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地君亲师的命运:从文化哲学视野看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909937
  • 作      者:
    蔡利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蔡利民,196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传统文化。近年来在《哲学动态》,《中国文化研究》、《求是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理论视野》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天地君亲师的命运》等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天地君亲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是数千年来被人们所尊奉的最基本的人伦信仰,也是维系着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的道德基础。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伴随着当代社会结构的转型,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民间信仰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百姓心中的敬天、祭地、忠君、奉亲、尊师的哲学本质,如何在新的社会构建中去继承和融汇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成为我们当下难以回避的艰难课题。蔡利民先生的《天地君亲师的命运》一书以全新的视角,在文化传统和文明演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传统的“天地君亲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继承性进行了哲学思辨,大胆地提出了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之间构架民间信仰传承的哲学途径,为中国传统的“天地君亲师”的人伦思想传承、发展途径提出了新的思索。
展开
精彩书评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周易·乾卦》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礼记·乐记》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落雪把人带入暮色苍茫的天空之下。晚祷钟声的鸣响把终有一死的人带到神面前。把天地入神四方聚集于自身。这四方是一种原始统一的并存。我们把在物之物化中栖留的天、地、人、神的统一的整体称为世界。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展开
精彩书摘
  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不仅是因为汉字难识难写,妨碍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更为关键的是,钱玄同深感以往用汉字记载的思想观念过于陈腐,“二千年来用汉字写的书籍,无论哪一部,打开一看,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
  因此,钱玄同有感于陈独秀“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提法,认为还不够彻底,于是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提出了“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之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在中国,师一直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职业的教师;一是文化传统、道统的象征。“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作为中国文化总代表的孔子受到前所未有的攻击。首先是的对师的象征——传统文化和纲常礼教的怀疑和抨击。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因此,对儒教的抨击,对道统的否定,直接导致对孔子本人的否定。其次,正由于孔子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就必然导致对师道尊严的质疑和对教师的批判。至圣先师被丑化,传统文化受批判,师道遭非议。于是,“天地君亲师”中的师道黯然没落!
  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对象主要是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君)、儒家纲常伦理(亲)、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师),在图强御侮、民主科学的旗帜下,在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呐喊声中,并且伴随着废除科举,停办书院,取消祭孔,改文庙为学校,学校取消读经以及修改宪法立孔教为国教努力的失败等等一系列强力的制度化、体制化的措施,肇始于周公,由孔子开创并集大成,经由荀子、子思、孟子阐发,通过汉儒的构建,完备于宋明的人文理性宗教——儒教,终于在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冲击下,在西方理智主义、科学主义(进化论、实验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功利主义等种种思潮的影响下,城池逐步失守,地盘日益萎缩,一步一步失去了自己的神圣地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化哲学视野下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的哲学精神和人文理想
二、马克思的宗教观与终极关怀
三、大传统与小传统:人文宗教关怀与民间信仰
四、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天地君亲师”
第二节 信仰重建的尝试
一、现状考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儒学复兴之可能与“天地君亲师”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文化哲学的终极关怀之维
第一节 哲学的形而上本体诉求
一、哲学的起源与人生的二重性
二、自我之知幸福之路不朽之道
三、“终极存在”、“绝对实在”与终极关怀
第二节 文化哲学与终极关怀
一、生命与天命人与天终极关怀
二、文化神学的重大转向:宗教就是终极关怀
三、中西终极关怀的异同
四、中西终极关怀之同:关于天地君亲师

第三章 作为中国人终极关怀的“天地君亲师”
第一节 “天地君亲师”的内容
一、天
二、地
三、君
四、亲
五、师
第二节 天在“天地君亲师”中的核心位置
第三节 “天地君亲师”的超越性特点
一、儒教——“天地君亲师”的超越性指向
二、儒教——“天地君亲师”的特点

第四章 “天地君亲师”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天地君亲师”的起源
一、西周时期的祭祀仪式
二、孔子:人文理性宗教——关于“天地君亲师”的信仰
三、孟子:“尽心知天”——”天地君亲师”的心性基础
四、荀子:“礼有三本”——“天地君亲师”的外在规范
第二节 “天地君亲师”的演变
一、对“天地君亲师”的宇宙论辩护
二、对“天地君亲师”的本体论支持
三、“天地君亲师”信仰的民间培育
四、坚守还是废弃

第五章 “天地君亲师”的现代命运
第一节 “天地君亲师”的衰落
一、科学昌盛、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盛行——天道的坠落
二、向大自然开战!——地道的没落
三、反对专制、反对君主、废除帝制——君道的没落
四、抨击礼教、批判纲常,反抗家庭、反叛父母——亲道的衰落
五、批判孔子,废除科举,废除读经,废除祭孔——师道的衰微
第二节 “天地君亲师”的挽救
一、梁漱溟:伦理本位伦理宗教
二、熊十力:体用不二天人合德
三、牟宗三:内在超越的人文宗教
四、唐君毅:人文世界人德齐天
五、钱穆:历史文化生命与“人文教”
六、李泽厚:个人私德与情感安慰
七、杜维明:伦理宗教——作为群体行为的终极的自我转化

第六章 文明对话与“天地君亲师”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文明对话与中华文化的主体自觉
一、文化融合是新文化创生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融合凸显人类文化普遍价值
三、和平崛起与中华文化的主体自觉
第二节 “天地君亲师”的当代意义
一、唤回天命
二、敬畏自然
三、公民道德
四、尊师重道

第七章 检省与超越
第一节 “天地君亲师”的历史局限性
一、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和生命的衰微
二、心性之学:内圣强,外王弱
三、超越性的隐退
第二节 文明对话、文化融合与“天地君亲师”
一、文明对话与“天地君亲师”
二、回归生活世界与“天地君亲师”
三、文化融合与“天地君亲师”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