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日儒学:传统与现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3256
  • 作      者:
    王家骅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家骅,(1941-2000):著名日本思想文化史学者、儒学研究家。196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日本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思想史、文化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著有《日中儒学の比较》(日本六兴出版,1988年)、《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日本の近代化と儒学》(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98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日儒学:传统与现代》深入探讨了日本儒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着重论述了日本儒学在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不同表现,指出了日本现代化的二重性与日本儒学的二重性之间的紧密关系。《中日儒学:传统与现代》还系统地论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作者本人相关问题意识产生的背景,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中日儒学:传统与现代》分“日本古代的儒学”、“前近代日本社会及其变化”、“儒学与近代思想”、“儒学与日本的现代化”、“中日儒学比较”、“中日思想文化研究观察与思考”六编。《中日儒学:传统与现代》根据王家骅先生生前发表的研究中日儒学的学术论文编辑而成,大部分内容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但对当今的儒学研究及日本文化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启发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中日儒学:传统与现代》:
  《教育敕语》说:“尔臣民应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还说:“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应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不仅为朕之忠臣良民,亦足以显扬尔祖先之遗风焉。”《教育敕语》不仅规定了学校的德育方针和国民的道德准则,实际也表明了明治政府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文化选择,即吸收西方技术但维护传统的价值观与伦理观,照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和魂洋才”。在明治维新后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儒学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在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面前已显得极不精确,因而被否定与舍弃了,然而,儒学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却经改制加工,又被尊为国民的典范。
  明治政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文化选择,首先在于加强中央政治权威的需要。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后进国。在明治维新后,为避免民族危亡,明治政府不得不作为实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自上而下地移植西方的工业经济和政治制度。这就需要有效的中央政治权威,强制推行变革,并以国家利益的至上名义去统一不同利益阶层的不同要求。而“文明开化”后出现的道德失序、价值观混乱和社会规范软化,是不利于形成有效政治权威的,于是明治政府决意复活强调服从的“忠孝“道德。
  明治政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文化选择,还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文化变革是个渐进过程,因为文化选择的结局并非完全取决于文化自身的运动,还要受到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制约。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了,但在农村中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制,依然存在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日本的现代工业也大多是官办企业或以官办企业为前身的民办企业,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仍不发达,尚未形成具有独立经济实力并足以影响政治的强大中产阶级,因而,以个人自我意识为特征的新价值观、伦理观以及实现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尚不存在植根的沃土。当时,除了少数社会精英能够理解、接受与提倡由西方传人的新观念之外,日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仍与之无缘。即使有些人自认是新观念的信奉者,但由于历史条件和自身文化水准的限制,新观念在他们身上也会发生蜕变与扭曲,如把功利主义变为享乐主义与拜物教,把民主主义曲解为无政府主义之类。也就是说,日本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选择自由度和适应能力还是极其有限的。从以上两个意义上说,明治政府的这一文化选择,不能不被视为客观历史条件的产物。
  明治政府的这一文化选择所造成的后果是利害共存的。
  以“忠孝”道德为思想武器的政治权威,忽视人的尊严,压制思想自由和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孕育着发展为专制主义的可能性。在《教育敕语》公布后的第二年,又公布了御用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所写的《教育敕语》解说书《敕语衍义》,宣扬“国君之于臣民,犹如父母之于子孙”的家族主义国家观,提倡“忠孝一体”,说“尽忠天皇,就是至大至高的孝道”,并把“忠君”说成就是“爱国”。他们还把天皇“神格化”,说天皇是“现人神”。此后,日本的统治者便以“天照大神”的名义,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对外侵略东亚各国,对内镇压思想言论自由和民主主义运动,造成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以致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覆灭性的惨败。
  ……
展开
目录
导言 求解“世纪之谜”——“儒家资本主义”论争
第一编 日本古代的儒学
古代日本的儒学
遣唐使与早期日本儒学
儒家的修史观与日本古代的史学

第二编 前近代日本社会及其变化
半欧洲半亚细亚型的日本晚期封建社会
幕末日本人西洋观的变迁

第三编 儒学与近代思想
论福泽谕吉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植木枝盛的自由民权思想与儒学

第四编 儒学与日本的现代化
儒学与日本的现代化
日本现代化的二重性与日本儒学的二重性
儒家伦理与当代日本社会
儒家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五编 中日儒学比较
儒学在日本异于在中国之表现
儒家思想与古代日本人的“孝”道
中日儒学史上“诚”范畴之比较

第六编 中日思想文化研究观察与思考
中国的中日思想交流史研究
关于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综述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儒学研究之比较

附录
杂忆三则
访谈录:儒学与中日东亚文化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