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前心理学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21495311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学前心理学》一书紧密契合《幼儿园老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将心理学原理与学前教育实践深度融合,深入剖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多维度特征。全书分为五大篇章,共十二章,结构严谨,内容详实。绪论篇奠定基础,明确学科概念,梳理研究方法,介绍主流理论流派,为后续章节提供坚实支撑。认知发展篇分别阐述了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发展,帮助读者洞悉儿童认知发展的奥秘。情绪与情感发展篇聚焦儿童情绪世界,界定概念,剖析趋势,传授调节策略,助力培养健康情绪管理能力。人格发展篇则探讨个性发展与社会性成长的轨迹,展现儿童全面发展的图景。心理健康发展篇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供科学指导,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前心理学》注重学前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也强调应用性,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大量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强调了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素养培养。章末提供幼儿园老师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并配套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学习要点,并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
  总之,《学前心理学》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教材,也是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参考书,致力于为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篇章一 绪论
  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概述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对学前心理学这门学科进行了总体性的介绍。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学前心理学及其基础概念,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主要介绍了学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能力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3.素质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与人物。
  第一节 学前心理学及其基础概念
  一、心理及其相关概念
  (一)心理
  心理活动,简称心理,指脑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主观反映。具体来说,当外部因素或机体内部因素刺激到人的机体或感官时,这些信息会由神经系统加工、处理后传入脑,最终引发人们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既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考、想象等认知活动,也包括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还包括坚持、努力和克服困难等意志活动。心理活动的实质有三:第一,心理活动需要脑作为物质基础;第二,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活动需要脑作为物质基础
  人们最初从思辨的角度讨论了心理活动的产生。古代的唯心主义者通常认为心理的实质是灵魂与心灵,故把不寻常的心理活动解释为鬼神附体或灵魂丢失。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则更倾向将心脏看作运行心理活动的器官。现代科学心理学,通过实验发现脑损伤或发展异常会导致心理活动异常。心理学家虽然只能将脑比作“黑箱”,无法将其打开观察它是如何运作的,但可以通过各种间接方式加以研究,从而确定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为心理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心理活动。例如,当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时,他们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可能伸手去拿(行为反应),这一系列反应都依赖大脑的处理。
  2.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心理活动的所有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发出的刺激被机体的感受器捕捉后,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一系列信息加工,该事物的表象才会出现在人的意识中。人心理活动的内容是经历过的客观事物,我们难以对经验之外的事物进行思考。即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画家,也只能通过拼接和修改记忆中的表象来创作,而不能直接想象出一种完全脱离已有经验的形象。
  3.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首先,心理活动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但心理活动的内容绝非是对客观世界的写实或复刻。心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例如,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过程会受到已有经验、认知偏好、情绪、动机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认知的效率上,还体现在认识的结果上。人不会像计算机一样,输入某种特定的信息就一定会“思考”出另一种特定的结果。思维是主观的、能动的,而非由客观世界提前决定的。
  其次,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还体现在它能调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支配人的活动,进而通过人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总之,人的心理既受到客观规律的影响,又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同时,人的心理既可以调节或支配自身的认识、情绪情感和动机意志等主观因素,又可以创造或改变生产工具和生活环境等客观事物。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心理的发展,伴随人的实践活动。从个体来看,从受精卵阶段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和死亡,心理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发展。在出生到成熟的阶段,心理发展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趋势。在成熟到衰老的阶段,心理发展则表现出从健全到衰退、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模糊的趋势。
  【知识窗】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首先关注到了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心理发展,打破了之前心理学界将人的发展分为一个个独立阶段的研究范式,转而将人的心理发展看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解释了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活动是心理现象的内容,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是静态的;心理活动是心理现象的过程,是动态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在客观事物作用下,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正常个体的共性心理现象。具体来说,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得知识及加工应用知识的心理过程,一般需要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完成。
  情绪过程是个体在认识或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心体验,包括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是个体在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计划、目的或准则排除困难,为达到某特定结果而努力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意志三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为其他心理过程提供基础;情绪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来源;意志过程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起到控制和调节的作用,例如,学前儿童在认知方面常常通过游戏来学习和探索世界,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活动。
  ……
展开
目录
篇章一 绪论
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概述 001
第一节 学前心理学及其基础概念 002
第二节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07
第三节 学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011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017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018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023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026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032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033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039
第三节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敏感期 040

篇章二 认知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049
第一节 引言 050
第二节 感知觉的基本概述 050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052
第四节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059
第五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064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概述 065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规律 071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注意问题及防治 076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082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概述 083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096
第三节 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培养 098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 102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想象概述 103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07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 112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 115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概述 116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21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 129

篇章三 情绪与情感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 133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 134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情绪分类 141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 148
第四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作用与调节 151

篇章四 人格发展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 158
第一节 学前儿童个性的概念与意义 159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的心理特征 160
第三节 学前儿童个性的心理倾向 173
第四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77
第五节 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教育策略 179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187
第一节 引言 188
第二节 理论基础 190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96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影响因素 199
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策略 202

篇章五 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