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记忆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1792
  • 作      者:
    白洁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 对记忆哲学的溯源和追问,就是对心理学史、认知科学史、西方哲学史的一次重温。
☆ 本书涵盖了记忆哲学视阈下的几乎所有难题,为创新记忆研究拓展了新的分析路径。
☆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记忆的哲学问题研究”
展开
作者简介
白洁,1980年生,201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太原科技大学教师、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认知哲学、心理学等研究,着力于以哲学的视角探讨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先后主持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记忆是一个亘古难题:
何为记忆?记忆究竟是怎么回事?
记忆是不是“可以摆脱黑匣子”的存在物?记忆是不是可以被视为精神的概念本身?
记忆是如何产生的?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存在于何处?
如何能窥测到记忆从信息的加工、贮存、激活到提取的过程?如何判断记忆的准确性?如何知道我们对记忆的监控和调节?
如何判断记忆?记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记忆研究方法对心理学有哪些启示?
……
几千年来记忆的问题被接连谈论:从柏拉图到休谟、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格森、从艾宾浩斯到巴德利,记忆一直是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人们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隐喻模拟着记忆的机制,尽管它从未成为哲学思想的主流。直至今日,对记忆机制的探讨展现出深广繁复的牵连,记忆已成为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穿越时间和书页,对记忆哲学的溯源和追问,就是对心理学史、认知科学史、西方哲学史的一次重温。
《记忆哲学》在记忆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前最新进展基础上,探究记忆及其运行机制的奥秘,勾勒出记忆概念的新框架,构建起记忆运行机制的新模型:从认知哲学角度提出记忆的概念;从本体论探讨记忆存在的基础和实质;从认识论分析记忆与表征、记忆与情绪、记忆与意象、记忆与语境等各种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方法论上用更为合理、科学的方法模拟记忆机制,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记忆,以探究和解释这个让人欲罢不能的难题。
展开
精彩书摘
“记忆是什么?”“记忆储存在大脑的什么地方?”“我们究竟是怎样记忆的?”这些话题看似不起眼,却困扰人们已久。几千年来,记忆的问题被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接连谈论:从柏拉图到休谟、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格森、从艾宾浩斯到巴德利,记忆一直是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人们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隐喻模拟着记忆的机制,尽管它从未成为哲学思想的主流。直至今日,记忆的研究融入了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的方法,从脑部损伤病人部分记忆丧失的研究中,将记忆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对记忆机制的探讨展现出深广繁复的牵连,记忆的问题成为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穿越时间和书页,我们先从事实了解记忆。
当代研究记忆的实验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卢夫塔斯(Elizabeth Loftus)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材料取自于由〔美〕卡伦•霍夫曼:《行动中的心理学》,苏彦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在伊丽莎白•卢夫塔斯4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在她家后院溺水身亡。Elizabeth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1959年7月10日,是我生命中最悲剧性的一天。我亲爱的母亲,我刚习惯与她亲近,她却去世了。今天早上我们醒来的时候她就失踪了,一个小时过后我们在游泳池中发现了她。只有上帝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知道,生活还将继续,而且我们都得勇敢面对。在Elizabeth成长的过程中,记忆里有关她母亲去世的细节逐渐变得模糊。然而,在30年后的一次家庭聚会中,一位亲戚告诉伊丽莎白说当时是她发现她母亲的尸体的,刚听到这个消息后,伊丽莎白感到很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几天过后,有关当时在场的记忆逐渐浮出水面。伊丽莎白当时看到她的母亲穿着睡衣,面朝下漂在水面上。她开始尖叫,紧接着有警车到来,用一条干净雪白的毯子盖在了她母亲的尸体上。这段记忆一直在她脑中徘徊,但却抓不住。)。这个故事让人费解的地方在于,关于“死亡”场景的记忆往往 “刻骨铭心”,即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对所经历事件的情绪体验的记忆,这类信息对于意识觉察或意识性操纵而言都是开放的,可以被有意识地控制和改变。有时在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的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时记忆主要负责对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中的保持是终身的。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性地“忘掉”,又为什么会选择性地“记住”(材料取自于由〔美〕卡伦•霍夫曼:《行动中的心理学》,苏彦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在HM.7岁的时候,由于药物已经无法控制其因癫痫引起的痉挛,手术摘除了他的一部分大脑颞叶和边缘系统。虽然手术成功地控制了他发病的程度和次数,但是他的长时记忆却出了问题。在接受手术两年后,他仍然认为自己只有7岁。当他的叔叔去世时,他和其他亲人一样很悲痛,但是没过多久他开始问起为什么叔叔再也不来看望他了。必须反复向他提示他的叔叔已经去世了,每一次提醒又会开始一段新的哀悼。50年过去了,HM.仍然不认识每天护理他的人,他经常重复地阅读同一本书和杂志,一遍又一遍。一个笑话不管听多少次他都会笑,每次都像第一次听到一样。直到现在,HM.仍然认为自己只有7岁。)?究竟是什么在支配着我们作出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其实,这就是记忆的神秘之处,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我们用诸多的理论、模型、仪器等所不能探寻到的秘密。直至今日,无论是神经科学,还是心理学、生物医学以及哲学等各种学科所热衷记忆研究的原因之所在。
