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秦汉文学综论
0.00     定价 ¥ 7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3135872
  • 作      者:
    胡建军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4-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建军,男,山东省淄博市人,1976年4月出生。2007年毕业于聊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现就职于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多年来,对秦汉文学、文化表现出浓厚的研究旨趣,现已主持“汉代(诗)学编年研究”“汉代淄川国研究”“汉代韦贤家族研究”三项省级课题;发表有关秦汉文学、文化的论文《“齐诗”源流考》《汉代<诗>学先秦探源》《汉代“齐诗”佚书及其著述体式考辨》《汉代<诗>学编年研究刍议》《汉代淄川国研究考辨》等,其中《汉代淄川国研究考辨》获2015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秦汉文学综论》以秦汉文学为主题,从不同文学体裁的角度来介绍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
  《秦汉文学综论》全书共分为七大章节:首章介绍了秦的统一与秦代文学,分别从秦的统一与秦代文化政策、秦代博士制度与秦的文人构成、秦代的文学概况三个角度阐述。第二章为汉代的社会变迁与文学形态,具体介绍了汉代政治与汉代文化政策、汉代的政治变化与文学形态发展。第三章为秦汉的文学地理分布,从地理区分角度对秦汉文学的分布发展进行介绍,先阐述秦汉文化渊源及其区域划分,然后再具体介绍秦汉文学的具体地理分布。第四章开始从秦汉散文的发展来介绍,首节为秦代的政论散文,第二节为汉代散文概述,第三节为汉代的散文分类。第五章是秦汉诗歌的发展,先对秦汉诗歌进行概述,然后分别阐述了汉代乐府文学发展和汉代文人诗歌发展。第六章为汉赋与汉代小说的发展,首节为汉代赋体文学概况,第二节为汉代汉赋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三节为汉代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最后一章为汉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分别介绍了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秦汉文学综论》:
  一、秦民族文学的发展及其特性
  秦是周族以外的独立民族。他的先世,《史记·秦本纪》上说是颛顼之后裔,并且叙述得有声有色,但观其内容,却是神话与传说的成分居多。他的文化是落后的,发展是很迟的。公元前9世纪,周孝王时代,他们的酋长非子,还在渭水之间为周王牧马。到后来才封给他一块小地,定邑于秦,奉赢氏之祀,号曰赢秦。这是一个新兴的民族,以勇武善战的特质,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襄公时代因为抵抗犬戎护送平王东迁有功,乃获赐岐西之地,被封为诸侯。于是兴高采烈,用马牛羊各三头,大祭其天帝,组织正式的国家,同中原诸侯才发生外交上的种种交涉。从这时候起,他们可以大量地吸收中原的文化。所以到了襄公之子文公十三年(前753年),才有史以纪事。从此以后他们在政治上的发展更快了。春秋时期,穆公称霸,战国时期,孝公为七雄之长。经惠、文、武,昭、襄数世,蒙故业,因遗策,连败六国之师,汉中、巴蜀之地,亦入其版图,因此国势日益富强。到了始皇,先灭韩、赵、魏,次灭楚、燕,最后灭齐,于是便产生了“六王毕,四海一”的秦帝国的新局面。这新局面他们曾想尽了方法来维持巩固,不料这个费尽了气力从六国手里夺取来的新帝国,不到三十年,便在农民的锄稷白梃底下被消灭了。
  秦国在穆公时代,虽已建立了稳固的地位,但在政治经济上发生革命性的变更,由此而奠定统一中国的政治势力的基础,实起于孝公之世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或是社会经济史上,都是惊人的事件。商鞅因为要适应当代政治势力的发展,增加国库的收入,实行君主集权的制度,于是实行了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政策,增收人口税的财源政策以及严厉推行连保的乡党组织与贵族人民平等的法律制度。这些新政的推行,都是使秦国日趋富强的因素。《盐铁论》云:“昔商君相秦也,……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这种情形自然是真实的。商鞅无疑是秦帝国的功臣,但是因为他的政策不利于当时的贵族,所以孝公一死,他就遭遇车裂的惨运了。贵族势力毕竟成了最后的哀蝉,商君的思想与政策却是政治社会上不可挽回的趋势。商鞅虽是惨死了,但他的新政仍是继续活着的。我们看到自孝公到秦始皇,一直是法家政治。因为这种政治,终于成就了秦帝国大一统的伟业。
