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
第五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学校道德教育
20世纪90年代现代交通工具、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使国际间密切交流变得更迅捷、更方便。文化全球化带来文化的交融,语言的、宗教的全球联系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的实力,将美国文化价值观更迅速地推向全球。
在全球化、信息化教育方面,美国学者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教导文化多样性、全球化挑战理念,培育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包容的意识,引导学生探讨全球性问题、全球联系与合作,形成全球性事务的批判性理解。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在于课程与教法的改革,以适应加速增长的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技术、政治与文化。美国许多机构,如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AACTE》与社会科全国理事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一直以来呼吁在K—12阶段进行全球化教育,因为美国的生存与福祉在于美国人是否能负责任地、有效地理解与应对其他国家与民族以及其他跨国的事务等方面。“9·11”事件及其后果重新挑战教育家们如何教育学生去认识与了解世界。一些学者也探讨了真实课堂教导全球性视野的实践问题。快速发展的电脑技术让美国学生史无前例地接触到外部世界的人民、文化与发生的大事。一些学者研究互联网络技术,能让学生接触最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瞬时突破时空限制与外部交流帮助学生提高国际性、全球性理解的潜力。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美国学者就倡导让学生为全球化的世界做准备。地球村——国际化——全球化(global village—internationalization—globalization)为一脉相承的使用术语。
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旅游、移民文化交流让美国人在社区能更容易感受到全球化。在以全球视野改革课程方面,美国人的出版物内容主要集中于五个层面。(1)观点意识,即培养对于世界其他形象的欣赏意识;(2)全球一体意识,即能深层次理解流行的国际事务;(3)跨文化意识,即总体理解世界文化特点,重点理解文化异同;(4)全球动态知识,即熟悉复杂的国际系统;(5)人类选择意识,即在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背景下行动的策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