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涉及地域如此广、创作时间如此长的诗作集中到一起,没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主持收集整理和再加工是不可能的。但是,究竟是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也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诗经》是由孔子选定篇目的,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首先,《史记》言孔子删诗是在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此时孔子68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早已编定为300篇。其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此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的篇目和次序已定型。第三,春秋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司马迁所说是为何意呢?是说孔子对《诗经》的整理主要侧重在音乐方面吗?传世文献中没有答案,我们只能期待地下考古资料的出现以进一步明证。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绵延五个多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数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