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研究:以政治参与为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813994
  • 作      者:
    安云初著
  • 出 版 社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研究:以政治参与为视角》共分为六章,包括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网络舆情的要素、网络舆情的机制、网络舆情的观测等。
  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一般都在狭义上使用“舆情”这一概念,这时的“舆情”实际上就是“社会舆情”,即民众对政府政治、公共政策、公私权利等所表达的意见、观点和情绪。而相应的,通常意义上的网络舆情,就是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所表达的意见、观点和情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注重分析网络舆情”,正是这个意义上的“网络舆情”。权威机构与学者在其舆情研究中也几乎无一例外地从狭义上使用“舆情”这一概念。如人民网“舆情频道”将舆情分为司法事件、经济生活、社会管理、公共管理、生态环境、教科文卫、国际社会、社会思潮等八大类,无一不属于社会舆情的范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节  表达方式
  舆情是具有外显性的意见、观点和情绪,它必须以某种他人能够感知、理解的具体方式表达出来。舆情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语言文字,如民谚、牢骚、街谈巷议、流言、传单、大字报等,也可以是动作行为,如集会、呼口号、穿着统一的服装、佩戴统一的标志等。特定情况下,一些平常不过的语言或行为也能成为表达舆情的方式,如某些城市市民的“散步”、“购物”、“戴口罩”等。
  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显得既单纯而又丰富。单纯是因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动作、行为等表达方式难以实现,因此,舆情只能借助语言、文字、符号等来表达。说它丰富,是因为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电脑技术,一些传统条件下不能实现的表达方式却可以借助网络轻易实现。像点击浏览、发帖、跟帖、转贴、写博文、发微博等,都是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上述方式作为网络舆情表达的常规方式,我们不再赘述,这里将重点讨论一些富有特色的舆情表达方式。
  一、造词/造句
  现在,新造词语或按照某种句式新造句子已经成为网民表达自己意见、观点、情绪的常见方式。不断出现的新词汇、新句式鲜明地表达了网民对于某些人和事物或不屑、或鄙夷、或愤怒、或无奈的态度与情绪。2008年,四川地震灾区的一名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教室即将倒塌时率先冲出教室,事后又在天涯社区发表帖文称,在生死关头,只有当自己的女儿面临危险时才会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都不在自己的考虑之列。网民们称其为大地震中“最无耻的教师”,还送给他“范跑跑”的绰号。这一绰号既表达了网民对师德、对教师人格问题的关注,表达了网民对为人师表者道德底线失守现状的不满,也使“跑跑”一夜之间成为危难时刻逃避责任、不愿担当者的代名词。2009年6月,上海一幢在售楼房整体倒塌,网民戏称其“楼倒倒”。此后,“楼脆脆”、“楼垮垮”、“楼歪歪”、“楼酥酥”等新词不断被网民造出,表达了网民对住房建筑质量的普遍担忧。2008年6月,17岁的贵州女孩李树芬跳桥溺水身亡。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舆情与网络舆情
第二节  舆情与舆论
第三节  舆情与民意
第四节  网民、公民与民众

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要素
第一节  主体
第二节  客体
第三节  表达平台
第四节  表达方式

第三章  网络舆情的机制
第一节  动力机制
第二节  生成机制
第三节  作用机制

第四章  网络舆情的观测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周期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特点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测量

第五章  网络舆情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参与主体因素
第二节  政府政治因素
第三节  社会情绪因素
第四节  群体心理因素
第五节  媒介技术因素

第六章  网络舆情的调控对策
第一节  源头治理:回应民众现实关切,努力消除社会矛盾
第二节  制度供给:拓宽民众参与渠道,保障民众参与权利
第三节  主体塑造:提升民众参与素质,形塑主流政治文化
第四节  政府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升政府回应能力
第五节  法制保障: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维护民众参与权利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