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丈人家包来的饽饽交与厨役,赏封儿一个知他是几分银。(《鸳鸯扣》)按:“饽饽”可以指面饼:饺子、馒头之类的面食。根据例中语境,此处的“饽饽”应该指饺子。在“苦了心肝一定是破了苦胆,我且下去又像是煮饽饽停当”(《鸳鸯扣》)一例中也是指水饺。由于满族人长期居于北京,受此影响,饽饽在北京地区甚至在北方地区都非常流行。据齐如山考察:“北方凡干的食物皆日‘饽饽’。如馒头、饼、卷子、火烧等等是也,北京尤甚。水饺则日‘煮饽饽’,各种点心皆日‘饽饽’,故点心铺日‘饽饽铺’。”①正是由于饽饽的流行,人们在其上附加了很多吉祥如意的寓意。如清人富察敦崇在《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元旦》中提到:“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可见“饽饽”就是指水饺,因为是来自满语的音译词,故和汉语中的词“水饺”不一样。“饽饽”也常被满人用来作结婚时的食物,如“辞不得也吃子孙饽饽长寿面,诸事毕那些丫嬛仆妇都各自回房”(《下河南》)中的“子孙饽饽”。它是旧时婚礼仪式中给新娘、新郎做的饽饽,吃子孙饽饽寓意新人婚后可以多生子孙。这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新人行过合卺礼之后的环节,如《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进门便放下金盏银台,行交杯合卺礼。接着扣铜盆,吃子孙饽饽,放捧盒,挑长寿面;吃完了,便搭衣襟,倒宝瓶,对坐成双,金钱撒帐。但觉洞房中欢声满耳,喜气扬眉。”子孙饽饽的做法、数量都很有讲究,据武田昌雄所言:“子孙饽饽,是娶聘中最要之物,不论满汉大小贫富人家,全是由女家预备,这宗物件,跟平常所吃的煮饽饽是一样,仅止是个儿小一点儿就是了……又用生面两块,作成扁圆形的皮儿,当中夹着几个极小的子孙饽饽,周围一捏,叫作盒子,是取其夫妻和合的意思,这盒子只要两个,内中所夹的小子孙饽饽,也有规矩。一个盒子夹七个、一个盒子夹八个,叫作七子八婿,应当说是八子七婿,是学唐朝的郭子仪哪!可是俗说,都说七子八婿,那子孙饽饽的数目,是总得用双数儿,有用十二个、十六个的、二十四个的。”①子孙饽饽并不是娶亲那天由新娘带到婆家,而是在送亲太太给男方送礼的时候,就把子孙饽饽送到男方家了。送的时候,也是极有讲究的,“全是用一个红漆盒子,这漆盒子,是有桃儿形的,有柿子形的,还有别的形式的,都很好看。细一点儿的,上边还有金花儿,在这漆盒子里头,先垫上红绵纸,然后再将子孙饽饽,放在里面,那两个夹着小子孙饽饽的盒子,是用一根细红头绳儿拴上。这绳儿,约有八九寸长,一边绳头儿上拴一个,这是红绳引子孙的意思,把这红漆盒子,用红绸子包袱兜上,贫家就用红布包袱,找一个小童子给提留着,若不是讲究的主儿,就叫跟随送亲太太的那个老婆子拿着,可是这个老婆子,也得是全口人才行”②。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子孙饽饽以其独特的寓意性成为清代新人结婚时不可或缺的一个婚俗,甚至连皇家都不能免除这一习俗,如爱新觉罗·溥仪在谈到自己的婚礼时说:“行过‘合卺礼’,吃过了‘子孙饽饽’,进入这间一片暗红色的屋子里。”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