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少年在线社会沟通与行为:网络关系的形成: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80258
  • 作      者:
    (美)罗伯特·郑(Rebert Zheng),(美)杰森·伯罗-桑切斯(Jason J. Burrow-Sanchez),(美)克利福德·德鲁(Clifford J. Drew)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Robert Zheng(罗伯特·郑),犹他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犹他州立大学高级教育技术中心(CATE)主任。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认知和多媒体学习、网络行为与心理以及人机交互。曾出版多部畅销的学术书籍,包括Cognittive Effectson MultimediaLearming Online Instructional Modeling:Theories and Practices等多部著作。
  
  JasonJ.Burrow-Sanchez(杰森·伯罗一桑切斯),博士,美国犹他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咨询心理学和青少年成瘾行为,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曾出版著作Helping StudentsOvercome Substance Abuse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Preventionand Intervention等。
  
  CliffordJ.Drew(克利福德·德鲁),博士,美国犹他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研究方法、特殊儿童发展与特殊教育、信息科学的应用等领域,其发表了近100篇Understanding Child Behavioral Disorder,Human Exceptionality,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Researchin Education等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文发表在ScIence、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等杂志上。
展开
内容介绍
  《网络心理与行为译丛:青少年在线社会沟通与行为网络关系的形成》特色:
  (1)确认网络在青少年社交行为中的角色和功能;
  (2)集中该领域中最卓越的研究者,他们探讨了如青少年社会心理需要、人格以及网络交往的社会形式等的动态关系;
  (3)通过向公众提供实践性指导,为该议题理论和实践之间架构桥梁。为了实现该目标,我们收纳全球各学科的教育者,他们拥有关于青少年网络交往不同方面的知识和研究经验,如社会和认知发展、交流特点和交流模式等等。因此《网络心理与行为译丛:青少年在线社会沟通与行为网络关系的形成》超越了传统学科和地理的界限,并为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在此方面工作的人提供了重要且有用的信息。
展开
精彩书摘
  《网络心理与行为译丛:青少年在线社会沟通与行为网络关系的形成》:
  在一项新颖的实验室实验中,被试是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男性和女性本科大学生。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自我表露与感知到的网络亲密感和亲近度有关。在这项研究中(McKenna,Green&GJleason,2002,研究3),相互不熟悉的每对学生在网络聊天室中会面,同时也有实际的面对面会面。被试不知道的是,他们在网上遇见的陌生人和他们面对面互动的人是同一个人。相比于面对面互动的人,学生报告他们更喜欢网上会面的人,这种喜欢与评定的网络会谈的亲密感和亲近度有关,与对面对面会谈的评定无关。为什么网络陌生人更令人喜欢?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的系列研究也许能揭晓答案。Bargh,McKenna和Fitzsimons(2002)发现,本科生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时比面对面相见时能更好地展示他们(很可能是)真实的自我。这个结论是通过比较学生描述的真实自我与网上的陌生人对他们的描述(不是那些经历过面对面会面的陌生人)这两者得出的。研究人员对这个结论提出一个重要的评论——这种研究方法只能确定青少年在网上能成功的与一个陌生人交流自我。但是在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中理想自我呈现这两者的作用下,仅仅这项研究并不能确定他们所呈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我。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学生在网上和陌生人互动时,他们会将理想的亲密朋友的特征投射到网络互动对象身上,但是和面对面的陌生人互动时却不会这样做。目前还无法确定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所呈现的是真实自我还是理想自我。
  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领域中,有着较长历史的研究表明,个体在网络环境中沟通时,缺乏明显的个人线索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平等化(例如Sproull&Kiesler,1991)。缺乏年龄、性别、吸引力、残疾、地位以及其他特征的线索,这为个体自由的自我表露或选择性地表现理想自我创造条件(见综述Walther,1996)。一个看似无风险的诱人的环境对社交焦虑或内向的青少年是极具吸引力的,这种情况在一个以年龄较大的(平均年龄32岁)新闻组这一网络工具的用户为样本的研究中(McKenna,Green&Gleason,2002,研究1和2)被证实。社交焦虑和孤独的被试更愿意在网络关系中表露其真实自我。青少年也可能一样吗?社交焦虑或内向的青少年在网上能更舒适的表达自己,并且更有可能去寻找新的网络关系吗?与这一观点不同的是富者更富假设,即在现实中交朋友觉得更加舒适的外向的青少年,同时也能更加舒适地在网上交朋友。一个以493名荷兰青少年(平均年龄13.4岁)为样本的调查报告显示,外向可以间接预测网络关系的形成(Peter,Valkenburg&Schouten,2005)。在这项研究中,网络关系的形成、网络交往的频率与交往中的自我表露程度是直接相关的(这个发现与之前的实验室研究结果一致)。尽管人们经常假设内向的青少年会利用匿名的和无线索的网络环境来交朋友,但在本研究中,内向的青少年使用网络的频率更低,自我表露也比外向的青少年更少。虽然外向的青少年更容易在网上结交朋友,但一部分内向的青少年也确实能形成网络关系,这些青少年声称他们使用网络的一个动机就是有意结交网络朋友。后来对412名荷兰青少年(平均年龄14.1岁)的调查发现类似的结果(Peter,Valkenburg&Schouten,2006),内向性与网上会见陌生人之间并没有关联,11%的青少年只与陌生人或主要与陌生人在网上交谈,他们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娱乐或结交新朋友。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网络关系的形成方面,结交网络朋友的动机可能会取代个性特征的影响。他们得出这一结论后,紧接着对1340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Schouten,Valkenburg&Peter,2007)。研究者根据这一研究的发现提出,不是网络的匿名性或虚拟环境中的线索的减少本身导致青少年自我表露,而是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网络特征来控制在网上的自我呈现。在网络中,这些青少年感到不那么拘谨害羞,继而增加自我表露。对社交焦虑者和正常的青少年来说都是如此。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交往研究的整合理论框架
一、前言
二、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研究综述
(一)发展同一性形成和网络交往
(二)社会认同
(三)网络社会交往
(四)个体差异
(五)自我效能感
三、一个整合的理论框架
(一)社会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青少年在线行为
(五)因素中的相互关系
(六)因素和在线行为的关系
(七)应用与挑战
四、结论

