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阳明学再读 吴震教授带你走进王阳明的哲学世界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34672
  • 作      者:
    吴震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提出宋明理学研究的新视域。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广义阳明学”的研究思路。“阳明学”,既包含王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包含阳明后学或后世学者有关阳明学的思想诠释与理论发展。本书认为,我们可以将宋明理学视作一场整体的思想运动,由此出发,将朱子学和阳明学置于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的背景中做贯通性的思考,这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广义朱子学和广义阳明学的相异性和连续性,可以呈现宋明新儒学在哲学上的整体性发展。

2. 深入理论细部,拓展和深化阳明学的哲学研究。

本书涉及对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及其特质的深入探讨。分别就阳明学的良知理论、知行合一、一体之仁以及心学道统论等哲学问题做了深入的专题讨论,关注于阳明学的良知自知问题、一念发动即是行的问题、以仁为基础的万物一体论问题,以及基于心学立场的新道统观等问题的概念辨析及相应的问题讨论。

3. 全景呈现“阳明学思想圈”的整体风貌。

本书同时涉及儒学世俗化、李贽思想定位、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以及明清之际新出的人性论述等问题,尤关注晚明清初出现的反思宋明理学的思潮动向,而这些问题属于广义阳明学乃至广义宋明理学的思想议题,相关的讨论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阳明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吴震,京都大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会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有《阳明后学研究》《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颜茂猷思想研究》《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middot;传习录》《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朱子学与阳明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集结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近五六年来阳明学研究的新成果。

“阳明学”,既指王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包含阳明后学或后世学者有关阳明学的思想诠释与理论发展;而“再读”,指重新解读和思考,也涵指不尽同于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全书由问题所牵引,讨论的内容呈多点散发,最终聚焦于广义阳明学的思想和历史。主要关心的问题有两大类:第一类关于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及其特质,第二类关于“后阳明”时代的思想演进及文化现象。两篇附录则将视野扩大至“东亚阳明学研究”的领域,探索阳明学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所发生的各种思想转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几年前,我有一本书取名《朱子思想再读》(生活&middot; 读书&middot; 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效仿日本学者木下铁矢《朱熹再读》(研文出版,1999年)的书名。“再读”是指重新解读和思考,也涵指自己的研究不尽同于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本书各篇是我在完成《朱子》一书之后,重回阳明学领域的探索成果,有别于此前自己的阳明学及阳明后学的系列研究(此系列研究已结集为“吴震著作集&middot; 阳明学系列”四书:《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 阳明学时代讲学活动系年(1522 —1602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木下铁矢的朱子学研究曾提出“广义朱子学”的概念,认为朱子学不仅是朱子个人的思想结晶,而且在广义上应包含“后朱子时代”的朱子学者共同推动的思想“再生产”的结果,这个说法是可取的。我在本书第一篇《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一文中,提出宋明理学研究可以有一种新视域,即我们可以将宋明理学视作一场整体的思想运动,由此出发,将朱子学和阳明学置于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的背景中做贯通性的思考,这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广义朱子学和广义阳明学的相异性和连续性,可以呈现宋明新儒学在哲学上的整体性发展。

当然,广义性的阳明学研究并不排斥狭义阳明学的专题研究,相反,专题研究仍是广义性研究的基础。本书各篇的研究并不是在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推动下进行的,它们毋宁是源于某些问题意识的触动而产出的结果。故本书原本没有一个框架性的预设,而是由问题所牵引,讨论的问题呈多点散发,最终聚焦于广义阳明学的思想和历史。大体而言,本书主要关心的问题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关于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及其特质,第二类是关于“后阳明”时代的思想演进及文化现象。第二至第六篇属于第一类的研究,分别就阳明学的良知理论、知行合一、一体之仁以及心学道统论等哲学问题做了深入的专题讨论,关注于阳明学的良知自知问题、一念发动即是行的问题、以仁为基础的万物一体论问题以及基于心学立场的新道统观等问题的概念辨析及相应的问题讨论,这些深入理论细部的专题讨论拓展和深化了阳明学的哲学研究。

    第二类有关“后阳明”时代的思想研究,则广泛涉及儒学世俗化、李贽思想定位、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以及明清之际新出的人性论述等问题,尤关注于晚明清初出现的反思宋明理学的思潮动向,而这些问题属于广义阳明学乃至广义宋明理学的思想议题,相关的讨论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阳明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关于袁了凡,主要对其善书的几部孤本做了首次文献学考察。了凡在学脉上属于阳明再传弟子,是从阳明学思想圈中出现的一位劝善思想家。如果说阳明学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袁了凡可谓是这一文化现象中的典型人物。

