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论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53583
  • 作      者:
    高楠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高楠,本名高凯征,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带头人。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文学会理事长等职。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1987年开始发表学术著作,现已著有文学理论著作18部,代表作有《艺术心理学》、《道教与美学》、《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文艺学:传统与现代的纠葛》、《生存的美学问题》、《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艺术的生存意蕴》、《民族精神与时代走向》等,其中《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获中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其他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13项,主持国家及辽宁省重点科研项目1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转型与文学研究丛书: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论建构》是辽宁大学“社会转型与文学研究丛书”之一种,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项目。探讨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文学理论方面建设的状况,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立理论体系,它离不开社会的时代实践状况,《社会转型与文学研究丛书: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论建构》着力分析其所带有的社会转型时代的特征和印迹。文学理论是人文社科理论的分支,它以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由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而形成理论体系的特殊性,并因此成为独立的理论学科与学科理论。从理论的系统性而言,文学理论分享着并被规定与总体的人文社科理论。总体的人文社会理论又离不开时代的社会实践状况,因为就理论的实质而言,它虽然具有不容置疑的理论延续性,但它终究是社会实践的精神产物,并不可回避地接受着时代性的社会实践状况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历史的社会转型时期尤为明显。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论建构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文化思考
一、学科内在逻辑与当下学科间的侵袭
二、作为综合学科的文化学研究
三、综合的社会转型的文化研究方法
第二节 巨大的文化变迁及与之相应的理论建构
一、社会转型引发历史性巨变
二、社会体制的启动性变革
三、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
四、社会行为模式的演化
五、社会理性的新构
第三节 新理性精神及其建构
一、人文精神
二、现代性
三、传统重估与继承

第二章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论建构态势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文论的文艺思想走向
一、文艺思想建构的时代特征
二、合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语境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点
四、对于传统文论的反思
五、批判性地生发既有文论范畴
第二节 汲取西方理论资源的本土化努力
一、本土文学理论的自身匮乏
二、西方文学理论新锐的体系性
三、中国文论学者西论中化的误区

第三章 现代性视域:中国文论的发展与建构
第一节 现代性视域下文论建构的历史回顾
一、现代社会转型发动期的文论要点:功能、价值及文体变革
二、现代社会转型突转期的文论要点:批判传统、张扬个性
三、现代社会转型斗争期的文论要点:文艺的政治理念与革命理念
四、现代社会转型无产阶级专政期的文论要点:文论的政治一体化
第二节 市场经济繁荣期文论建构的现代性特征
一、市场经济繁荣的社会动力与跨越性发展
二、市场经济繁荣的大众性的个性化
三、大众性个性化对于文论建构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性的文论要点
一、民族主体性
二、理论的个性言说
三、去中心的边缘性组合
四、西学的非语境转用
五、疏离时势与争鸣声稀

第四章 面对社会转型的文艺学取向性调整
第一节 文学与文学性的争论及其要点
一、文学的文学性与文学性的文学
二、文学是文学性的分享与社会生活是文学性的寓所
三、文学性对于生活的召唤与文学理论对于生活的家园乔迁
第二节 文学与文学性争论的时代依据
一、文学及文论精英身份的失落
二、文学商品属性的强化
三、虚实恍惚的文学边缘化之说
第三节 文学性泛化的理论问题
一、文学性泛化是文艺学学科取向的理论反响
二、对于文学理论与文学关系的理论思考
三、文学理论的应用属性
四、文学理论在经验与理性间建构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性建构
第一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论品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要点
二、马克思主义直面现实的理论运作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论思维方式
四、对于文学活动的批评性的文论建构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性建构
一、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实践性品格的亲和
二、基于实践的问题意识
三、注重文论研究的实践关系把握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论基点
一、历史意识
二、现实转换意识
三、理论建构意识
四、批评意识
第四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下实践性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论特征
二、西论中化的民族主体性
三、传统与当代的纠葛
四、大众文化实践中的文论建构

第六章 文学形式的凸显与理论探究
第一节 文学形式的变因及形式的深度
一、文学形式的变因
二、文学形式的深度
第二节 文学形式的超越性与生成性
一、形式与内容的文学关系体
二、文学关系体中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不确定性
三、文学形式的生成性

第七章 大众文化构入文论题域及其理论建构
第一节 大众文化兴起的理论反响
一、中国大众文化兴起
二、对于大众文化的争论
三、中国文论界对大众文化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压抑机制
一、詹姆逊对大众文化压抑问题的提出
二、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压抑
三、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压抑
四、大众文化的个性行为压抑

第八章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学批评的伦理取向
第一节 批评的在场: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
一、大众传媒使文学批评成为文学的在场
二、文学与批评在大众传媒的共时在场中失却深度
三、文学与批评在大众传媒所营造的共时互动平台上别开生面
四、精英批评在大众传媒的共时互动性批评的布设中一骑绝尘
第二节 道德批评的应在之维:艺术与人的道德生存
一、生存道德的整体定性
二、生存道德悖论——整体生存的现实非整体性
三、生存道德的美学失落
四、生存道德的艺术实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