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村上的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57111
  • 作      者:
    樊秀峰著
  • 出 版 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村上的事》记述了我们少年岁月那段历史时期(二十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方方面面的乡俗、村风。
    樊秀峰在《村上的事》中,从生存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和人生,寻找着人生策略,以他娓娓道来的笔触,勾画出了乡村四季变化、风土人情、沧桑变迁。自说自话的叙述杂识情怀,一方面表达坦然而又宿命的生存境界,反映了人和自然实质上的共时性存在,另一方面倾诉了长期的对于乡村的观察和体味,以及对每一个生意盎然的生命个体的理解、尊重和感叹。秀峰在行文时省却了奇异的故事和华美的辞藻,以一种散淡保持了一份悲悯与谦逊的情怀。
    乡村是一片光而不耀的风景,是一缕深切绵长的记忆,是一腔亲切真挚的情怀。
    回望渐行渐远的乡村岁月,我也在不断地反刍着人生,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些温暖、庄严的滋味;有时,也会感到有些微微地发疼。我想,这或许是因为一种寻找,一种缅怀,或者是一种惦念和眷恋吧。
    岁月的流逝是缓慢的,那些乡村往事并没有走远——远的,只不过飘落在故乡的村头;近的呢,其实就扎根在自己的心头。
    我是从村子里出发的,二十多年后,又借手中的笔不断地返回到那里。我写《村上的事》其实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故乡的原风景”。
展开
作者简介
    樊秀峰,1966年10月生于鹿泉市铜冶镇莲花营村,现供职于省纪委,多年来坚持业余写作,曾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河北日报、文学自由谈、香港商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随笔、评论,部分文章被青年文摘、人民文摘、读者(乡土人文版)、诗刊、文艺报、大众文摘、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等转载或收入作品集。
展开
内容介绍
    樊秀峰在搜狐博客上陆续写下了140多篇以“村上的事”为主题的系列散文,《村上的事》这部书所收的121篇,即从中精选而成。樊秀峰以他的出生地鹿泉市莲花营村为坐标,以他的生活为半径,以清新质朴、生动有趣的笔触娓娓道来,出神入化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全景式的乡村生活画卷,飘散出浓郁而润人的乡土气息。一篇篇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在优美、从容的笔调中,将读者带入乡村优美的事物中。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坦言:“写《村上的事》,其实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故乡的原风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状物、描景,作者都着眼于一种光明、纯净、挚诚的表达,透露出朴素、自然、温暖、敦厚的人文情怀,这成为《村上的事》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上的一大亮点。
展开
精彩书摘
    铜冶
    铜冶是一个大村子,也是镇政府的所在地。铜冶在我们村的正西,相距有六里多地。
    叫铜冶的有三个村:南铜冶、西铜冶和北铜冶。镇政府驻在南铜冶。南铜冶往西边不远,是西铜冶村,我没有去过。北边还有个北铜冶村,我也只是在获鹿中学读书时,周六回家、周日返校的时候从村边上路过几次,没有进去过。五里桥下的金河,就是从北铜冶村北那边流过来的。前几年,听说北铜冶村培育出了一种葡萄,叫“紫藤”,现在很有名气,很有市场,说是个儿特别大,好像乒乓球儿似的。
    我们小的时候,一直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村子叫“铜冶”这样的怪名。据说,这里以悠久的冶炼铜的历史而得名,在老早的时候就是个繁华的地方。但有关传说总觉得不靠谱。至于冶炼铜的遗迹,更是无从知晓了……铜冶西倚太行山,面向大平原,往东北一走就是省会石家庄,山里的出产在这里交流到平原和城市,城市和平原上的商品,也在这里大批量地贸易到山里。所以,每逢农历的四、九集日,总是商贾云集,成交活跃。更有一年一度的农历四月初四庙会,满街的货摊星罗棋布,满街的人流熙来攘往,山南与海北都有,市声与尘土齐飞,很有一番热闹的场面可看。现在的情形更是有些不得了,铜冶镇已经发展成为鹿泉市的经济重镇,还被国家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乡镇之星”。
    我第一次上铜冶,是在1980年的暮春时节,铜冶村过“四月四”庙会那天。
