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研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2974
  • 作      者:
    唐明贵,刘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论语研探》首先对《论语》诠释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然后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论语》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分析了《论语》在不同时代的地位及其影响,介绍了《论语》在海外的流传。作者没有对《论语》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阐释,而是从“思想”、“文学元素”、“孔门弟子”、“孔子形象”四个部分对《论语》进行品读。最后,作者对《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及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介绍。
展开
作者简介
  唐明贵,男,山东临清人,博士后,教授,校聘第三层次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各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补助资金项目各1项。出版《论语学史》等专著多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次。
  
  刘伟,男,汉族,山东滕州市人,哲学博士,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宗教文化、论语学与宗教生态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在《孔子研究》、《世界宗教文化》、《领导科学》、《理论月刊》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10年,发表官场文学小说《拾级而上》(新世界出版社),并在新浪读书频道连载。
展开
内容介绍
  《论语研探》首先对《论语》诠释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然后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论语》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分析了《论语》在不同时代的地位及其影响,介绍了《论语》在海外的流传。作者没有对《论语》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阐释,而是从“思想”、“文学元素”、“孔门弟子”、“孔子形象”四个部分对《论语》进行品读。最后,作者对《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及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介绍。
展开
精彩书摘
  颜徵在顿觉腹痛,叔梁纥忙将她扶人殿堂。不多时,孔子便在仙乐声中降生。立时雾散景移,眼前仍然是一片荒野。徵在从昏迷中醒来,见生一个男孩,喜出望外;但仔细一打量,却见孩子头顶似反盂,中低四旁高,且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等,故称“七露”。叔梁纥以为生了个怪物,便把孩子弃于野岭,扶着徵在返回家中。此时正值炎夏,孩子躺在草地上热得直喘粗气。天空盘旋的老鹰看见了,忙用翅膀给孩子扇风。黄昏时,从山上走来一只老虎,把孩子衔进山洞(即今夫子洞,又名坤灵洞),为他哺乳。
  第二天一早,一位老者上山打柴。老虎看见老者后,上前叼住他的衣服,这可把老者吓坏了,以为老虎这回肯定要把他吃掉了,连忙向老虎作揖,恳求老虎放过自己。老虎叼着老者的衣服往山洞这边走,没有丝毫伤害他的意思。来到山洞,老者看到一个孩子,就明白了老虎的意思,于是,连忙抱起孩子往山下走去。下山的时候,老者看到,老虎还向自己点头致谢呢。故人称孔子降生是“龙生虎养鹰打扇”,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在曲阜尼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颜母庄,庄子的东南边有一口井,井身倾斜,清澈的井水长年流出,其水甘甜清澈,即使在最干旱的季节,井水依然不断,这就是传说中的搬倒井。这个“搬倒井”也与孔子的出生有关。传说自从叔梁纥夫妇把孩子扔掉后,颜徵在非常思念儿子,就背着丈夫上山寻找,正巧遇到上山打柴的老者把孩子抱下山来,颜徵在非常感激老者。她看到孩子后,心里非常高兴,连忙急着往家赶。走到村头的时候热得大汗淋漓,累得气喘吁吁;怀中的孩子,也热得浑身汗水。这时,忽见路旁一眼水井,旁有垂柳,徵在把孩子放在树荫下,想用水擦擦脸,清凉清凉,可井深又无水桶,只好作罢。但她手扶井口自言自语道:“要是能把你搬倒,水能自己流出来该多好啊!”哪知她话音刚落,水井竟随着她手扶之势,真的慢慢倾斜起来,接着一股股清凉的水溢出井口。
  另据《祖庭广记》载:孔子父母上尼山祷告时,山上草木之叶皆上扬相迎,下山时草木之叶则皆下垂相送;还说孔子诞生之夕,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颜氏之房闻钧天之乐,并有声音从空中传来,“天感生圣子,降以和乐之音”。《珍珠集》说:徵在夜梦二龙自天而下,因生夫子,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来,以沐浴之,天帝下奏钧天之乐,列于颜氏之房。《拾遗记》称:孔子未生之先,有麒吐玉书于阙里,其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颜氏异之,以绣绂系麒之角,信宿而去。还有颜母生孔子于山坡草地上,血将身下的草染红,自此那块地上的草就成了红色,并且再也不长荆棘,那个山坡从此就叫红草坡。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后人为了增加圣人的光环而附会的传说罢了。
  人生而有名,孔子亦不例外,他名丘、字仲尼。至于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山而得生,故以为名;一是孔子刚生时“圩顶”。圩,音违,本义指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坝,田与堤构成凹形,引申为围绕村落四周的屏障物。我们认为第二种说法较为可信。因为,虽然孔子的父母在儿子出生前确实“祷于尼丘”,完全有可能以“尼丘”来为孔子取字命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之时,当名、字并言时,都是先字后名(如叔梁纥)。关于此点,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一再指出。孔子字仲尼、名丘,似乎也属于该种类型。不过此说有所不妥的是,它既不符合《左传·桓公六年》、《礼记·曲礼上》所说的古人“不以山川”命名的原则,也不符合《礼记·曲礼上》所言的古人“男子二十,冠而字”的古礼。之所以不以国(名)、日月、山川等命名,是“为后难讳也”①,即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根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叔梁纥死”(《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说在三岁,研究者多信此说)。也就是说,远在孔子行冠礼、取字之前,叔梁纥就已经去世了。仔细检点《孔子世家》,司马迁撰写的原文是“(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并未明言孔子得名于“尼丘山”。因此,说孔子得名于“尼丘山”,当是后人对《孔子世家》原文的“误读”。而且今本《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孔子之兄孟皮一字伯尼,故“尼”并非关键字眼,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材料。又,《史记》向以“信史”著称,在没有更新、更早、更可靠的材料出现之前,我们只好相信司马迁的说法,即孔子得名于“生而首上圩顶”②。
  ……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孔子小传
第一节 家世渊源
第二节 孔子生平简介

第二章 《论语》概说
第一节 《论语》书名释义
第二节 《论语》的结集及早期流传
第三节 《论语》的主要注本

第三章 《论语》中的思想
第一节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第四章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第一节 孔子人格的品评
第二节 孔子的日常生活
第三节 孔子点评他人

第五章 《论语》中的孔门弟子
第一节 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
第二节 言语科:宰我和子贡
第三节 政事科:冉有和季路
第四节 文学科:子游和子夏

第六章 《论语》中的文学元素
第一节 《论语》的语言特点
第二节 《论语》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论语》中的文学思想
第四节 《论语》中的成语

第七章 《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论语》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论语》与中国古代的法律
第三节 《论语》在各层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论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八章 《论语》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第一节 《论语》在东亚的传播
第二节 《论语》在欧美的传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