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88668
  • 作      者:
    姚丹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姚丹,女,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构造进程考察”等课程。著有《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一书,并在《现代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杂志报纸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革命中国”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实践存在着两种路径。一种坚持对工人、农民出身的作家的着意培养;一种坚持用无产阶级意识改造知识分子,使之创作合格的作品。《“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通过研究《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的生成,呈现了这两种路径探索过程中的种种艰难与所能抵达的高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之后,新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共同体”之“文化主体”的任务,愈益迫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人选,较之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似乎也出现了更为多样的可能性。本书导言中提到的两种“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时期都比较活跃。本章重点考察其中的一种实践,“农军”作者如何以有限的“现代汉语”、以写作的“文本”构建自己所属“阶级”的“历史主体性”,同时亦以写作的“行动”试图确立自己在“新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本章通过比对“农军,,作者曲波早期与读者所订”真实契约“以及晚岁所订”虚构契约“,指出小说作者写作中并不遵循所谓”真实“原则,而是巧妙地将”记忆,,拼合、改写为“历史”,一言以蔽之,尽管作者及其战友的确在东北剿过匪,但小说所写与作者的亲身经历之间相差甚远。关于作品的叙事特点,多数评论家注意其所受传统通俗小说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而本书认为小说作者那一代人毕竟是五四后、抗日战争期间成长起来的,其文化脉络中自有五四与民国之影响,这影响体现于作者关于“新人”、“新国民,,的想象中,也体现于他”笨拙“地尝试欧化的部分语言与叙事努力中。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革命中国”的文学(文化)实践
二、通俗·表征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第一节  “真实”与“虚构”
第二节  “农军”作者的文化准备与“新人”想象
第二章  编辑齐力型塑“民族风格”——新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农军”能否思考“入学”问题
第二节  着力压抑欧化追求
第三节  “文字清洁工”和“思想把关”
第三章  批评的权力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审视下的“新英雄”
第二节  批评的效果:编辑对权威批评的服从
第三节  被引导和被构造的“读者”
第四章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文人化”诠释——话剧《智取威虎山》剧情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话剧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民族化”的探索
第三节  “文人化”的无产阶级舞台形象
第五章  1950—1960年代初的改编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改编热
第二节  “侠”风还是“匪”气——电影《林海雪原》的改编
第六章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另一种实践方式
第一节  江青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艺术追求
第二节  暧昧多样的样板戏接受史
第三节  样板戏的意识内涵
第七章  历史与商业的“双刃剑”——电视剧《林海雪原》及其他
第一节  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
第二节  纪实小说《英雄杨子荣》
结语:“仇必仇到底”?
附录一  小说《林海雪原》部分原稿及修改实录
附录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藏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三  八一电影制片厂所藏《林海雪原》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四  曲波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