对于类似上述“记忆”问题,心理学家多用实验阐明。心理学家皮特(Pitt)提出了“消退理论”,他用实验证明,随着时间的消退,记忆中的信息会变得越来越弱,因此很难回忆。与此对应的是“干扰理论”,心理学家里特曼(Rittman)同样用实验证明遗忘只是由于实验的分心物干扰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由于记忆的消退。选择性的遗忘是由于“抑制”在起作用,即“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或“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的影响。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予“记忆”以强心剂,是对意识问题的科学解释。当然,心理实验有其局限性——对实验环境的严格限定和被试本身的个体特征,这些都会对实验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甚至会产生错误。这也是心理学所不能完全替代哲学解释的原因之一。
在认知学领域,“计算机能否像人一样记忆”?使记忆的研究从直接研究思维、心灵方面的取向转入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间接研究。计算机工作的原理是: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须先将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数据放入内存储器中,在执行程序时CPU根据当前程序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取出指令并执行指令,然后再取出下一条指令并执行,如此循环下去直到程序结束指令时才停止执行。其工作过程就是不断地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最后将计算的结果放入指令指定的存储器地址中。简言之,就是输入—存储—提取—执行命令—存储结果的过程。似乎和我们主体用经验或者是记忆的信息来解决当下问题的过程一致,但是,就伊丽莎白的案例来讲,用计算机是无法对场景进行直接记忆的,它必须得借助影像设备才能实施记忆功能;HM.的案例是脑部损伤引起的,计算机对于这样的“损伤”同样也无可复制、难以言说。计算机本身不具备诸如信念、愿望、希望、恐惧等心理状态,它只是将固定的程序和有限的列表与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匹配、运算。也就是说,计算机可能只能验证一些命题,但是因为没有意向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也就无法说明记忆的运行。
现代神经科学对脑部损伤所引起的记忆进行了科学的解答。类似于“失认症”失认症是指在没有感官功能不全、智力衰退、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器官认识身体部位和熟悉物体的临床症状,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身体部位的认识能力缺失。、“失语症”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成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障碍,以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失语症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听觉、视觉、书写、发音等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等记忆问题,神经科学家运用仪器对大脑图像扫描、对血流情况进行监测、对脉搏进行把握、解剖实验等发现:脑部受损后,大脑部位之间失去了联系和桥梁,部分信息不能被储存在大脑中,或者是即便储存了信息,但是也无法提取的现象。这些科学的手段确实给记忆的研究增添了“真实性”砝码,但是,这些工作只是对“记忆”或“意识”过程的推测而已,并没有触摸到记忆本身的问题,记忆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其表征出来的内容与其思考的内容是否一致等等,包括表征的过程是什么的问题都还悬而未决。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记忆表征的过程是什么,记忆与表征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也许,有助于对记忆内容或意识内容形成更好的理解。
哲学对于记忆的解释是繁复的理论更替,进而堆积起越来越丰富的记忆含义:在柏拉图那里,记忆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记忆更像是学习和认知;在奥古斯丁看来,记忆与“灵魂”无异;在休谟的学说里,记忆是一种“自明意识”,它具有表象的特征;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记忆是对存在的深入体验和反思;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记忆构成了“内在思想”的自明性,人们是通过记忆才维护着对超越的理性形式和自明意识的无中介的认同;到柏格森的系统认识中,记忆是“绵延”,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本质,是创造性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记忆”之物,或是理念、上帝、绝对精神,或是存在意义、自明意识、内在思想……
那么记忆是什么?心理学家认为,记忆就是对于先前事件或经历的内部记录或表征。认知科学家认为,记忆是个体存储信息并依据当前目标重建过去经验的一种认知能力。信息论者认为,记忆是一个建构过程,我们在编码、存储、提取的一系列过程中组织和形成信息,其间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心灵哲学认为,记忆代表着个体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积累,也是指引当前行为和认识的重要方法。因此,记忆作为主体的心智活动之一,随着当代哲学对主体行为认识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重新得到重视。