  法家是彻底的功利主义者,是文化界的警察。他们轻视学术,鄙弃文艺,一味讲求富国强兵的道理,以图扩充地盘,推行严格的刑法,以图巩固君权。这种法治思想,在战国末年及秦代,融合各派思想的倾向,而成为学术思想界中的主流。这种思潮的兴起,并非偶然。战国中期以后,土地政策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发达,商业的蓄积,大地主的产生,都日趋于激烈。因为当代社会经济的基础被动摇,建立在这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自然要跟着发生变化。
  如贵族的崩溃,士人的抬头,君主的集权,官僚政治的兴起,都成了必然的事实。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组织发生变化,治国行政的方法与学术界的思潮也就跟着而起变化了。贵族失去了早日的经济支配力,士人已握了政界的重权,于是除了一国之君以外,官吏与人民已经没有血统的差别。从前封建时代所奉行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现在已不能运用了。在这时候,以国法为官民共同遵守的规律的事,便应需要而产生了。在这种环境之下,战国末年的学者,都有趋于法治主义的倾向。
  荀子虽称儒家的大师,但他的思想却是由儒至法的桥梁。由荀子到韩非、李斯,不过前进一步而已。他虽是倡议人治尊重学术,但他却又是重刑主义与思想统治的主张者。《王制》篇说:“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又《正论》篇说:“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夫征暴诛悍,治之盛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刑固轻也。”他这种重刑主义,虽名为礼治的辅助,然与法家所讲的严刑峻法,却一点也没有分别。再看他对于思想的统制,其言论更是激烈。《正名》篇说:“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与辨也。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令,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势恶用矣哉。”《非十二子》篇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是圣人之得势者,舜、禹也。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他所说的“三惑”是惑于用名以乱名,惑于用实以乱名,惑于用名以乱实。“六说”是它嚣、魏牟的纵欲,陈仲、史鰌的高蹈,墨子、宋钘的兼爱,慎到、田骈的法度,惠施、邓析的诡辩,子思、孟轲的五行。他认为这些都是思想界的异端,是离叛正道的邪说辟言,必得一概禁绝。要实行严格的思想统制,才能达到天下太平,圣人得势的地步。
  秦始皇和李斯,后人都把他们看作,罪大恶极的人,这都是受了儒家宣传的影响,其实他们是极有眼光、有手腕的革命政治家,他们的思想与方法,都是维持政权、统治国家的必要办法。在战国末年,这种政治思想,正适合于那个时代的潮流。焚书坑儒说出来似乎有点野蛮,其实这套把戏,一直被历代的君王所采用,不过方法名义稍有不同,然其效果却没有两样。李斯其实并不是什么恶人。他实行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的政策,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融合商鞅、荀子、韩非诸人的政治思想,做了一个具体的表现。
  法家在政治上虽是收获了巨大的成果,但对于妨碍学术思想的自由与纯文艺的发展是要负责任的。《文心雕龙》中云:“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就是荀子也说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的激烈话语(见《非相》篇)。完全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孕育出的勇武好战的秦人,想要在纯文艺方面有多大的成就,实在是一件难事。加上秦帝国的寿命是那么短促,自然不容易产生什么大作家和大作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秦的统一与秦代文学
第一节 秦的统一与秦代文化政策
第二节 秦代博士制度与秦的文人构成
第三节 秦代的文学概况

第二章 汉代的社会变迁与文学形态
第一节 汉代政治与汉代文化政策
第二节 汉代的政治变化与文学形态发展

第三章 秦汉的文学地理分布
第一节 秦汉文化渊源及其区域划分
第二节 秦汉文学的具体地理分布

第四章 秦汉散文的发展
第一节 秦代的政论散文
第二节 汉代散文概述
第三节 汉代的散文分类

第五章 秦汉诗歌的发展
第一节 秦汉诗歌概述
第二节 汉代乐府文学发展
第三节 汉代文人诗歌发展

第六章 汉赋与汉代小说的发展
第一节 汉代赋体文学概况
第二节 汉代汉赋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
第三节 汉代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 汉代史传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第二节 班固与《汉书》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