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目标强化人的行为动机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人既不知道村子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想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人知道村子的名字和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凭经验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了一段时间后,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了。”于是大家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3/4时,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路程似乎还很长。这时,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奋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和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行程很快乐且不觉疲备,很快就达到了目的地。
于是,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就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以及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行动的动机得到维持和加强,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3.目标坚定人的信念
中小学生都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但对他抱定要“长生不老”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不一定理解。孙悟空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做好三件事:第一件,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追求“长生不老”;第二件,抱着目的去访师,其目的仍是“长生不老”;第三件,抱着目的去求学,目的还是“长生不老”。正是他抱定了一个目标不懈地追求,终于“得着长生之道,还学了七十二套地煞变,和一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习孙悟空,坚定目标信念,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