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导论
第一节 关于文学接受史
第二节 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的现状与突破
第三节 影响柳宗元文学传播接受的三个因素
上篇 唐、五代柳宗元传播接受史
第一章 唐、五代柳宗元传播接受的特征
第一节 沉寂的时代
第二节 文名掩其诗名
第二章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宗元——韩愈在柳宗元传播接受史上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 对柳宗元人品道德的推崇,奠定了接受的基础
第二节 对柳宗元文学成就的肯定,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第三节 对柳宗元文学作品的效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第四节 对柳宗元政治生涯的复杂态度,导致后世持续不已的争论
第三章 诗情与友情的楷模——刘禹锡对柳宗元诗歌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在诗歌唱和中接受了柳诗的思想感情和诗体特征
第二节 志趣相投在诗歌主题和表达技巧上的接受
第三节 在对故友的深情缅怀中引发对其生活方式的向往
第四节 编著遗稿写作序言,奠定了柳宗元传播接受的文献基础
第四章 柳宗元在晚唐、五代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杜牧的“韩、柳”并称论
第二节 司空图的“深远”论
第三节 官方史书的复杂态度
下篇 两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
第五章 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之比较
第一节 传播接受的态势:由“寂寞”走向了“热闹”
第二节 传播接受的轨迹:出现了第一个“拐点”
第三节 传播接受的方式:由“韩、柳”并称到“文章四大家”
第四节 作品接受的命运:诗歌和散文呈现出明显的分野
第六章 柳宗元诗歌传播接受的开创者梅尧臣
第一节 转变接受态度和开拓新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肯定艺术成就,接受其诗文和精神
第三节 相同的身世感慨和执着于人生的态度
第七章 柳宗元传播接受“拐点”的开拓者王安石
第一节 将其位列于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圣人
第二节 赞扬其“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的人格精神
第三节 称其为文学史上的“豪杰可畏者”
第四节 一脉相承的文学思想和惊人相似的道德才能
第八章 欧阳修与柳宗元的文学关联及其思想差异
第一节 同为“穷而后工”论的践行者
第二节 文艺思想的共鸣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借鉴
第四节 哲学思想的差异
第九章 苏轼对柳宗元诗歌的大规模接受及其艺术启迪
第一节 大规模接受风气的开启
第二节 高超的接受艺术的启迪
第三节 原因探析
第十章 柳宗元接受史上接力棒的重要传承者——黄庭坚
第一节 承传和深化关于“韩、柳”、“陶、柳”同流的文学观
第二节 心追手摹柳宗元
第三节 接受的语境
第十一章 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文道观”在宋代的承传与转关
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明道”观的提出
第二节 “文道观”在两宋的承传
第三节 “文道观”在两宋的转关
第十二章 宋代接受视野中的“韩、柳”并称论
第一节 文章之士与“韩、柳”并称论
第二节 道学之儒与“韩、柳”并称论
第三节 宋代“韩、柳”并称的文化成因
第十三章 南宋时柳宗元在唐宋古文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理学家眼中的柳宗元
第二节 柳文的版本与选集
第三节 柳宗元与唐宋“文章四大家”的确立
第十四章 中兴诗人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以陆游为例
第一节 引禅入诗,相同的艺术意境
第二节 相似的题材,相近的情感意蕴
第三节 对柳宗元诗文的深入阐释和高度评价
第十五章 严羽《沧浪诗话》与柳宗元诗歌之接受
第一节 第一次将柳宗元作为“元和诗坛”的代表作家
第二节 首次从诗学角度探讨了柳诗与屈骚之关系
第三节 以人论诗,首提“柳子厚体”和“韦柳体”
第十六章 宋人接受柳宗元诗歌在理论上的成熟——以刘克庄《后村诗话》为中心
第一节 在苏轼“陶、韦、柳”并提的基础上,突出柳诗“凄怆”的情感特点
第二节 在同韩愈等诗歌的比较中,称誉柳宗元为“本色诗人”
第三节 对柳宗元政治操守和人品道德的全面肯定
第四节 通过纵向比较,将柳宗元位列诗歌史上的“百世之师”
结语
附录一 湖湘语境下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附录二 从柳宗元看历史文化名人的广告效应
附录三 柳宗元由何处改贬永州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主要收录了引禅入诗,相同的艺术意境、相似的题材,相近的情感意蕴、对柳宗元诗文的深入阐释和高度评价、严羽《沧浪诗话》与柳宗元诗歌之接受、第一次将柳宗元作为“元和诗坛”的代表作家等内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