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梁启超谈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451386
  • 作      者:
    潘艳红著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20岁做父亲,9个子女,满门俊秀
  ★中国现代家教的典范
  ★读懂了梁启超,就能读懂中国的家教精髓
展开
作者简介
  潘艳红,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任《白山市少儿文学》编辑,《学校管理与思考》主编。撰写的论文发表在省、市级教育刊物上。
展开
内容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号饮冰室主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巨人”,名满天下。
  他子女众多,个个成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院士。九个子女,除了学业成就,在品性修养、为人处世,甚至理财、健康等方面,都出类拔萃。书写了继曾国藩以后,最荡气回肠的家族励志传奇。
  梁启超的家教思想,既含有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含有现代教育的真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它告诉父母,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合格的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才符合人成才的规律。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社会,对当代的家庭教育有着浓厚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梁维清十分喜欢梁启超,并对他寄予厚望。在儿子梁宝瑛放弃科举入仕的梦想后,他对孙子梁启超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为了好好教育梁启超,梁维清在宅后面建了一间小屋,取名“留余”,专门供梁启超读书。白天,梁启超跟着祖父学习“四书五经”;到了晚上,祖父一边给他讲故事一边教他书法。慈祥而严厉的祖父,给幼年的梁启超播下了求知的种子。
  梁维清不仅教梁启超读书写字,而且还注重培养他的道德修养。在着眼于未来仕途的启蒙教育中,梁维清非常重视对梁启超进行忠、孝、礼、义、信等思想的灌输。每年的正月十五,他都要带着梁启超去当地的庙宇,给梁启超讲“朱寿昌千里寻母”“岳武穆出师北征”等故事。
  在梁启超的启蒙教育中,梁维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对梁启超的教育,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怀,充满了传统的孝道以及对仁义礼智的追求。这些教育不仅仅让梁启超本人深受影响,也沿袭到梁启超对他的子女的教育中去。
  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科举不得意,连秀才都没有考上,也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他热心公益事业,懂得医理,深受村民爱戴。
  待人处事上,他则继承了父亲勤奋、简朴、自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风格。在家教方面,因为自己未能博取任何功名,梁宝瑛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虽说他在仕途上很不顺利,却是个很好的教书先生。当年,梁启超从护国前线回到上海,得知父亲已经去世,十分悲痛,写下《哀启》一文。在文中他说,他和几个兄弟、堂兄弟从小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中读书,他们的学业根底、立身根基都得益于父亲的教导。
  在梁启超的眼里,父亲严厉而律己。他不仅要求子女勤俭节约、努力学习,而且要求子女参加田间劳动,要求子女言行举止要谨守礼仪。由于邻里常传说梁启超为“神童”,梁宝瑛时常用“汝自视乃如常儿乎”来告诫梁启超,勉励他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梁启超的父亲,虽然是位中规中矩的教书先生,但他以自己的为人处世作风为梁启超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梁启超曾用敬仰的语气评价其父亲一生的性情:“先君子常以为所贵乎学者,淑身与济物而已。
  淑身之道,在严其格以自绳;济物之道,在随所遇以为施。故生平不苟言笑,跬步必衷于礼,恒情嗜好无大小,一切屏绝;取予之间,一介必谨;自奉至素约,终身未尝改其度。”所谓“淑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所以才能做到生平不苟言笑,但所作所为合乎礼仪;“济物”就是指严格要求自己,不管遇到什么,能帮助别人的一定要帮。
  梁启超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在梁启超两三岁时,母亲便教他识字。梁启超在《我之为童子时》中提到一件事,对他的启发很大。那是他6岁的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说了谎话,但不久就被母亲发现了。当时,他的父亲正在省城应试,母亲便充当了一回“严父”的角色。“晚饭后,我母传我至卧房,严加盘诘。我一人房,已惊骇不知所措。
  盖我母温良之德,全乡皆知,我有生以来,只见我母终日含笑,今忽见其盛怒之状,几不复认识为吾母矣。”面对母亲的盛怒,梁启超企图做些掩饰,没想到母亲怒上加怒,将其翻扶在膝前,打了十几鞭子。母亲告诫梁启超:“汝若再说谎,汝将来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母亲还说,人之所以会撒谎,一是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害怕别人责备而撒谎不是自己做的;二是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也因为害怕别人责备而谎说自己做了。不管是哪种,本身就是错误的。自己既然知道是错的,还明知故犯,这与盗贼性质相同。此后再没有人会相信说谎的人,早晚必将沦为乞丐。
  母亲的这番教诲,深深铭刻在梁启超心里。在梁家,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家庭关系十分和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梁启超养成了温和恭良、成熟稳重的性格。他在祖父和父母的关爱和严格要求下长大,他后来的思想、性格以及为人处世也都流露出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
  梁启超受惠于家教,因此他本人也格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对每一个孩子都十分关心。当孩子们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他常常写信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正是在他的耐心教导下,9个子女个个成才,品德高尚。傅斯年这样评价: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是中国第一流,国际知名。
  作为文化世家,梁氏一族已传承三代,过百年。
  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正是这个家族能绵延至今的传家宝。梁思成曾说:“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梁思礼称:“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他一生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信有几百封。这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
展开
目录
序章
中国家教第一人
也说“富不过三代”
自身受益的家教渊源
中国家教最成功的模范
一门三院士,个个是才俊
第一章
教育之成效在将来,不在当下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第二章
做一个精神圆满的人
立志,更要养志
百善勤为先
希望、热忱、智慧与胆力
独处时莫无聊懒散


