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反抗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443956
  • 作      者:
    (美)彼得?杜菲(Peter Duffy)著
  • 出 版 社 :
    群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反抗军》作者经过长达3年的艰苦采访。
    披露了比尔斯基兄弟。
    二战期间营救1200名犹太人的真实而震撼的故事。
    《反抗军》版权销售十八个国家。
    已被派拉蒙影业公司拍成电影。
    新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主演《光荣战役》《燃情岁月》《血钻》《最后的战士》导演爱德华·兹威克执导2009年1月公映。
展开
作者简介
    彼得·杜菲,和他的妻子、女儿住在美国纽约。这是他的第一本传记作品,他的新作已经和美国一家著名出版社签约。
展开
内容介绍
    《反抗军》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这也是一个反映人性光辉和生存勇气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尔斯基三兄弟在德军占领的Belorussia心脏地区,以过人的胆识,在密林中为犹太人建立起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拥有一条主街,一座犹太教堂,面包店、杂货店、医院……甚至还有一份报纸和一所学校。它的落成和存在,成为二战史上最为神圣的地方,成为营救犹太人武装运动中最伟大的胜利,也是最为传奇的事件。《反抗军》版权已销售十八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日本、波兰……等。已被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拍成电影,2009年1月全球公映。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沙皇独裁到纳粹暴政
    十九世纪初,图维埃、阿塞尔和祖斯的祖父母祖斯亚和伊丽莎娃·比尔斯基,在俄国沙皇统治下的白俄罗斯境内,一个名叫斯坦科维奇的小村庄的农场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与其说这是一个村庄,倒不如说它是欧洲极其贫穷落后地区山顶上搭建的几幢木制小屋更为确切。比尔斯基的家并不坐落在集中的住宅区内,而是位于山涧河流另一边的山坡上。这里的人把他们视为外人,因为他们是镇上唯一的犹太家族。
    比尔斯基家的财产是一个嗜酒如命、嗜赌成性的落魄波兰贵族租借给他们的——一个磨坊和两个马厩。在他们驾着马车来到这个村庄后不久,祖斯亚就和他最小的儿子戴维做起了加工面粉和谷物的生意。
    伊丽莎娃和祖斯亚的其他孩子都纷纷成家,并在城里安居乐业。他们也和大多数犹太人一样,住在划定的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居住区内,这个区域是俄国沙皇命令所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在这个巨大的犹太人居住区内,注定要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他们负担着繁重的赋税,不允许说自己的母语意第绪语,不得在公务员岗位上任职。沙皇的限令让犹太人即使在乡村也度日如年,但伊丽莎娃和祖斯亚已经习惯了远离人口众多的市中心的生活,宁愿享受他们喜欢的乡林野趣。
    在他们全家来到斯坦科维奇后不久,沙皇又颁布了一条反犹太人的法令,其中包括禁止犹太人买卖、掌管或租借乡村的财产。这对年迈的夫妇得知这个法令后非常沮丧,他们担心不久之后他们就会被逐出自己的冢园。
    或许是由于那种长期在沙皇的独裁统治下所形成的坚韧性格的缘故,戴维想出了一个让全家继续留在斯坦科维奇的办法。他与一位名叫库舍尔的波兰邻居商议,将自己家的财产转移到那位非犹太人的邻居家里。那个波兰人答应了他,这样比尔斯基家族就能继续做他们的生意了。但这种生活的压力让伊丽莎娃心力交瘁,她患上了多种疾病。戴维先后给母亲请了几个医生,但都收效甚微。她最终在立陶宛首都威尔纳的一家医院里病逝。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年轻的戴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娶了比切维奇附近一名商铺主的女儿贝拉·门德拉维奇,并开始了磨坊主的生涯。他因能追随自己年迈父亲的脚步而感到满足,而他的老父亲也因看到自己的第三代降临人世而无比欣喜。
