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4365
  • 作      者:
    牟学苑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牟学苑,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比较文学及西方现代派文学。曾在《外国文学》、《大众电影》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的著名作家。他原是英国人,后加入日本国籍,取日本名为“小泉八云”。赫恩的作品及其传播与接受涉及多重文化语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绝佳素材。《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以“比较文学发生学”为理论基础,对赫恩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赫恩文学发生的多元文化语境及赫恩文学本身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赫恩文学的“实像”,探索了赫恩文学的发生轨迹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并进而引出对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前面两章中,本书梳理了赫恩“日本创作”发生的主要文化语境,其中既包括赫恩创作时的生存状态、心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氛围”的层面,也包括赫恩在这种复杂的文化场中的“认知型态”的分析。但相对来说,像《中国鬼故事》、日本的怪谈故事等改编类作品往往有较明确的原本,在几种文本对照的情况下其文本发生的脉络较为清晰。但赫恩“日本创作”中的大部是游记、随笔之类,属于纯粹的原创性作品,解读这样的“日本创作”单靠考证和比较已不能完全胜任。所以本章将在比较文学发生学的意义上对赫恩的“日本创作”进行文本分析,结合文本周边的特殊文化语境,探索赫恩笔下的“日本形象”、日本认识、日本观念的发生轨迹。<br>    从广义上说,赫恩的“日本创作”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在建构一种“日本形象”。他的创作将西方已有的“日本形象”添补、变形、改造后再传送回西方,制造了一种赫恩式的“日本”。但赫恩笔下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合体。在日本定居的14年中,赫恩的思想、观点、心态都在不断变化,创作形式也多种多样,所以赫恩的“日本”并不是一个完整鲜明的整体,其中也分为多重层面。<br>    从创作心态来看,赫恩抵日后,思想上有过几次变化。刚刚抵达日本的赫恩,其实跟普通的西方旅行者并无二致。虽然此前从书本上获得了一些关于东方文化的粗浅知识,但真正面对这陌生的日本时,其文化的“震惊感”依然是非常强烈的。对赫恩来说,一切都充满了新意,一切都那么迷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即《陌生日本之一瞥》,特别是第一卷。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赫恩的关注点其实也就是普通西方人对“日本形象”的关注点:佛寺、神社、工艺品、鬼怪、盆踊、奇异的风俗、淳朴的人民当然赫恩也提供了一些增补和修正,但这都是在传统的“日本形象”框架内完成的。赫恩带着西方的“日本形象”所赋予的“期待视野”前去观察,然后又用优美的文笔将这个形象涂抹得更加光滑。从这个意义上说,赫恩与他的前辈们——那些写过“日本行记”的旅行家、传教士或是“异国情调”的作家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br>    由于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失望,赫恩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精神乌托邦。随着对日本了解的深入,赫恩开始将日本认定为自己的理想。这也就是赫恩对日本的狂热期,所以周作人称他为“爱日本者”。许多日本人或是中国人都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赫恩的。但赫恩所爱的只是日本的一方面,即他所说的“老日本”(old Japan)。赫恩并没有因爱失去理智,他无奈地接受着日本的变化,看着日本由老变新,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加速奔向那个他所厌恶和逃离的方向。而与此同时,日本的种种负面也在他面前暴露出来,此时的赫恩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对现实的日本充满了失望,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自己费尽心力找寻到的理想。所以这个阶段的赫恩越来越少写那种热情洋溢的游记,开始将创作转向一些无需暴露内心感受的记录性的文字或是怪谈类作品。<br>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赫恩的“日本创作”,从动笔之初,其“隐含读者”就是西方的读者。所以无论是游记,还是在狂热期写下的“代日本立言”的阐释性文字,赫恩的角色一直像一个导游。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赫恩的作品开始出现学术化转型,《日本试解》即为这类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出现这种转变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者赫恩对日本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具备了创作这种作品的自身条件;二者由于思想上的矛盾,希望借不动声色的学术性作品避免表明情感立场;三者是由于接触的许多日本学家的影响;四者则是因为在大学任教的现实压力。但赫恩依据的材料往往是他人的研究成果,此外又缺乏正规的学术训练,所以他的学术化作品往往不为日本学研究者接受,相比于《陌生日本之一瞥》、《心》等作品,影响也小得多。
展开
目录
导论<br>第一节 赫恩其人<br>第二节 赫恩的研究史<br>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及研究方法<br>第一章 赫恩的“实像”与“虚像”<br>第一节 关于赫恩的几个问题<br>一、赫恩的眼睛<br>二、“归化”与赫恩的身份认同<br>三、赫恩对日本文化的“狂热”<br>第二节 赫恩作品的基本传播状态<br>第三节 赫恩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形象塑造<br>一、赫恩作品在日本的传播<br>二、赫恩在日本的形象<br>第四节 赫恩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形象塑造<br>一、赫恩作品的汉译<br>二、“小泉八云”的虚像<br><br>第二章 赫恩文学的发生学考察(一)——“学徒期”的文学准备<br>第一节 赫恩的文学观念及文学趣味<br>第二节 戈蒂耶、洛蒂等法国作家的文学影响<br>一、戈蒂耶美学思想的影响<br>二、赫恩与洛蒂的“异国情调”<br>第三节 赫恩对斯宾塞的崇拜<br>第四节 《奇书拾零》及《中国鬼故事》的发生<br>一、《奇书拾零》的赫恩式改编<br>二、《中国鬼故事》及其故事来源考证<br>三、《中国鬼故事》文本分析<br><br>第三章 赫恩文学的发生学考察(二)——“日本创作”发生的文化语境<br>第一节 “日本创作”的引路人吉卜林、洛威尔<br>一、吉卜林对赫恩的影响<br>二、赫恩与洛威尔<br>第二节 日本人对赫恩创作的“中介”作用<br>一、导游真锅晃<br>二、同事西田千太郎<br>三、隐身的“中介”——妻子小泉节<br>四、赫恩的学生们<br>第三节 赫恩与欧美日本学研究的关系<br>第四节 怪谈类作品的发生<br>一、赫恩对日本民间文学的挖掘<br>二、赫恩对日本怪谈类作品的改编<br>三、赫恩的怪谈类作品背后的中国渊源<br><br>第四章 赫恩“日本创作”的发生学意义上的文本分析<br>第一节 赫恩笔下的日本形象<br>一、东方的第一天<br>二、赫恩笔下日本的“异国情调”<br>第二节 “爱日本者”的矛盾<br>一、克己与忠义<br>二、克己、忠义与神佛<br>三、赫恩的思想矛盾<br>第三节 赫恩“日本创作”的学术化转型<br>一、作为“西方哲学家”的赫恩<br>二、赫恩在民俗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创作<br>第四节 《日本试解》的分析<br>一、《日本试解》的主要思想<br>二、《日本试解》的发生与矛盾<br><br>结语<br>参考文献<br>附录一 赫恩略年谱<br>附录二 赫恩主要著作目录<br>附录三 《拉夫卡迪奥赫恩作品集》分卷目录<br>附录四 日本主要赫恩(小泉八云)研究资料目录<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