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08中国年度散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744953
  • 作      者:
    王剑冰选编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范曾,余秋雨,铁凝,史铁生,林非,阎纲,季羡林,朱增泉,贾平凹……78位作家,77篇佳作,或着眼现实,关注民生,或回眸历史,再现人物,无论慷慨悲歌,激扬文字,还是一咏三叹,情思绵绵,在高扬人文旗帜,贴近生活方面,都有直击心灵的震撼力,读《2008中国年度散文》吧!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剑冰,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75年赴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奔流》杂志编辑,《文艺百家报》、《当代人报》采通部主任,《散文选刊》副主编,副编审。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2008中国年度散文》是由中国散文界权威选家选编的是从全国数百种文学报刊当年发表的数以万篇近数千万字的散文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旨在检阅当年度散文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散文。
  范曾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大会上的讲话提纲,谈世界文化的多元,来自原始和早期农耕社会对人类的恩赐,来自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人类顺乎自然的梦境是大同世界。(范曾《趋近自然》)余秋雨先生写历史上的不同的文化人格:慷慨英雄型、游戏反叛型和安然自立型,如陶渊明,魏晋名士,曹操,阮籍,嵇康等人,写这些不同文化人格在社会上的接受度以及他们的现代化身。(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春雨被赋予了如生命一样生动鲜活的意味…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先生喜雨,他血管里流淌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垂暮之年,对农民和农村依然怀着深厚的感情。(季羡林《写完听雨》)范曾、余秋雨、铁凝、史铁生、林非、阎纲、季羡林、朱增泉、贾平凹……70多位作家,70多篇佳作,或着眼现实,关注民生,或回眸历史,再现人物,无论慷慨悲歌,激扬文字,还是一咏三叹,情思绵绵,在高扬人文旗帜,贴近生活方面,都有直击心灵的震撼力。
展开
精彩书摘
  重峦叠嶂问的田园
  余秋雨
  天下没有什么事比文化更复杂的了。
  你看,我们要衡量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在文化上的高低,就远不如对比他们在军事上的输赢方便,因为他们的文化人格判然有别,很难找到统一的数字化标准。但是,如果与后来那批沉溺于清谈、喝酒、吃药、打铁的“魏晋名士”比,他们两个人的共性反倒显现出来了。不妨设想一下,他们如果多活一些年月,听到了那些名士们的清谈,一定完全听不懂,宁肯回过头来对着昔日疆场的对手眨眨眼、耸耸肩。这种情景就像当代两位年迈的军人,不管曾经举着不同的旗帜对抗了多少年,今天一脚陷入孙儿们的摇滚乐天地,才发现真正的知音还是老哥儿俩。
  然而,如果再放宽视野,引出另一个异类,那么就会发现,连曹操、诸葛亮与魏晋名士之间也有共同之处了。例如,他们都名重一时,他们都意气高昂,他们都喜欢扎堆……而我们要引出的异类正相反,鄙弃功名,追求无为,固守孤独。
  他,就是陶渊明。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的重峦叠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这三重文化人格,层层推进,逐一替代,构成了那个时期文化演进的深层原因。
  其实,这种划分也进入了寓言化的模式,因为几乎每一个文化转型期都会出现这几种人格类型。
  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因此,深刻意义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体人格史。
  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样。
  正是这种不一样,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这种文化人格,以金戈铁马为背景,以政治名义为号召,以万民观瞻为前提,以惊险故事为外形,总是特别具有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正因为这样,这种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而民众的口味又总是偏向于夸张化和漫画化的。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问的道义色彩而接近于圣,曹操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邪恶成分而接近于魔,诸葛亮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智谋成分而接近于仙(鲁迅说“近于妖”),然后变成一种易读易识的人格图谱,传之后世。
