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园丁与木匠: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tells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93302
  • 作      者:
    (美)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

●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次,写有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


展开
内容介绍

●你以为孩子总爱胡乱地打闹?其实孩子在学习社交互动;

你以为孩子在安静地玩玩具?其实孩子是在探索世界奥秘;

你以为孩子因为无聊才问为什么?其实孩子是在寻找答案;

……

孩子在玩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他们又究竟是怎么学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在《园丁与木匠》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带你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时候,在听的时候,在玩的时候,在做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以及在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

●高普尼克以其毕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学习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

●本书带你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告诉你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园丁与木匠》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你教养思维的全新升级。


展开
精彩书评

高普尼克是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执教时的同事。她不仅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而且在科普写作方面也声名远扬。这本书里既有儿童学习前沿研究的总结,又有她对父母养育的哲学思考,读来既能收获许多知识,又能启发深层思考,书中还融入了她身为祖母的许多趣味盎然的故事,是一本充满了干货和思想的好书。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系主任

现在只有复杂的人才敢相信教育孩子是个简单的事,只有聪明的人才敢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聪明不聪明,只有掌握重要知识的人才知道什么对孩子是重要的。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这本《园丁与木匠》也许能先改变你,再改变你的育儿思路。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如果你还有足够的好奇心,会享受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你已经把功课都预习了一遍,结果又发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你会享受和孩子同心协力一起学习的过程,想尽力延长这段时间。这大概才是好的学习环境吧。

——苗炜

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这本书为你提供了看待孩子成长的广阔视角,带你从更高的观点看待“人生”和“育儿”。书中提出的观点非常颠覆:家长对孩子做了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和孩子是什么关系,以及给孩子提供了什么环境。对一般家长来说,不过多干预,可能就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罗辑思维

 

孩子究竟怎样学习?作者以科学家和祖母的双重身份,一边阐释这一主题,一边反思当下盛行的教养方式,提出全新的养育观念。书中,孩子的成长被放在了社会学、人类学等更广阔的视野中。对孩子学习过程的深入了解,以及视角的转变,或许能帮助我们缓解“家长焦虑”这一全球现象!

                                     ——罗玲

儿童教育专家

所有父母或者想要成为父母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任何觉得自己的人生被父母祸害了的成年人,或许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些许慰藉。高普尼克不仅拥有世间少有的博学,更拥有作为母亲和祖母的经历。她在书中以科学为基础,主张导正当下流行的教养文化,那种为了避免让孩子失败,而花大价钱给孩子施加指导的教养方式。

——《金融时报》

这是一本振奋人心同时又引人深思的书,高普尼克强大的科学实践证明,孩子能够指引自己的学习之路,这让那些希望抵制当下流行的各路“教养方法”以及学校里的各种“课程标准”的教育工作者为之欢欣。高普尼克始终坚持她的信念,那就是人类亲子关系之间的温暖,这使得为人父母不仅美好,更具有道德深度。

——《华盛顿邮报》

经过深度研究,高普尼克的观点聚焦在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她描绘了一系列的实验,指出如果不是经由孩子自己的观察、倾听与模仿,而是透过成人的刻意教导,孩子学到的会非常有限。

——《自然》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题,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毕业。原因在于处理这段亲密关系时,很多人不明白“父母”二字的本质以及爱孩子的边界。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在书中用大量研究推翻了传统的“教养”观念,带你了解孩子的大脑,走出误区,重新审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当你还在挣扎是做“木匠”还是做“园丁”时,这本书会给出答案。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给焦虑的现代家长的重大启示在于:孩子不应该被培养得像成年人一样,而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有更多的玩耍和创造的机会。努力成为“园丁式父母”,创造一个丰富的养育环境,营造变化、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孩子的未来,不可限量。

——蓝橡树

65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

“园丁”关注生态,尊重并激发不同草木的季节性、多样性与可能性;“木匠”关注功能,绳、墨、斧、锯、刨、凿,以单一目标为中心。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上,这是不同层级的育人智慧;同样,教育是面向未来还是只问当下,根本的分野仍然源于不同教育人一念之间的角色差异。

——新校长传媒

助力全球华人区中小学校创新实践平台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忽视孩子的学习特性,结果自然事倍功半。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阐述了孩子独特的学习机制,告诉家长孩子其实天生就是学习天才。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制定或者指定发展路线,而是为孩子搭建他们需要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探索,从而激发他们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

——家长帮

好未来旗下面向1~18岁孩子家长的全面教育服务平台

本书高度理解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是人性深处的联结”,认清教养的本质,剖析教养的悖论,并运用心理学实验和脑科学研究来验证正确的教养方式,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好父母”。无论是北京海淀区的教育焦虑家长,还是纽约上东区的铂金包妈妈,读过本书后,都会重新审视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

——父母世界Parents

倡导新生代家庭智慧、有趣的生活方式


展开
精彩书摘

04 边看边学

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从父母和照顾者那里学习的。不仅如此,教养模式还让父母认为,他们可以,也应该有意识地去控制孩子的学习。就像学校里的学习模式一样:一位成人为了教授一个特定的孩子,精心设计自己的行为,以便让孩子学到指定的知识和技能。成果是:孩子确实学会了。

但是,孩子到底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呢?他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远超我们的想象。这项研究中更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这种学习很少是通过刻意的教授来实现的。

在前文里,我描述过一幅生物学上的图景。它显示出,孩子、照顾行为和人类学习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的童年要更长,人类的幼儿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很长的学习期。孩子与照顾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尤其适用于文化性学习。

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漫长的童年和很多悉心的照顾者,孩子才可以很好地利用上一代的经验,尤其是祖父母的经验。他们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发现。学习行为的核心悖论就是所学到的传统与自己的创新之间所形成的对立。

那么,我们也许会猜想,孩子都拥有一套精心设计的强大工具,让他们既能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又能向其他人学习。近期很多令人兴奋的研究成果也显示出了这一点。从出生开始,婴儿就对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特别是从照顾者那里获得的信息。而且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

孩子可能对别人提供的信息很敏感,但绝不会被动地被他人塑造。相反,他们会主动解读并试图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还会以复杂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和他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有时可能做得比大人还好。孩子会逐渐理解这个世界的物理环境、周围人的心理特征与社会属性。他们的准确性令人惊讶,甚至令人不安。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你的孩子可能比你还了解你。孩子会注意到父母行为的细节,有些连你自己都没意识到。比如说,学龄前的孩子会注意到你说的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干什么的”,还是“让我来展示给你看,这是干什么的”。

如今,当中产阶级成为父母时,他们往往具有很多在校学习的经验,但几乎没有任何养育经验。因此,当父母和政策制定者从科学家那里得知孩子的学习潜力时,经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大人应该用学校教学的方式,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但实际上,身教胜于言传。

可笑的是,在校学习是一个非常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发明。我们所熟知的学校是19 世纪欧洲工业化崛起的直接结果,至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科学研究表明,学校以外的社会化学习要更为复杂,也更为基础。这类学习行为在进化上更加原始,在孩子的发育上出现得更早,也比学校学习更为普遍。在很多历史时期和文化传统中,它们都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由于我们的文化怪癖,中产阶级父母和他们身边的养育文化只了解关于学校的一切,却对其他类型的社会化学习知之甚少,直到他们自己有了孩子。

在本章和下一章中,我将会谈到在过去几年里备受关注的两种社会化学习模式。不少重要的研究都围绕着它们进行。心理学家将其称为观察式学习和证言式学习。前者指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人来学习,后者指孩子通过倾听其他人谈论这个世界来学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