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季羡林谈写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05662
  • 作      者:
    季羡林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季羡林谈写作》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读者不难自己去体会。——季羡林
  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季羡林
  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季羡林
  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季羡林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
展开
内容介绍
  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张中行一位令当今学人高山仰止的国学大师,一位平易近人的敦厚长者,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有多少轶闻趣事?对于写作他又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人们说,季老有弟子三千。身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季老对后生晚辈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现在,就让季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写作的真谛吧!国学大师季羡林系列之《季羡林谈写作》,为您讲述季羡林的创作生活,伴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学术大家季羡林,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撰写的学术著作,逻辑严谨,论证精当,又通俗易懂。他写的散文、小品文、游记,自然、洒脱,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写了一辈子文章的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好多经验。本书收入了季先生谈写作的文章,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展开
精彩书摘
    文以载道 中国古代学者能文者多,换句话说,学者同时又兼散文家者多,而今则 颇少。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事实,由不得你不承认。可是,如果想追问其原 因,则恐怕是言人人殊了。 过去中国有“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说法。抛开众多注释家的注释 不谈,一般人对这两个说法的理解是,所谓“志”是自己内心的活动,多半 与感隋有关,“言志”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情,抒发形式则既可以用诗歌,也 可以用散文,主要是叙事抒情的散文。所谓“唐宋八大家”者,皆可以归人 此类。而“载道”则颇与此有别。“道”者,多为别人之“道”。古人所谓 “代圣人立言”者,立的是圣人之道。自己即使有“道”,如与圣道有违, 也是不能立、不敢立的。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人总是有感情的,而感情又往往是要抒发的。即使 是以传承道统自命的人,他们写文章首先当然是载道,但也不免要抒发感情 。我只举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唐代韩愈以继承孔子道统自命;但 是,不但他写的诗是抒发感情的,连散文亦然。他那一篇有名的《原道》, 顾名思义,就能知道,他“原”的是“道”。但是,谁能说其中感情成分不 洋溢充沛呢?又如宋代的朱熹,公认是专以载道为己任的大儒。但是,他写 的许多诗歌,淳朴简明,蕴涵深厚,公认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千载传诵。连 孔门都注重辞令修饰,讲甚么言之无文,行之不达。可见文与道有时候是极 难区分的。 清代桐城派的文人,把学问分为三类:义理、辞章、考据。他们的用意 是一人而三任焉,这是他们的最高标准或理想。然而事实怎样呢?对桐城派 的文章,也就是所谓“辞章”,学者毁誉参半。我在这里姑不细论。专谈他 们的义理和考据,真能卓然成家者直如凤毛麟角。较之唐宋时代的韩愈、朱 熹等等,虽不能说有天渊之别,其距离盖亦悬殊矣。 到了今天,学科门类愈益繁多,新知识濒于爆炸,文人学士不像从前的 人那样有余裕来钻研中国古代典籍。他们很多人也忙于载道。载的当然不会 像古代那样是孔孟之道,而只能是近代外国圣人和当今中国圣人之道,如l 临深履薄,唯恐跨越雷池一步,致遭重谴。可以想象,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有 文采的,也不敢有文采的。其他不以载道为专业的学者,写文章也往往不注 意修辞,没有多少文采。有个别自命为作家的人,不甚读书,又偏爱在辞藻 上下“苦”功夫,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流光溢彩,但不知所云,如八宝楼 台,拆散开来,不成片段。有的词句,由于生制硬造,佶屈聱牙,介于通与 不通之间。 中国当前文坛和学坛的情况,大体上就是这样。我的看法,不敢说毫无 偏颇之处,唯愿读者谅之。 