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直言无悔:我的“右派”经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93509
  • 作      者:
    徐孔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孔,辽宁海城人,1927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进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文学系学习。1947年参加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文学戏剧创作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参军入伍,任华北三兵团新华分社记者,1950年起任新华社驻华北军区记者,1951年任志愿军二十兵团记者,1957年任北京军区文化部干事,大尉军衔。<br>  1956年,徐孔同志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同志仗义执言,自己却遭受审查。他刚正不阿,迫使错误对待同志的上级当众检讨,1958年竟被打为“极右分子”,开除党籍,开除军籍,劳动教养,“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遣送回乡务农,遭受了长达20年的不公正对待。<br>  1979年,徐孔参与创办《中国农民报》,担任过总编室主任、经济部主任、编委。1984年任《中国食品报》总编辑,1988年离休。1991年后,徐孔参与创办《炎黄春秋))杂志,一直担任副社长、总经理等职务,长期负责((炎黄春秋》杂志的编辑和终审工作。2010年5月22日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br>  徐孔在朝鲜战场上就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朝鲜战事》。<br>  ……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该有自己做人的准则。我是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注重气节,有自己的良知,有独立的人格。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纵使身处逆境,仍不失做人本色。当然这样,很可能要付出代价,甚至是沉重的代价,因为个人的命运并不完全决定于自身的行为,常常受客观的形势、特别是政治形势所左右。<br>  尝遍人生百味,我懂得了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自己的良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做随风摇摆的墙头草,更不能像皮鞭抽打下的陀螺。要正视历史,面对现实,正正派派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对人对事,都要无愧于心。
展开
精彩书评
  直言就是有一说一。作者这一代人,用青春和生命证明:有一说一不容易。我过去说过一句话,读过《直言无悔》,我想再说一遍: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br>  ——刘震云<br><br>  作者为直言付出的代价是:二十一年右派,其中十年劳教,工资四去其三;十年返乡务农,工资全无。如此而无悔,良心价值几何?——读这本书,可以算出良心的底价。<br>  ——吴思
展开
精彩书摘
  王宇提不出肯定的意见,他只是担心说:“韩部长整了你,现在你去求他解决工作问题,效果会怎么样?”我这人头脑简单,我说:“正因为韩部长整了我,我才去找他。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和韩部长并无个人恩怨,肃反运动中,因为徐逸人的问题和他发生了冲突,他没有整倒我,反而被迫向我道了歉,憋了一肚子火。反右中,他费尽心机,终于把我打成极右分子,达到了目的。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他肚里的火总该消了吧。现在我落到这步天地,连累一家老小,衣食艰难,他总该有点责任感吧。这个人心地是不够宽宏,但毕竟是革命多年的老同志,即使在工作问题上他不肯帮忙,但至少不会为一己私愤落井下石,做反面的工作,除了他,我确实想不出还有什么人找。”王宇说:“韩部长的为人我不了解,你愿去找也行,但一定要管住你自己的脾气,千万不要把话说僵了,否则,以后事情更难办。”<br>    我到王宇家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六,估计韩部长会在家,早饭后我就去找韩部长。我进门的时候,韩部长正穿着背带裤(因为肚子大,结裤带困难,总是用背带)整理柜橱里的东西。相见之后,他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冷淡。我向他问好,他并未停止手里的活儿,用冷冷的声音说:“你怎么找我来了?坐下吧。”我在方桌旁的木椅子上坐下来,说:“我到贵定探亲回来,路过北京,顺便看看韩部长。”他关好柜橱,在裤子上擦擦手,在方桌的另一边坐下来,说:“没有事你不会到我这里来,想干什么,说吧。”这异乎寻常的冷漠态度,使我心里凉了半截,预感到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可是既然来了,还是应该把事情说出来。我把这几年家里遇到的困难简单说了一下,我说:“按政策规定,解除劳教以后,由原送单位安排工作,可是我给军区政治部写过两封信,都没有回信。我刚回军区就被打成右派,政治部没有熟人,韩部长是老领导,希望能关心一下,和有关部门说说,给我安排个工作。”<br>  ……
展开
目录
一 风暴来临之前(1)<br>二 直言激怒当权领导(6)<br>三 我成了肃反的审查重点(13)<br>四 半年的隔离生活(27)<br>五 一句话的小组会(33)<br>六 回国后埋头写小说(49)<br>七 反右的利剑悬到头上(57)<br>八 不得不“低头认罪”(69)<br>九 祸不单行,亲人连遭不幸(77)<br>十 进入劳教农场(91)<br>十一 文艺组的生活(101)<br>十二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潮中(108)<br>十三 右派分子当了人民教师(119)<br>十四 慈母的眼泪(128)<br>十五 女儿相见不相识(137)<br>十六 工作问题受挫,写出小说不能出版(154)<br>十七 无权参加“文化大革命”(162)<br>十八 劳改盐场(183)<br>十九 阔别三十三年之后重返家乡(191)<br>二十 托钵上访(217)<br>二十一 沉痛悼念人民的好总理(242)<br>二十二 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工作问题困难重重(252)<br>二十三 重操旧业、离休和发挥余热(261)<br>二十四 暮年的反思(26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