    两篇附录中的第一篇是对日本学者荒木见悟的一篇成名作《佛教与儒教》“序论—本来性与现实性”一文进行的全文翻译介绍和相应的评述。荒木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在当代日本已成典范,而这篇“序论”展示了荒木先生横跨儒佛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对于我们理解广义宋明理学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至今仍有学术价值。“附录二”讨论了“东亚阳明学”的若干问题,特别以日本学者提出的“两种阳明学”为核心问题,指出“阳明学”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会发生某种思想转化,值得我们在思考“东亚儒学”问题时加以认真省察。

    ……


展开
目录

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 

   一 广义的视域 

   二 理气的建构 

   三 道德与知识 

   四 义理的拓展 

   五 结语:宋明理学是一场整体性的思想运动 


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 

   一 问题由来 

   二 知者自知 

   三 良知独知 

   四 良知自知 

   五 良知自觉 

   六 良知一念 

   七 良知无知 

   八 简短结语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一 问题由来:何谓“实体”? 

   二 良知实体化何以必要? 

   三 良知即天理 

   四 良知何以是“实体”? 

   五 结语:超越与内在的双向转化 


作为阳明良知学的“知行合一”论 

   一 问题由来:何谓“一念上取证”? 

   二 一念良知 

   三 念念致良知 

   四 本体工夫合一论 

   五 结语 


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一 问题由来 

   二 晚年讲学宗旨 

   三 仁体即良知实体 

   四 一体之仁的实践性 

   五 一体之仁的批判性 

   六 结语:天下视域的伦理学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引言:“道统”何以成了问题 

   一 心学谜案:“颜子没而圣学亡” 

   二 “见道”:阳明的颜子解释 

   三 王畿的心学道统论重建 

   四 结语:心学道统论的特质及其意义 


从泰州学派看江南儒学的世俗性转化 

   一 儒学传统历来就有“世俗性”特质 

   二 作为民间儒学的泰州学派更关注“化民成俗” 

   三 泰州学派思想中的精神性和世俗性特质 

   四 对民间儒学的文化现象须注入必要的理论关切 


阳明学时代何以“异端”纷呈?——以杨慈湖在明代的重新出场为例 

   一 《慈湖遗书》的出现 

   二 季彭山的慈湖批判 

   三 王龙溪的慈湖评价 

   四 阳明后学的多种回应 

   五 心之精神是谓圣 

   六 结语 


李贽思想的重新定位 

   一 事件 

   二 家世生平 

   三 思想背景 

   四 童心真心 

   五 以道抗势 

   六 异端之辨 

   七 真道学 

   八 结语:定位与评估 


何为阳明学的文化研究? 

   一 文化、文明与人文 

   二 作为文化的阳明学 

   三 阳明文化的几项表现 

   四 阳明学与文化东亚 


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一 “一气流通”与阳明心学的良知宇宙观 

   二 “性即是气”与“生之谓性”的重新出场 

   三 “形色天性”的显题化及其意义重估 

   四 “情善”说及“气善”说的出现与张扬 

   五 “气质之性”重估现象的蔓延与扩散 

   六 结语:气质何以通向道德? 


明清之际人性论述的思想转变及其反思 

   一 从“性即理”到“性即气” 

   二 陈确的人性一元论 

   三 颜元的气质人性论 

   四 结语:反思理学 


袁了凡善书的文献学考察——以《省身录》《 立命篇》《 阴骘录》为中心 

   前言 

   一 《省身录》 

   二 《立命篇》 

   三 《阴骘录》 

   四 简短结语 


附录一 作为哲学方法论的“本来性—现实性”——就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而谈 

   一 超越儒佛之争 

   二 “本来性”的出场 

   三 “现实性”的对置 

   四 生命体验与问题意识 

   五 结语 


附录二 关于“东亚阳明学”的若干思考——以“两种阳明学”的问题为核心 

   引言:何谓“东亚阳明学”,什么是“阳明学”? 

   一 “两种阳明学”:解构中日阳明学的“同质性” 

   二 何以说“原本就没有两种阳明学”? 

   三 “红色阳明学”与“白色阳明学” 

   四 “近代阳明学”是日本的“近代思想”“政治言说” 

   五 小结:东亚阳明学研究具有建构性意义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