    在祖斯亚1912年谢世之前,贝拉已经为比尔斯基家族添了四个新生命,他们是瓦尔维尔、图维埃、泰伯和阿塞尔。在老祖斯亚辞世之后,又有一个孩子降生了。为了纪念戴维的父亲,他们给孩子起名为祖斯亚,小名祖斯。
    这些孩子都出生在一个简朴的农民之家。这个被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统治了几个世纪的白俄罗斯地区,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住在用稻草做屋顶的原始木制房屋里,而一个农民最为珍贵的财产就是他的马匹和四轮马车。随着时光的流逝,戴维家逐渐拥有了农场上的各种牲畜,包括几匹马、几头奶牛和一群羊。他们所有的食物都是自给自足的。在家里,父母亲拥有一间房间,而孩子们则分享着其余的空间,通常是几个孩子睡一张床。夏天,在一天疲惫的工作之后,他们有时就睡在谷仓的稻草上。
    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在教会学校还是非教会学校,他们呆的时间都不长。戴维有时会雇一名家庭教师上门授课,有时候有的孩子会被送到邻近的拥有相当数量犹太人的新格鲁德克城的一个亲戚家中,在那里的学校读书。离他们最近的犹太教堂坐落在十五公里之外的城里,坐马车需要三个小时,这给比尔斯基一家定期做礼拜造成了困难。他们就经常在离他们家两公里外的一户人家里供奉他们的主。每到安息日或其他一些重要的犹太节日来I临时,他们就穿越大伊扎瓦村庄中的丛林赶到柴车尔斯基的家中敬拜主。和比尔斯基家一样,柴车尔斯基一家也是磨坊主,并且是他们所在镇上唯一的犹太人家庭。
    戴维有时会用柴车尔斯基家中的希伯来文经卷带领所有的教徒一起祈祷。戴维本人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的音色华美,并谙熟经文的教义。
    孩子们学习各种当地的语言——白俄罗斯语、俄语和波兰语。他们对这几种语言都能运用自如,这着实让住在城里犹太人区的白俄罗斯籍犹太人刮目相看。戴维的生意需要他的家人经常和周围的邻居们互相往来。这些人中有信基督教东正教的白俄罗斯人,也有信天主教的波兰人。戴维很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反犹太人势力非常强大的状况下他是很孤立的,因此他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世无争、与人和平相处的性格。
    每当沙皇政府的官员来到他那里,怀疑他们家违反沙皇的命令拥有土地时,戴维和贝拉总是礼貌地请他们坐下。夫妇俩用丰盛的美食和美酒招待那些官员,直到对方喝得摇摇晃晃地走出屋子,这样那些官员也就缄默不语了。当有强盗上门来索要钱财时,夫妇俩同样是盛情款待,用上好的伏特加酒来迎接“贵客”。 戴维·比尔斯基并不是一名斗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的第一年,德国军队侵袭了沙皇王朝。当时孩子们还很小,远远没有到保家卫国的年龄。对于比尔斯基家族的人来说,这是动荡不安的六年时光。敌方的军队就和许多以前袭击过这片土地的部队一样,穿越白俄罗斯的腹地沿着最近的路线朝俄国的首都进军。因此斯坦科维奇附近的地区就在1915年夏天沦陷了。
    德国兵对待犹太人算不上特别凶残。当时的俄国统治者尼古拉二世下令将五十万左右的犹太人从他的领土上驱逐出境,原因是他绝不相信他们对于国家的忠诚。而作为军事占领者的德国人的态度则要缓和得多。他们废除了反犹太人的法令,甚至表现出的友好的态度。
    在离比尔斯基家不远的地方,一群德国兵将一座废弃不用的大房子变成了一个军事基地。当年还不到十岁的小图维埃对上学没什么兴趣,倒是和那些德国兵成了好朋友。他每天都会到他们那儿串门。德国人对这位小弟弟热情有加,给他香烟作为转送给他爸爸的礼物,还给他一些野味吃。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从沙皇独裁到纳粹暴政
第二章 1941年6月—1941年12月
第三章 1941年12月—1942年6月
第四章 1942年6月—1942年10月
第五章 1942年10月—1943年2月
第六章 1943年2月—1943年4月
第七章 1943年5月—1943年7月
第八章 1943年7月—1943年9月
第九章 1943年9月
第十章 1943年10月—1944年1月
第十一章 1944年1月—1944年7月
第十二章 走向以色列和美利坚
后记
对本书各章节出处的说明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