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的联动与互动》:
(二)第二阶,第一级,“童生”应“童子试”
“童子试”(又称“童试”),系初级考试,以谋求官学机构(“县学”“府学”)的“生员”(“秀才”)资格(功名)。
凡应县州级考试者即为“童生”,但“童生”并非功名,而是一种社会职业身份(最 初级的“读书人”)。这一级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考生须要依次接连通过三关(第一关不通过即不能参加第二关):首先是“县考”(又称“县试”),由县官主持,前后考五场(场即不同的科目内容);其次是“府考(试)”,由知府主持,共两场;再次是“院考(试)”,由各省“学政”(亦称“学台”)主持,也须考五场。只有在以上三次考试合格后,才获得“秀才”的功名,否则永远是“童生”。以上三层共十二场书面考试的科目内容主要有:“四书”文或经文的解释题多篇、试帖诗两首(五言六韵、五言八韵各一)、默写《圣谕广训》、时文(八股)一篇,其中的八股文非常重要。
(三)第三阶,秀才应“乡试”
“乡试”系省一级的考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为“正科”,如遇皇家庆典等另加,称“恩科”。(也有正、恩科合一的情况)这一级考试因定于秋季进行,又在各省的固定的“贡院”举行,所以又称“秋闱”。各省的“乡试”均由朝廷(中央政府)派出主副考官(考官本身须“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本省籍者回避)主持。
应“乡试”者必须有“秀才”功名,“乡试”共分为六天三场,三场分别考“制义”(即“八股文”)七篇、阐释“五经”经义的文章五篇、回答“策问”(一般涉及历代政治)五题,还得作一“试帖诗”(五言八韵)。每届乡试早就设定名额,通过考试者(其第一名称为“解元”)即所谓“中举”,取得“举人”的功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