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时期文学的焦虑叙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9065
  • 作      者:
    江腊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新时期文学的焦虑叙事研究》除“引言”外,以七章的篇幅系统梳理了新时期文学对于焦虑的表现历程和表现形态。第一章从政治与人性焦虑的视角重新阐释伤痕与反思文学思潮,第二章从现代焦虑与理想困惑的角度反思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的焦虑特质,第三章从民族记忆与文化焦虑角度讨论乡土文化小说与寻根小说,第四章对先锋小说隐藏在现代技巧和实验快感背后的诗学焦虑进行挖掘,第五章探讨女性小说和新生代小说弥漫的世俗焦虑,第六章阐析新历史小说和80后青春写作所呈现的话语焦虑,第七章反思新写实小说和新世纪底层写作背后的精神焦虑。
展开
作者简介
  江腊生,1973年1月出生于江西婺源。2003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已在《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研究》、《河北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的快速转型,不断将人们带入一个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焦虑状态。江腊生编著的这本《新时期文学的焦虑叙事研究》以中华民族身上表现出来的焦虑心态作为考察文学的基本出发点,结合几十年来文学走过的精神历程和文化踪迹,探究其中政治话语与人性话语的相互冲突,欲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传统美学与现代形式的碰撞,从而着力探讨各种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分析当代文学如何体现中国整体意义上的民族心态与生命历程。
展开
精彩书摘
  伤痕文学的逻辑正是倚靠主流意识形态,完成对“四人帮”的批判与斗争,从而通向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有学者高屋建瓴地指出,“新的时代迫切需要给生活以新的解释,对政治变更合理性的阐释,无法替代富于感性的形象描写,及这种描写对社会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这类伤痕文学一方面要对旧的路线和体制作出批判,对过去的权威进行否定,另一方面则又在不断皈依主流政治话语,从中寻求政治认同和批判的力量。本质上,这是文学在唤起民众的伤痕记忆后,又需要让民众迅速加以遗忘,从而尽快重整旗鼓,推动社会的变革。于是父母形象的缺席,和日后的平反构成了连接伤痕记忆与情绪遗忘之间最为真切可靠的具体方式。
  显然,刘心武笔下的“救救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与对象,而鲁迅笔下的“救救孩子”则面对的是一个“无物之阵”,造成孩子的伤害,不仅有孩子外在的封建礼教,还有无边的文化模式,也有来自人性自身的力量。鲁迅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只是在“无物之阵”中左突右奔,却刺向中国文化命题的深处。刘心武的《班主任》等伤痕文学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无法伸到其内部,反思人性等诸多层面造成伤痕的原因。
  因此,政治的自觉皈依是伤痕文学将个体的伤痕记忆转化为公众性的话语机制的重要动力。尽管这些小说开始正视那一段历史的伤痕,甚至有了像《我该怎么办》之类小说的愤怒、无奈之后的质疑,但总体来看,其中的思维方式、话语模式并没有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明显划开界限,而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皈依主流政治中完成自身的伤痕倾诉与焦虑缓释。累累伤痕的人们需要通过这种公众记忆,来抚摸和安慰受伤的个体,而愤怒的质疑或倾诉却无法给他们一个自由的个性空间,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政治话语中寻找声讨的力量。二者之间带来了伤痕文学在政治与个体之间的焦虑状态。
  可见,伤痕文学中父母亲情的处理,一方面为他们曾经的青春和激情寻求道德的安慰,另一方面又为他们日后的政治皈依与人性复归实现了日常伦理化。文学于是在亲情话语中完成了对长期以来单一政治话语的反拨,为新时期文学关注人性亲情打开了局面。
  ……
展开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焦虑的概念内涵及本土化理解
第二节  文学焦虑的产生
第三节  文学焦虑的文化构成
第四节  文学焦虑与文学忧患
第五节  近三十年文学的焦虑形态
第六节  文学焦虑的价值与缺陷

第一章  政治与人性的焦虑
第一节  伤痕遗忘与情绪记忆
第二节  文学反思与话语认同

第二章  现代焦虑与理想困惑
第一节  改革叙事与文学焦虑
第二节  知青理想的质疑与复杂的骄傲

第三章  民族记忆与文化焦虑
第一节  民间文化与现代审美
第二节  文化寻根与走向世界

第四章  现代技巧与先锋焦虑
第一节  朦胧诗的传统与现代
第二节  先锋实验的快感与焦虑

第五章  堕入世俗的个性焦虑
第一节  女性世界的话语焦虑
第二节  文学个性化与消费化

第六章  青春激情与历史想象
第一节  历史架构与人性突破
第二节  青春的忧伤与自恋的激情

第七章  精神焦虑与人文关怀
第一节  生存的无奈与价值的迷失
第二节  和谐意识与城乡焦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