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个体慈善的发展
隋唐时期民间义行较为普遍,人们乐善好施,“救人之困,解人于危”,“以己之便,予他人之便”。义行内容广泛,如扶贫救济、施医问药、扶老携幼、助葬救灾、义井、义浆、义田、义学等,范围涵盖了平时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韩愈在《圬者王承福传》中记载了王承福救济残疾人的事迹:“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柳宗元在《宋清传》中亦记载了宋清施药之事:“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邵真在《义井记》中记载了大历六年河间公凿井济人之事:“井以下汲上导,彰济人也。河间公凿井于城垣之次,阳门通庄之右偏。署日义,正哉!导之深源,经以善利……蔑燠之虞,济烦乏之艰。昏愲者得以淘荡,瘵疼者由之蠲愈。”徐寅在《义浆得玉赋》中将行义浆的人与朱门达官相比,盛赞这种义行:“一瓢浆水,能颁歧路之间;数仞朱门,谁顾风尘之末?”
个体慈善中,传统的邻里互助在隋唐时期仍然得到了延续。隋唐时期民间对于贫苦无所依靠的鳏寡孤独三疾之人,邻里往往给予衣食等各方面的救助。例如《宣室志》卷二中记载:“扶风县西有天和寺,在高冈之上。其下有龛,豁若堂,中有贫者赵叟家焉。叟无妻儿,病足伛偻,常策枚行乞。里中人哀其老病,且穷无所归,率给以食。”这里指出赵叟的乡邻可怜他年老生病无所依靠,给他衣食的救助。《大唐广福寺静业和尚墓志》也记载:“生期月,母卒,寄养于叔家。三岁叔亦殄,邻人矜之,辄东食西宿。越八岁,年十一,丐食人秦,至终南广福寺,遂落发焉。”除生活帮助外,隋唐时期民间营办丧事,邻里之人也往往以人力物力相助。例如唐初窦建德,“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鬼三十五·郝惟谅》中记载:“(李自欢)戍边不返,妾遴疫而段,别无亲戚,为邻里殡于此处。”唐朝王梵志诗《家口总死尽》也提到了孤寡老人在后事料理方面“钱财邻保出,任你自相差”。孤寡老人死后的丧葬费用由邻保出,既可知邻里间的情谊,也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乡邻对鳏寡孤独三疾人群的救助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朋友间的帮助在史料中也多有记载。例如《旧唐书》中记载,唐初李勋在故友单雄信被处死后,“为收养其子焉”;欧阳纥因谋反被诛,子欧阳询获免,“尚书令江总与纥有旧,收养之,教以书计”;卢藏用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二人并早卒,藏用厚抚其子,为时所称”;唐玄宗时期元德秀“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