  有趣的是,民众的口味一旦形成就相当顽固。这种乱世群雄的漫画化人格图谱会长久延续,即便在群雄退场之后,仍然对其他人格类型保持着强大的排他性。中国每次社会转型,总是很难带动集体文化人格的相应推进,便与此有关。
  中国民众最感到陌生的,是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是一种反叛性的脱离。这种脱离,并不是敌对。敌对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大多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之内,就像同一盘棋中的黑白两方。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棋盘,他们虽然离三国故事的时间很近,但对那里的血火情仇已经毫无兴趣。开始,他们是迫于当时司马氏残酷的专制极权采取“佯谬”的方式来自保,但是这种“佯谬”一旦开始就进入了自己的逻辑。不再去问社会功利,不再去问世俗目光,不再去问礼教规范,不再去问文坛褒贬。如此几度不问,等于是几度隔离,他们在宁静和孤独中发现了独立精神活动的快感。
  从此开始,他们在玄谈和奇行中,连向民众作解释的过程也舍弃了。只求幽虚飘逸,不怕惊世骇俗,沉浮于一种自享自足的游戏状态。这种思维方式,很像20世纪德国布莱希特提倡的“间离效果”,或日“陌生化效果”。在布莱希特看来,人们对社会事态和世俗心态的过度关注,是深思的障碍、哲学的坟墓。因此,必须追求故意的间离、阻断和陌生化。
  我发觉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评价也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误解。例如,肯定他们的,大多着眼于他们“对严酷社会环境的侧面反抗”。其实,他们注重的是精神主体,对社会环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会用权谋思维来选择正面反抗还是侧面反抗。否定他们的,总是说他们“清谈误国”。其实,精神文化领域的最高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实用主义,这些文人的谈论虽然无助于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却把中国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就像打通了仙窟云路。一种大文化,不能永远匍匐在“立竿见影”的泥土上。
  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绝不和种种陈旧观念辩论,也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或反抗者的形象,而只是在社会一角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诗,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了孤独的小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庭的建立,他们迟早会告别这种生态,但他们一定不会后悔,因为正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岁月,使他们成了文化转型的里程碑。
  当然这里也会滋生某种虚假。一些既没有反叛精神又没有游戏意识的平庸文人,常常会用一些故作艰深的空谈,来冒充魏晋名士的后裔,或换称现代主义的精英,而且队伍正日见扩大。要识破这些人并不难,因为什么都可以伪造,却很难伪造人格。魏晋名士再奇特,他们的文化人格还是强大而响亮的。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这就需要多说几句了。
  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人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展开
目录
散文诗话
趋近自然——在联合国教科文大会上的讲话提纲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洗桃花水的时节
我的轮椅
《长恨歌》里的谜
孙犁的话题
写完听雨
春秋四方混战(上)——春秋战争风云之三
寻找商州
在潇潇秋雨的夜晚
年年此夜
慈爱
我对黑暗的柔情
良言美语
佑护灾难中的孩子
岳茔享堂、三碗清水及其他
你不能没有家
幸福的感觉与回忆
俄罗斯人到底生活得怎样?

香严初话
2007年的爱情
中国年乡风
笔与人
周庄事物
拉萨黎明前的篝火
无限玄机
武(节选)
世纪老人的十个瞬间
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
两千年的闪击
河内存知己——访越小记
不羞不臊谈富豪
一座城市的记忆
魂系壶口
土地唱出的歌
词典的故事
陈迹飘零读“军校”
你是第几等快活的人
燕子春雨
尼罗河上的落日
烧梦
谁让鲁迅走开
爱垂青史
孤舟
身体总在背叛灵魂
永远的眷恋
我的美丽乡野(二题)
愧对父亲

喀什:尘世与神灵的结合体
青葆善画马,匹匹能凌空
周家村笔记
那时的爱情
从《史记》出发
金门:闽南人文的钤记
锈铁是可以传染的(节选)
生命戒律
有母亲在。是多么幸福(外一篇)
藏北的雪
开元诗篇
私奔
酒中真昧耐人寻
黑七月守望者
洗澡堂
转身
通过你的身体(节选)
户口(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选作品)
人性的光芒——汶川大地震一个北京亲历者的述说
片段
秦腔平凹
走进普洱茶
军人与土地
喊一声娘,我整个心身就痉挛
木兰也为爱情归
我怕灵魂来不及(外一篇)
瓷花开片
青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