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2997
  • 作      者:
    谢丽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本记述打工妹经历的故事集。这是一本关于底层人如何改变命运,如何发奋图强的书。相信无论你是谁,只要捧读这《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梦想,但是在追逐梦想成真的路上,我们谁有她们这样的勇气和胆量?
    这是一本小人物教你如何励志的书。书中这些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女孩,面对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在几乎看不到希望的逆境中,杀出了一条条生存之路、生活之路。用金钱衡量,她们不算大款,用地位衡量,她们不算成功,但是用人的价值衡量,她们无愧人生!
    这是一本老百姓书写自己历史的书。毫无疑问,再过百年,我们的晚辈从这《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中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更为真实的时代,通过这《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他们也会对这个时代作出更为公允的评价。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辈子做打工妹的代言人
    郭慧玲
    马小朵小档案:
    马小朵,江苏省溧阳县入,42岁。16岁那年,她背起行囊和几十斤大米来到北京,开始了八年的保姆生涯。八年当中,她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拿了一个中文大专文凭和一个计算机函授文凭。拿到文凭后,她一心想回到家乡的小学教书,但四处碰壁,只好回到北京继续当保姆。
    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做临时工时,她与一位北京青年相识相爱,结婚生女。但是为了一纸户口,她又只身南下深圳。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缘打工妹之家,成为它的工作人员,并受其派遣到美国访问学习。回来之后,她创办了同心希望家园,专门为打工妇女和儿童服务。23年时间,她由一位从农村出来的打工妹成长为一位社会工作者。
    对马小朵的访谈贯穿我的整个访谈期间,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我对她作了三次访谈。三次访谈的材料却要演绎她23年的漫长打工生涯,这对我而言,不可说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她的打工历程几乎与中国民工流动这段尚未落幕的历史重合!而且马小朵真真实实地用自  己的青春岁月,为大时代作着鲜活的见证,既真实且令人动容。
    只是,故事尚未完结。事实上,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历程也才刚剐开始。当前的马小朵,不只是要做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她更要成为这个群体的领头人,她在思索着如何让这个群体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主体,她在马不停蹄的工作中展开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探索与努力。
    中国最早的打工妹
    马小朵,1966年生于江苏省溧阳县的一个村庄。1982年中国民工潮尚未浮现之际,刚满16岁的她背起了行囊和几十斤大米,拿着一张写着打工的同乡住址的纸片,踏上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奔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这样的壮举在当时封闭保守的家乡还是头一件,光看她的名字和听她讲话的声调,实在无法想象当时的她如何勇敢地迈开走出家乡的第一步。想象当年的她,是否就像一朵纤细的小花在土墙一角迎风绽开,而在一阵风起云涌之际,她抓住了机会,不但顺风起飞,更能逆风而行,尽最大努力让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延伸到看不到尽头的前方……
    23年后的2005年,当我访谈马小朵时,她已经是_位在京城对打工群体——重点是妇女和儿童——进行教育培训和维权的社会工作者了。她受美国纽约一家华人职工团体的资助而组织的同心希望家园,是北京最年轻也是资源最少的农民工组织。2004年底到美国受训三个月,带着仅有的1.5万美元资助回来后,她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她所热爱的这份工作。
    但是今天马小朵拥有自己的事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整个民工潮中大部分女性农民工所经历的一样,马小朵进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我们俗称保姆的家庭服务开始的。保姆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农村女性进城打工最优先考虑的职业,因为它的职业准入低,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和技术即可从事,而且通常雇主会提供食宿,工资拖欠的几率也较低。现在保姆已成为西部偏远农村女性进城打工的首选,但在二十多年前,马小朵说,全北京大概只有5万名保姆,几乎不是江苏溧阳的,就是安徽无为的。
    保姆其实是一种很压抑的职业,主要是因为进入雇主家中生活,24小时都在雇主的眼皮底下监控着,精神压力极大;工作时间与内容也非常不确定,通常要看个人的运气了。遇到了家庭简单、工作量不大,雇主~家人又和善,能将心比心把保姆当做家人看待的,就算很幸运了——这样的机会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似乎很少。