然而,我们发现目前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神经学、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似乎只能解释“记忆”是如何作为“名词”来使用的,比如对“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指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比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宗教团体等)对自己过去的记忆。、“前瞻性记忆”前瞻记忆是与回溯记忆相对,指对将来某一时刻要做的事或任务的记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时间的、一种是基于事件的,前者是指在某一时间完成规定动作的记忆;后者是指在适当条件下完成规定动作的记忆。、“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从意识控制的角度探讨一种没有意识或明确意识的回忆。、“组织记忆”组织记忆是指那些存储于组织内部、可以用于当前决策的信息。 这些信息并非集中存于组织的某一单元,而是分布、保持于各不相同的组织存储介质。的研究等等。我们无法说明记忆的本质及特征是什么,记忆存在的前提基础及运行过程是什么。我们能够了解记忆发生作用的脑部位和扫描的脑电波图,但是我们却不了解记忆真正的工作是怎么展开的?!国内研究更注重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本土化的验证,即将记忆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到群体当中,以此证明记忆的差异性等。所以,我们试图从哲学角度来解释这一原因,这也是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本研究将从记忆与表征、记忆与情绪、记忆与意象、记忆与语境等多方面,对记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求解释科学实验和模拟等所不能解释的东西。
故而,记忆哲学研究的意义在于:
第一,从认知哲学角度提出记忆的概念;
第二,从本体论探讨记忆存在的基础和实质;
第三,从认识论分析记忆与表征、记忆与情绪、记忆与意象、记忆与语境等各种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记忆;
第四,从方法论上用更为合理、科学的方法模拟记忆机制;
第五,深究记忆存在的意义及研究记忆的方法对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展开
目录
绪论/1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5
(一)自然主义色彩的记忆观/5
(二)精神分析学派:记忆是实体性存在/7
(三)现象学学派:记忆是对存在的体验和反思/9
(四)行为主义学派:记忆可以通过“刺激—反应”来测量/11
(五)科学实证主义:记忆研究中的实验法/13
(六)认知学派:记忆模型范式的更替/15
(七)新认知还原主义: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17
(八)学科融合:记忆划分的新类型/21
第一章  记忆哲学的思想溯源/26
一、柏拉图:探索和学习都是回忆/27
二、 亚里士多德:记忆是灵魂的一部分/29
三、奥古斯丁:记忆是藏匿于深邃洞穴之物/31
四、洛克:记忆是“心灵白板”上的痕迹/32
五、休谟:记忆是印象的重复/34
六、 康德:记忆是先验的“图式”/36
七、柏格森:记忆是“绵延”的形式和保证/38
八、赖尔:“记得”是已获知且没有忘记/39
第二章  记忆的科学基础/41
一、记忆是心和脑的统一/42
(一)整合论/42
(二)定位论/43
(三)遗忘症/44
(四)工作记忆/45
二、记忆是激活的神经元的集合/46
(一)赫布律/47
(二)反响回路论/47
三、记忆是神经元内物质的传递/48
(一)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49
(二) 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49
(三)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神经机制/50
四、特殊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51
(一)激素效应导致的情绪记忆/51
(二)错误记忆的神经机制/53
(三)元记忆的神经机制/55
第三章  记忆的本体论/59
一、记忆的含义/59
(一)记忆是“记”和“忆”的合体/59
(二)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61
(三)记忆发生的部位在突触/63
(四)记忆是信息加工的过程/64
(五)记忆是一种印象/65
二、记忆的产生/67
(一) 感知觉信息的激活产生了记忆/67
(二)神经元的接触和联结产生了记忆/69
(三) 对表征的符号加工产生了记忆/70
(四)记忆的特征/71
三、记忆的功能和作用/79
(一)记忆反映了事物及其联系/79
(二)记忆为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提供了前提条件/80
四、记忆的类型/81
(一)记忆内容的实质是其对象性/82
(二) 根据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分类/85
(三)根据记忆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分类/89
(四)根据记忆的时间先后分类/90
(五)元记忆是对记忆的认知/92
第四章  记忆的认识论/96
一、记忆的基本过程/96
(一)记忆运行机制的类比——记忆表征理论/97
(二)记忆是从识记开始的/100
二、记忆与意象的关系/104
(一)意象是潜意识的心理倾向/105
(二)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107
(三)记忆重构与意象表征彼此依赖且相互配合/109
三、 记忆与表征/114
(一)表征是两事物之间的替代/114
(二)记忆表征机理的阐释——模型法/117
(三)生存语境认知模型:适宜生存的表征/123
四、记忆与情绪/126
(一)情绪是一种态度和体验/126
(二) 情绪记忆是更为深刻和牢固的记忆/130
(三)记忆与情绪交互作用/134
第五章  记忆的方法论/138
一、模型法/139
(一)信息加工模型:记忆过程如同计算机运行/139
(二)加工水平模型:记忆受材料的加工方式和深度的影响/142
(三)三阶段记忆模型:记忆是三个阶段的递进过程/143
(四)平行分布加工模型:记忆是彼此平行的单元间的联结活动/146
二、行为主义研究方法/148
(一)实验法:特定记忆影响因素的验证/150
(二)情境模拟法:记忆“建构”的验证/153
(三)迷宫法:记忆 “场合依存性”的验证/155
三、精神分析法/158
(一)记忆需要“被唤醒”/158
(二)记忆有非理性的一面/160
四、现象学分析方法/162
(一)记忆是带有意义的整合/164
(二)记忆要在社会和历史中去理解/165
第六章  记忆问题的哲学追问/169
一、记忆价值问题的思考/169
(一)判断和理解是记忆的标志/169
(二)知识需要记忆的记载和传承/172
(三)记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需/174
(四)记忆概念理解的启示——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的区分/177
二、记忆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179
(一)真理是“绘制”的真实/179
(二)心理学需要“质性研究”/181
结束语/184
参考文献/186
后记/21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