    我是跟着母亲步行去的铜冶。一路上,去赶庙会的人们络绎不绝。等走到庙会上时,街里已经热闹起来,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尘土飞扬。除了四乡八村来卖东西、买东西、串亲戚的以外,还有一个来自河南的马戏团,在一块空地上支着大帆布棚子在里边演出马戏,绑在一棵老榆树上的高音喇叭里,连续地播放着很急躁、粗糙的乐曲,夹杂着让人们赶快买票观看的吆喝声,很是吵人得慌。看一场马戏,门票需要两毛钱。我正站在门口那里张望,碰到我们村的医生爱枝领着她闺女新菊来赶庙,想去里边看看马戏,便也给我买了一张票。母亲答应在外边等着我,一边歇上一会儿。我就跟着她们母女俩钻进了帆布围起来的场子。现在回想一下,我能记起来的节目,仿佛就是有一个女的骑在马上绕着场子跑,在马背上、马肚子下做出几样惊险的杂技动作。至于别的节目,就都想不起来了。
    从马戏大棚里出来,心里很高兴:第一次看了马戏,这一趟就不算白来了。我和母亲在庙会上接着转了一大圈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的,母亲啥也没舍得买,最后只花了18块钱挑选了一对木圈椅。自1972年秋天和叔叔分家之后,我们家里的堂屋上,只摆有方桌而没有配套的圈椅。母亲想买上这对圈椅,回来正好跟方桌配上。只是这圈椅是白木头茬儿的,还没有上漆呢。那天庙会上的人很多,天气也很热。我和母亲一人背着一只圈椅离开铜冶往回赶,那会儿已是临近中午时分了,母亲却舍不得在庙会上吃点儿东西。结果,还未走到半路上,我便又渴又饿了,加上背着越来越沉重的圈椅,天也越来越热,浑身出汗,那滋味真是难受死了。我蹲在地上,一点也不想走,心里充满了对母亲小气的怨恨。记忆最深的是渴,长到十三四岁上,我还没有经历过那种炎热下的焦渴,嗓子里仿佛就要喷出火了,头昏眼花的,没有了一点儿精神头儿。所以,对那天忍着饥渴回到家,撂下椅子趴在水桶上的一番痛饮的记忆,是那样深刻地印在了心头。
    后来,那对圈椅让村里的木匠给漆上了明亮的大红色,因为铆窍严丝合缝,很是结实耐用,一直坐了二十多年也没有坏过。遗憾的是,在2006年的冬天,那对圈椅让一个来村子里收购旧家具的小贩子看上,花100块钱给买走了。等我回来发现没有了圈椅时,已经晚了。我好生埋怨了父亲一场。我觉得,那对花18块钱买来的圈椅,让我和母亲忍饥挨渴地从铜冶庙上大老远地背回来,已经变成家里的一件文物了。父亲后来也有些后悔,但是没有办法再找回来了。
    以后,我又到铜冶赶过几次腊月二十九的年集,那是农历年前的最后一个集市了,各样的年货应有尽有,而赶着置办年货的人们都行色匆匆。再后来,等我上了高中,就再也没有去过铜冶了。现在,从石家庄火车站开过来的311路公交车每日往返铜冶镇,来来去去的很便利。
    站在我们村的村西口,抬眼一望,视线越过青银高速公路,就能看见铜冶镇的一片片楼房和林立的工厂厂房,而我对现在的铜冶已经很陌生了。
    北降壁
    北降壁村在我们村的正东,相距有三里地远,村子跟我们村差不多大。还小的时候,每天的早晨,我老是觉得太阳就是从北降壁那边的树梢上升起来的。
    等我第一次去这个村子时,已经在上初中二年级了。那次,是替我们的班主任李淑英老师到北降壁村小学送一封信过去。那天半前晌大课间的时候,李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把一封信交给我,说让我替她去北降壁跑一趟,送给学校的一位女老师。说是信,却没有信封,只是左折右叠在一起的一个一指半宽的纸条儿。
    作为学生,我是很乐意替老师跑这个腿儿的。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信任,也是一次激励。那时,我刚在我们队上的打麦场里学会了骑车子,便兴冲冲地跑到秀云大伯家,借上跃进哥的新飞鸽自行车,推出门就骑了上去,沿着那条土路,飞快地跑了一趟北降壁。
    进了北降壁,向街口儿上的一位老大娘打听了一下小学在哪儿。按着大娘的指点,我顺着街往南拐,很快就找到了北降壁小学。学校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就是一片敞开的大院子,院子里有一排排的杨树,稀稀拉拉的,但大都长得很高大,树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两排教室坐落其间,倒是一个很清静的所在。别的也记不得了,只记得来到学校时,正上着课。我拘谨地走上前去,打问着找到李老师说的那位老师,然后把信交给了她,又在办公室的门口等着拿到了回信,便迅即骑上车子返回。从莲花营到北降壁是一条不宽土路,路南有一条小河沟,那时,河沟里还哗哗地流淌着清清的浅浅的河水……
    北降壁村演电影是很勤的,因为他们村子里有一个人是公社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这个放映员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只记得他长得很英俊,放电影时,总虎着脸对围上来的小孩说:别乱摸。村子里的姑娘们也喜欢围着放映机,大多一言不发,有大胆一点的,笑着跟他说话。我们那时一见到他,就会联想到演电影的快乐时光,有时在路上偶然碰见,便停下来,大着胆子问他啥时到我们村子里来演电影,或者是打问他今天在哪个村子里演电影。他穿着很干净的衣服,对我们这帮子半大小子们开玩笑地说道:“今儿黑夜在我媳妇儿她们村儿演电影哩,去看吧!”她媳妇儿是哪个村儿的呀?我们站在那里,一个个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忽然就有人醒悟道:“咳,他还没娶媳妇儿哩!他是捉唬咱们哩!”