    这份工作的要求是:少说勤做,眼里随时有活,这样才能获得雇主基本的认同。如果爱干净又能干,性格老实,不涉入雇主家庭的人际关系,在雇主眼中才能算是一位好保姆。这些也是一种职业的“规训”。于是,每一位从事保姆工作的农村小姑娘,都日复一日地将自己的行为甚至脾气秉性,都规整得方方正正,最终成为一个小心翼翼、无声无息的人。
    马小朵就在这样的职业规训下,度过了进京后的八年打工生活。“那八年干保姆的时间,对我的性格影响太大了。”马小朵这么总结保姆工作对她一生的影响。
    她说自己原来还算活泼,因为妈妈就是一个有着活泼性格又开朗坚毅的女人。“文革”中她还小,跟着妈妈到处去唱戏,“那时我也很会唱,像公社会演,《东海小哨兵》还有《红灯记》这些戏,我都跟着上台演出,还唱得挺好的。”
    “但是后来出来做保姆,不知怎么就变得不会唱歌了,真不会唱了!唉!现在连歌也不听了!”不但如此,她说,“我走路也变样了,我爱人老说我,走路低着个头,就像日本女人似的,轻轻地小跑步走。那八年总这样,一直比较自卑吧!”她的语气渐渐沉了下来。
    一面打工,一面读书
    是什么原因促使马小朵在这么早的时候就出来打工?其实与其他打工姐妹不同的是,虽然马小朵家的经济状况也不好,但挣钱却不是她出来闯的主要目的,“那时我高中刚毕业没考上大学,就想到外面去,看看还有没有机会可以再读书”。
    “继续读书好回乡做一名教师”,这份心愿成了促使马小朵从老家闯出来的动力,但是多年之后她认为,家境困难和实心眼的个性却是自己能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她说:“其实我在老家给人的感觉比较蔫、比较弱,不是生存能力很强的那种人。如果不是家庭条件很差,那八年保姆是很难熬过来的,肯定回去了。就是因为家庭苦才从没想过回去!”
    也正是有这份动力,才让小小年纪的她,在那个农民流动还未成风潮的年代从封闭的家乡走了出来。“我真是从村子里走着出来的,25里地一路走到溧阳县城。”高考落榜后,马小朵和村里几位同龄的姐妹合计着出去闯闯,刚好同村的一位姐妹有一个表姐在北京做保姆,正当她们计划投靠这位表姐时,小姐妹却退缩了。
    个性很直的马小朵不愿放弃。为了凑足出去的路费,她费了几天的工夫在村旁的长荡湖上采芦苇,没日没夜地编了50顶芦苇帽,一个人担到县城里去卖,身上仅有的50元钱就是卖那芦苇帽所得的收入。她给那位“表姐”(其实跟她一点儿亲戚关系都沾不上)写了信,“表姐”也热心地回了信。就这样,她拎着简单的行李、几十斤大米和一张写着“表姐”地址的纸片,从溧阳到南京,又从南京上火车站二十几个钟头到了北京。
    “那是1982年的10月,已经有全国范围的人口流动了,火车上人挤得满满的,连厕所都站满了人,都是要到外面打工的人。”好几年后,马小朵才知道,自己几乎是第一批到北京打工的农村女孩,那时在北京只有少数家庭才请得起保姆,而这为数只有几万个的岗位机会几乎都是溧阳和无为保姆的天下。
    “你看那时我们出来连话语都不通,有一种很害怕的感觉,好像一下子被丢到海里的那种感觉。”坐了二十多个钟头的火车,整个人还晕乎乎的,马小朵一下火车立即被尽责的“表姐”送到了第一位雇主家里。那是水利部的一户人家,她负责照顾一个10个月大的婴儿。当时16岁的马小朵,连家务都不太会做,更别说带孩子了。一个月15块钱的工资还没挣到,不到半个月她就被送回“表姐”那儿了。
    “表姐”想想小朵这样不成,只得赶紧教会她做保姆的基本技能,于是她天天跟着学买菜、做饭、扫卫生,半个月后又到了一位山西老太太家。小朵在山西老太太家干了一年多,一切都上了轨道,工作也已经驾轻就熟,但她没忘记千里迢迢到北京来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因此,为了就近上英语夜校,马小朵辞了这份工,又到另一位老太太家去做。
    1985年马小朵读完了英语夜校的课程后,干脆自费到一所民办大学读中文大专文凭。“那时一年学费得600元,我把在北京工作三年存的钱再加上老乡的帮助,凑足了第一年的学费。”光凑足学费还不够,生活费还得靠自己挣,“于是我又找到一位老太太家继续做保姆。老太太人很好,晚上能让我早点儿做好饭,好到学校上课”。
    过了一个学期,有一个女同学看马小朵又工作又上学,很辛苦,让她搬到宿舍同住,好专心读书。“那时我大妹妹出来当保姆挣钱供我读书,在北京的一些老乡也从雇主家节省下粮票给我。”
    从1983年到1988年这五年时间,马小朵一边做保姆的工作,一边接受妹妹和老乡的接济,异常刻苦地完成了学业。她拿了一个中文大专文凭和一个英语函授班文凭。
    到此为止,一个农家女进城打工、刻苦学习终有所成的故事应该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当时我觉得我可以回去教书了吧!那时候出来不就是梦想有一天回乡教书的吗?”于是,1988年夏天,马小朵兴致勃勃地回到溧阳。但是整整一个暑期,连偏远的农村学校也找不到教书的活儿。她失望极了,只好整装回北京,回到保姆圈里。
    ……
展开
目录
序一 什么时候她们才能够安居乐业
序二 对于打工妹,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第一章 打工,是为了寻找发展空间
一辈子做打工妹的代言人
不喜欢人家叫自已打工妹
相信后半生会比前半生过得好

第二章 挣脱婚姻的桎梏,冲出去
为逃婚打工,又为生存压力离婚
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个房子
走在独立而尊严的大道上

第三章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从命运的弃儿到十佳打工妹
打工妹出身的自由撰稿人
让梦想的园地开满鲜花
满载爱情的小船漂向远方
打工挣钱就想以后建设家乡

第四章 城市边缘人,农村带头人
她曾经是陈慕华家的小保姆
城市打工嫂乡村女能手
小小银针织出的创业梦
在结满希望的果园里
敢于明码标价的月嫂

第五章 纵然有挫折,也决不回头
“老天要我承受那么多,是因为我扛得起!”
城里的男人也不能随便嫁
最大的遗憾是北京不给上保险
我从小就很苦,但很要强
打工很苦,但也让我开了眼界
擦干眼泪,到北京、上海去闯
附录一 外出的农家女与回乡的打工妹——从流动谈人的现代化历程
附录二 中国流动人口政策变化与沿革
附录三 打工妹之家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