝贺生日快乐。晚上她去图书馆学习,回来后室友告诉她,有一个男生合唱小组到她窗下弹奏《生日歌》,祝贺她的生日。她虽然没有听到,但还是很感动。她的独立、自嗨,在陌生环境中争取关注和融入的能力,使她较快度过了出国后的心理落差关。如果家长在这个阶段仍然不信任不放手,很可能孩子即使出了国,也仍然不能独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