郭伟川先生,出自名家大师门下,学有素养,又是一个有心人。他在最 近给我的信中说:“今年计划中,想出版《著名学者散文精选》一书。所以 专取学者文,盖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真正能文者如凤毛麟角,所谓罕而见珍 也。而文得学养,则盖见深度,可臻文质并茂之境。此则一般文章家未必能 至者,亦足成学者文之特色也。”这一段话虽不长,但对写文章与学术研究 之关系,说得极为透彻而又深刻,十分敬佩。伟川先生镶拙文滥竽其中,既 感且愧。他索序于我,敢不应命,因略述鄙见如上。 1998年2月24日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 近几年来,由于眼睛昏花,极少能读成本的书。可是,前些日子,范敬 宜先生来舍下,送来他的《敬宜笔记》。我翻看了一篇,就被它吸引住,在 诸事丛杂中,没用了很长的时间,就把全书读完了。我明白了很多人情事理 ,得到了极大的美感享受。我必须对范先生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敬意。同样 的谢意和敬意也必须给予小钢。是她给敬宜在《夜光杯》上开辟了专栏。 书中的文章都是非常短的。内容则比较多样。有的讲世界大事,有的讲 国家大事,更多的则是市井小事,个人感受。没有半句假话、大话、空话、 废话和套话。讲问题则是单刀直入,直抒胸臆。我想用四个“真”字来表示 :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可以称之为“四真”之境。 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文风。每一篇都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饰 ,秀色天成。读的时候,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也都为文章所吸引,或卷或舒 ,得大自由,得大自在。 但是,这里却有了问题。 我仿佛听到有人责问我:“你不是主张写散文必须惨淡经营吗?你现是 不是改变了主意?”答日:我并没有改变主意。我仍然主张惨淡经营。中国 是世界上的散文大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惨淡经营是我从中归 纳出来、抽绎出来的一点经验,一条规律,并不是我的发明创作,不敢居功 自傲。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不够全面。古代的散文大家们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他们写庄重典雅的大文章时一定是惨淡经营的,讲结构,讲节奏,字斟句 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即景生情,则也信笔挥洒 ,仿佛是信手拈来,自成妙文。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二者之间是什么关 系呢?我认为是有联系的。信手拈来的妙文是在长期惨淡经营的基础上的神 来之笔。拿书法和绘画来打个比方。书法必须先写正楷,横平竖直,点画分 明。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任意发挥。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浮躁浅薄,急于 求成,这样的书法只能成为鬼画符。绘画必须先写生素描。没有下一番苦功 而乱涂乱抹,也只能成为鬼画符。 孔子晚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他毕生修养的结果。 范敬宜的《笔记》是他自己的谦称,实际上都是美妙的散文或小品文。 他几十年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有丰富的惨淡经营的经验。现在的《笔记》就 是在这个基础上信手拈来的。敬宜不但在写作上有坚实的基础,他实际上是 一位中国古代称之为“三绝”的人物,诗、书、画无不精妙。他还有胜于古 代的“三绝”之处,他精通西方文化必是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我杜撰一个 名词,称之为“四绝”。 我忽然浮想联翩,想到了范敬宜先生的祖先宋代文武双全的大人物范仲 淹。他的名著《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今天许多先进人物的座右铭。孟子说:“君子之泽,五 世而斩。”现在看来,范仲淹之泽,数十世而不斩。今天又出了像范敬宜这 样的人物。 最后,我还想奉劝《夜光杯》的读者们:见了范敬宜的《笔记》千万不 要放过。 2002年4月 P10-13
展开
目录
作文
写文章
文章的题目
文以载道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漫谈散文
我对散文的认识
散文的两大类
怎样写散文
没有身边琐事就没有真正好的散文
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
散文创作必须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之处

语言与文字
成语和典故
做诗与参禅
漫话历史题材
日记贵在无雕饰
谈谈“炼话”
好书的标准
记者要讲真话
好的文艺无国界

我写我
我在小说和中学的写作经历
我的处女作
《牛棚杂忆》自序
我和东坡词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获奖有感
附:《赋得永久的悔》
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附:《两上小孩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