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道德经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339975
  • 作      者:
    (明)憨山著
  • 出 版 社 :
    崇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 肉身菩萨憨山大师以佛教智慧解《道德经》,会通佛道

★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楼宇烈先生推荐
★ 依清光绪十二年金陵刻经处刊本整理

更多推荐:《董子竹妙解儒释道经典》(函套礼品装 套装共6册)


展开
作者简介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南华寺中兴祖师。大师多才多艺,通于史书,工于书法,长于诗文。一生著述颇丰,门人辑为《憨山老人梦游集》,其中会通儒释道三教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中庸直指》《大学纲目决疑》《春秋左氏心法》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五年,“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此书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善自他宗”;学老者破除己见,“得离言之旨”。

展开
精彩书评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楼宇烈先生推荐:

在中国北京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楼宇烈先生推荐文化思想史上,以儒、道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佛教的思想,以及以佛教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儒、道的思想,会通三教之论著,十分丰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特色的显现。然而如佛教明末四大师之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以佛教禅意注解儒道两家根本经典的专著,则尚不多见。他们的这些著作,不仅对了解儒道的思想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了解佛教思想也给予了新的启发,值得重视和研究。

崇文书局的同仁有见于此,发心把憨山德清的《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和蕅益智旭的《四书蕅益解》《周易禅解》等,这几本以佛教禅意注解儒道两家根本经典的代表性著作收集在一起,采用精良的版本,加以认真整理、标点,汇编成一套“禅解儒道”丛书,以便更多的读者关心和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这些特色的作品,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事。故此,我特向广大关心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们推荐这套丛书。
  

展开
精彩书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
  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
  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
  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犹寻常也。欲,犹要也。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要以观其道之妙处;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有,要以观其道之徼处。”徼,犹边际也。意谓全虚无之道体,既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故庄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观,才见道之妙处。此二“观”字最要紧。
  “此两者同”已下,乃释疑显妙。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做两边,故释之曰“此两者同”。意谓我观无,不是单单观无,以观虚无体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以观万物象上,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故曰“此两者同”。
  恐人又疑两者既同,如何又立“有”“无”之名,故释之曰“出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
  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
  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故曰“众妙之门”,斯乃造道之极也。
  似此一段工夫,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方见此中之妙耳。——《老子道德经解·一章》
  

展开
目录

注道德经序
老子传
发题
发明宗旨
发明趣向
发明工夫
发明体用
发明归趣
上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下篇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录:观老底影响论
叙意
论教源
论心法
论去取
论学问
论教乘
论工夫
论行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