    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后来,我离开了村子外出上学,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位放映员了。
    1984年的秋天,我到县中学补习,教我们历史课的老师叫解庆年,家就是北降壁村的。猛地一看,解老师就像个老农民一样,很土气,又戴着一副有很大镜片的眼镜,所以,看上去更像是哪个生产队上的会计。他为人很耿直,课教得也很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纵横交织,提纲挈领。我跟着他复习学过的历史知识,一下子就从过去如堕五里云雾的迷糊之中跳了出来,变得豁然开朗、头头是道。他对我也很好,在课堂上还表扬过我,说我能跟得上、理解得了他的思路。
    在我1985年的秋天考上河北师大中文系而离开县中后,听说他时常对师弟师妹们提念起我来。我也到学校里去看望过他一次。后来,因为上了年岁,他调到了离家很近的永壁中学,又教了几年学,直到退休后回到北降壁村养老。
    ……
展开
目录
序一:田野出秀峰 质朴见真淳
序二:我们的乡村
写在前面的话
感谢与期待——写在本书再版之际
我们村儿
村子里的地
村子里的树
鸟儿们
墙上面的话
村子里的闺女们
村里人的名字
孩子们的小把戏
卖鸡蛋的母亲
村里来了解放军
乡村教师
那个女人
童年的朋友
木匠·瓦匠
左近的村子
冬天里的童年
来村子里的人
走在回家的路上
春在枝头碗底香
麦秸垛
豆棚瓜架雨如丝
庄稼地
亲切的玉米
落高粱
房顶
肥猪满圈
老茧子
碗碴片儿
老咸菜
捶板石
葡萄架下
粗布的回忆
韭菜花
农家月饼
粗面饼子
新棒子面儿
生瓜绿枣
泊头火柴

春天来到村庄
柳管儿
谷雨前后
春雨,沙沙沙
春天里的树
开满槐花的村庄
春天里的九个瞬间
夏天来了
麦收时节
雷阵雨
晌午
伏天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望星空
晚风之迹
入秋
秋忙'时节
秋凉儿
乡村的秋天
秋雨,下个不停
“伏凉儿”在歌唱
乡村新月
晚时花开
柿子红了
秋风啊,落叶
晚秋
下雪了
开在窗户上的冰花
雪·霜
头一场雪
麻雀都飞到哪儿去了
抬头见喜
娶媳妇儿
请媳妇儿
闹女婿
盖房子
分家
第一次打电话
沉浸在乡村里的退休生活
露天电影
莫名其妙的事
五月单五
村子里的国庆节
腊月里
正月里
村庄里的年俗
相亲“悲喜剧”
最简单,也最动人的那句话
串亲戚
乡间的歌谣
那些悲凉的往事
地震的日子里
村上的葬礼
镶在镜框里的微笑
农家饭小记
那时候
汽车来了
我爱废品收购站
今夜星光灿烂
乡村往事
拾麦子
庄稼活儿
刨茬子
挖“搬仓儿”
记工纪事
小红牛儿
分红
上工
鸭子和鹅的故事
放风筝
学骑车
“挤肉肉儿”
上市里
割草
拾棉花
麦子地
树凉儿
水井
田埂
后院儿
楔子地
那些年,那些事儿
后记
三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