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咨询手记》:
有八个字叫“生性内向,沉默寡言” 这起坠楼事件发生后,我通过互联网、专题研讨会等多种途径,搜集、整理了一些自2009年以来国内各高校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案例。这些案例同样令人心情沉重,本是花开的年龄,却因为种种原因过早地凋落了,留给亲人无尽的悲伤。从这些案例来看,“为情所困”和“为学业所困”是大学生自杀的两个重要诱因。其他的诱因还包括新生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精神疾病、家庭问题等。那么,他们为什么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终结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就本案例而言,据一位目击者称,他曾看到这位男生在楼道里徘徊了两个多小时,但是他表现得很冷静,像是在思考问题。他没有明显的举动让人感觉到会坠楼,直到他坠落时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也许,他认为这是目前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有句话叫“一个人不要放弃选择,但可以选择放弃”,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生命终止了,亲友们对他的悲痛回忆却开始了。谁也无法再与他对话,去了解他生前最后一刻的心理活动。但是,他的心理状态被遗书定格了下来。
从遗书的内容来看,他没有了人生的目标,没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他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从文字中看不到他对人世的留恋,看不到他对父母、亲人的留恋,更看不到他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看到的,尽是自我否定和无奈。因此,可以推测,他选择“离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同时,他的内心也是脆弱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存在“存在焦虑”,这是指一种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和自身价值何在的焦虑。
据此后的调查发现,他在坠楼前两天还跟家人通过电话,表示过几天就回家。而据室友反映,坠楼当天吃中饭时,他还好好的,甚至还帮同学整理行李,并表示下午要去参加补考。不过,室友和亲人对他的评价基本上都是“生性内向、沉默寡言”。从我所搜集到的自杀案例来看,这八个字也是很多其他自杀者生前共同的心理特征。而生性外向、积极乐观的人,鲜有自杀的案例发生,因为他们总能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因此,培育学生乐观的性格和积极的情绪是有重要意义的,而培养学生主动求助的意识也极其重要。
求生本能之外,还有求死本能 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假如某一天,在河边踏青时不小心滑落水中,你肯定会挣扎着爬到岸上来,因为你有求生的本能。没有人会想着“算了,反正已经掉到河里,淹死算了”。可是,人也有求死的本能,因为这些人活着太过痛苦,至少在自杀的那一刻,他们活着的痛苦远大于对活着的留恋,他们对死亡的向往远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据《北京青年报》披露,自杀已成为中国第五位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第一死因。
心理学上对自杀的一种定义是“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自杀者不仅是主动的,还是蓄意的。当然,病理性自杀另当别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