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的联动与互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121018
  • 作      者:
    朱文华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近代以来,在强劲的“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本土思想文化走上了积极回应之路,且明显地形成改良主义思潮,由此深刻地催发和刺激了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的变革。而在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文学的演进过程中,两者又自然呈现出“联动”(即同时分别实行各种变革)与“互动”(即各自的变革又积极影响和促进对方的变革)的形态,这就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服膺于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新文化的过渡与衔接。《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的联动与互动》在研究的内容对象以及方法角度等方面,有意突破单一学科研究的限制,综合运用与解读可靠的资料,力图尽可能有说服力地评述相关历史文化场景。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的联动与互动》:
  (二)第二阶,第一级,“童生”应“童子试”
  “童子试”(又称“童试”),系初级考试,以谋求官学机构(“县学”“府学”)的“生员”(“秀才”)资格(功名)。
  凡应县州级考试者即为“童生”,但“童生”并非功名,而是一种社会职业身份(最 初级的“读书人”)。这一级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考生须要依次接连通过三关(第一关不通过即不能参加第二关):首先是“县考”(又称“县试”),由县官主持,前后考五场(场即不同的科目内容);其次是“府考(试)”,由知府主持,共两场;再次是“院考(试)”,由各省“学政”(亦称“学台”)主持,也须考五场。只有在以上三次考试合格后,才获得“秀才”的功名,否则永远是“童生”。以上三层共十二场书面考试的科目内容主要有:“四书”文或经文的解释题多篇、试帖诗两首(五言六韵、五言八韵各一)、默写《圣谕广训》、时文(八股)一篇,其中的八股文非常重要。
  (三)第三阶,秀才应“乡试”
  “乡试”系省一级的考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为“正科”,如遇皇家庆典等另加,称“恩科”。(也有正、恩科合一的情况)这一级考试因定于秋季进行,又在各省的固定的“贡院”举行,所以又称“秋闱”。各省的“乡试”均由朝廷(中央政府)派出主副考官(考官本身须“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本省籍者回避)主持。
  应“乡试”者必须有“秀才”功名,“乡试”共分为六天三场,三场分别考“制义”(即“八股文”)七篇、阐释“五经”经义的文章五篇、回答“策问”(一般涉及历代政治)五题,还得作一“试帖诗”(五言八韵)。每届乡试早就设定名额,通过考试者(其第一名称为“解元”)即所谓“中举”,取得“举人”的功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教育与文学从古代到近代的各自发展
第一节 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发端于商代的贵族教育
二、从“学在官府”到出现“私学”
三、从“赀选”“察举”到“科举”
四、“八股取士”制的逐步确立
五、学校教育系统
六、五阶四级科考体系
七、“八股取士”的严重弊端
八、明清人士对于“八股取士”制的批判
第二节 古代中国文学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古代文学元典的形成
二、中古时期:各体文学发展的各领风骚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衰败及其原因
第三节 古代中国时期教育与文学的关系
一、三大联接点
二、歪打正着的文人文学
三、古代作家作品对于古代中国旧教育现象的反映
四、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教育对于古代中国文学的抵制与认同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思潮——改良主义
第一节 作为社会思潮的改良主义
一、改良主义思潮的形成
二、改良主义思潮面面观
第二节 教育改良主义思潮的演变
一、本土的思想资源
二、改良旧教育的种种主张及其初步的改革动作
三、教育改良主义思潮的高涨
四、西学的影响与推动
五、教育改良主义思潮具体展开的内在逻辑思路
第三节 文学改良主义思潮的生成与发展
一、形成原因及其本土思想资源
二、文学改革的实际酝酿
三、文学改良主义思想的提出与深化
四、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四节 互动:近代中国教育与文学的新联系
一、形成新的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原因
二、几个重要的新联结点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育与文学的互动形态与阶段性特点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旧教育与旧文学的同时衰落
一、旧教育的全面衰落与科举制的穷途末路
二、旧文学的衰竭与沉寂
三、近代教育的发端及其影响力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界的全面改革及其对文学界的影响
一、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教育革新
二、旧文学局面的最后挣扎性延续及其他
三、兴办近代教育给予文学界的影响与启示
第三节 从戊戌到辛亥:近代学制的确立与文学改良的发生发展
一、中国教育的新旧转型顺利完成
二、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发生发展
第四节 民初时期(“五四”前后):思想文化现代化的殊途同归
一、从反教育界逆流起步的新文化运动
二、旧文学的刺激与“文学革命”的倡导

第四章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必然性
第一节 历史文化条件的成熟
一、晚清文学改革运动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晚清文学改革运动留下的思想材料
三、文学创作进步的积累
四、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进步
第二节 教育、文学两界的互动与文学革命的爆发
一、教育界的重大革新与新人物的聚集
二、文学界的思想冲击:找到突破口
三、教育界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呼应
四、文学界自身推动“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
第三节 教育界的全面配合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步胜利
一、教育界代表性人物对于文学革新的道义上的支持
二、政府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如教育部)的行政性支持
第四节 小结:新文化运动对于文学、教育两界的积极影响
一、教育方面
二、文学方面
三、又一种新联动:现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发轫

附录一 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学变革发展大事记(1840-1926)
附录二 人名索引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