第三章
督促引导,发展个性
挚爱,绝不溺爱
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将天赋发挥到十分圆满
不要丢掉那颗“怀疑心”

第四章
寒门家风不可丢
不要坏了自己的家门本色
以寒士之风塑孩子自立之道
寒门家风不等于寒酸
放心不下的是儿女的身体

第五章
意育教人不惧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
逆境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障碍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
做过不如错过,错过不如错得多
磨炼意志从细微事做起

第六章
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事亲以孝,爱心之始
兄弟姊妹其乐融融
艺术是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
感情要用理智来克制

第七章
以知识打开孩子智慧之门
学业切莫荒废
专精同时多学些常识
不中不西,亦中亦西
以科学精神为根底
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

第八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步读书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
强记不如善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猛火熬”与“慢火炖”

第九章
源自内心的爱国情怀
为人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
脑中绝未忘一个“国”字
少年是中国的希望

第十章
敢于言利,善于取利
不享无汗之金钱
快乐与钱财多少无关
指导孩子参与家庭理财
培养孩子的投资意识

第十一章
做一个传播善念的使者
总要在社会上尽一份力
帮助人不要功利主义
与人交际应尽一点心
轻浮之人莫相近
尊重他人,莫要好心办坏事

第十二章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早教是自古的传统
让孩子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
出国留学机会不可错过
择业当与爱好追求结合
言传身教,为儿女们做表率

附录
梁启超教育经典语录
养心语录
少年中国说
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
风气虽坏,改造自己
改造社会从改造个人开始
人生意义
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趣味的选择
不离事务作学问
人生的目的何在
命,是通过躬行力践认识的道理
处忧患
希望之力
希望与失望
知足之心不可有
朋友难得
自信力
做事当自信
爱家与爱国
闲居莫无聊
旁观,即放弃责任
天下事不能有客而无主
书呆子做成伟大的事业
先破成败之见
读《松阴之集》
人生须努力
论职业
论择业
责任最苦
从苦中得来的乐
勿为世俗之奴隶
勿为境遇之奴隶
勿为情欲之奴隶
意志的威力
意志的修养
智慧来源于问题
如何自立
怎么样才能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
良心第一
精力集中
学问之道
恶习务必铲尽
意志坚定,不为潮流所激动
遇事循其理而行
开辟学问门径
纸的学问
能达便是文章
好文章的思想
如何驾驭材料
读书少暇
知识本来无记性
利人利己之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