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之后,新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共同体”之“文化主体”的任务,愈益迫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人选,较之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似乎也出现了更为多样的可能性。本书导言中提到的两种“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时期都比较活跃。本章重点考察其中的一种实践,“农军”作者如何以有限的“现代汉语”、以写作的“文本”构建自己所属“阶级”的“历史主体性”,同时亦以写作的“行动”试图确立自己在“新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本章通过比对“农军,,作者曲波早期与读者所订”真实契约“以及晚岁所订”虚构契约“,指出小说作者写作中并不遵循所谓”真实“原则,而是巧妙地将”记忆,,拼合、改写为“历史”,一言以蔽之,尽管作者及其战友的确在东北剿过匪,但小说所写与作者的亲身经历之间相差甚远。关于作品的叙事特点,多数评论家注意其所受传统通俗小说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而本书认为小说作者那一代人毕竟是五四后、抗日战争期间成长起来的,其文化脉络中自有五四与民国之影响,这影响体现于作者关于“新人”、“新国民,,的想象中,也体现于他”笨拙“地尝试欧化的部分语言与叙事努力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