第二章 互联网功能和青少年社会交往:从多样化到整合
一、前言
二、青少年的交往环境
三、青少年友谊的形成和发展
四、网络关系的形成和保持
五、论坛和聊天室
六、从多样化到整合: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
七、结论
八、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 解开网络之谜:青少年与网络成瘾
一、网络成瘾概念和发展历史
二、青少年和网络成瘾
三、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四、为什么会出现网络过度使用?
五、互联网用户的自我陈述
(一)去抑制
(二)匿名性
(三)孤独
(四)控制
六、在线和离线身份认同
七、总结

第四章 不惜任何代价的联结: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和网络关系的形成
一、简介
二、章节目标
i、发展中的青少年
四、在联结中成长——青少年为了关系形成的网络使用
五、网络关系的质量
六、网络上的问题青少年
七、网络中的自我呈现
八、探索其他的可能自我
九、促进青少年网络安全的策略
十、未来研究方向
十一、结论

第五章 网络和青少年性别认同
一、简介
二、背景
(一)青少年的网络使用
(二)青少年性别认同发展理论介绍
(三)青少年心理和性别自我认同
(四)网络和青少年性别自我认同的发展
……
第六章 法律在青少年在线社会交往与在线行为中的作用
第七章 高中生能从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中获益吗
第八章 网络使用动机、独处和年龄认同满足对青少年的网络交往行为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第九章 对青少年上网的担忧:社会疏离、同伴间负面影响、性邀约
第十章 识别风险因素和加强保护性因素来防止青少年成为网络受害者
第十一章 网络一代、社交网络和社会责任
第十二章 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的网络欺负:科技时代的新挑战
第十三章 对数字化的误解
第十四章 使用聊天室进行语言学习和社会交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