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浸润: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ese business managemen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409038
  • 作      者:
    王利平[等]编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文化浸润: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作者王利平、胡新欣、周燕、苏雪梅)目的在于深入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管理赖以形成的基础,探讨中国式管理的历史传承。首先,基于传统思想观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家族组织基础的基础分析,提炼概括中国传统管理方式的基本特征。然后,《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文化浸润: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就中国传统管理的传承与变革进行研究,提出“转化性创造”的传承模式,并据此概括性地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出“中魂西制”的中国式管理命题。
展开
精彩书摘
  “天”指自然万物、宇宙世界;“人”指人类,指自身。天人合一,是人与大自然、与世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高级的物类。人的本性生成于天地的本性。
  这种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等学派中都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以“道”为代表的内在规则和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道”的法则;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等,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肯定“精神和自然界的统一”。
  “天人合一”、“人亦天地间之一物”,意味着人与万物都是整体天地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作为部分的人应该与其他物类一样,遵循天地这一整体的共通的存在法则(即天地之道),尽到人这一物类和部分对于天地宇宙整体的责任(即尽人道)。人作为天地万物、宇宙世界的一部分应当尽人之所应所能,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效法天地,从天地之道中引出立人之道,是中国哲学各流派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存在的基本价值取向。
  老子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之道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
  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动态变化性质,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之道的主观努力、能动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道”的被动顺从和崇拜。‘。’“天人合一”源于原始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对泛化的自然神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日,是各家各派共同的基础,是中国文化最基本和主要的观念,同时也是中国人人生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其他思想观念,都是在“天人合一”基本观念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
  “天人合一”,天人为一。虽然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不处在变化过程中,但这种变化是循着“天不变,道亦不变”’、“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演化法则变化的。这其中,不变的“道”,演变遵循物极必反、整体平衡的法则(类似“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的变异遵循的内在法则),反映出中国文化观念中对整体、全局、不变的“一”的若注和把握。即天地的“道”根本上是不变的,变化是遵循整体平衡的法则发生的,认识“道”之所动,关注整体平衡,努力去把握整体平衡,成为“天人合一”总的观念下衍生出来的又一基本观念——整体观念。
  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局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最终受内在的平衡法则支配。看待、处理问题时,善于把握相生相克、物极必反、一张一弛的法则,善于把握全局而不是拘于一端,着眼长远而不是一时一事。从整体、全局出发考虑和把握问题,注重事先的筹划和谋略,谋定而后动,注重长远利害关系,成为整体观念下中国人显著的思维观念。
  ……
展开
目录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编委会
“中国式企业管理形成的历史传承”背景研究组成员
总序
上篇: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
引言
1.研究视角
2.研究重点
3.基本思路
第1章 中国传统管理的思想(观念)基础
1.1 宇宙观
1.1.1 天人合
1.1.2 整体观
1.1.3 中庸
1.1.4 和合
1.1.5 对立统一变化观
1.2 人生观
1.2.1 入世精神
1.2.2 祖先崇拜
1.2.3 重生重情
1.2.4 执经达权
1.2.5 以义取利
1.2.6 实用理性
第2章 中国传统管理的组织基础
2.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1.1 人与“天”
2.1.2 人与自然
2.1.3 人与人
2.1.4 重农抑商
2.2 家族组织特征
2.2.1 家族组织的基本结构
2.2.2 家族组织基本特征
2.3 由家族到社会——家族组织的基础性
2.3.1 家族——社会——宗教
2.3.2 组织基础与基本观念的统一性
2.4 传统家族组织规范确定的“人”
第3章 中国传统管理方式的特征
3.1 管理目标
3.2 核心价值
3.2.1 全局为重
3.2.2 中庸适度
3.2.3 求同存异
3.2.4 执经达权
3.2.5 家国情怀
3.3 基本途径
3.3.1 塑造“人”的管理
3.3.2 道德、职能、信仰三位一体
3.4 制度特征
3.4.1 宗法等级制度
3.4.2 身份与角色
3.4.3 个人行为规范
3.4.4 制度实现:情理交融
3.5 领导规范
3.5.1 素质修养
3.5.2 领导垂范
3.5.3 恩威并济
第4章 中国传统管理的历史传承和变革
4.1 传统管理传承与变革的基础
4.1.1 传统传承与变革的一般规定性
4.1.2 中国传统管理的生命力
4.2 中国传统管理传承的方式
4.2.1 “转化性创造”的机制
4.2.2 管理观念的自我调整与完善
4.2.3 历史传承中传统管理的实现
4.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和实践
4.3.1 政治、经济基础的变革
4.3.2 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4.3.3 由“单位人”到“社会人”
4.3.4 改革前传统管理的传承和变革
第5章 中魂西制——历史转折背景下的中国式管理探索
5.1 传统管理面临的挑战
5.1.1 工业化发展
5.1.2 人口流动与家庭格局
5.1.3 市场化、资本逻辑渗透
5.1.4 个性解放
5.1.5 观念变革
5.2 中魂西制的探索与实践
5.2.1 中国式管理的初步探索
5.2.2 “中魂”及其体现
5.2.3 “西制”的空间
5.2.4 “中魂”与“西制”的现在和未来
5.3 相关政策建议

下篇:新中国成立后企业管理中传统管理的传承与变革
第6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治的总体情况
6.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6)
6.1.1 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6.1.2 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
6.1.3 1958~1965:“大跃进”及调整时期
6.1.4 1966~1976:“文革”时期
6.2 改革开放后至今(1977~2009)
6.2.1 1977~1992:调整和改革时期
6.2.2 1993年至今:快速发展时期
第7章 改革前企业管理的历史演变
7.1 生产技术规范和基础管理体系
7.2 领导体制
7.3 经济核算制度、财务制度
7.3.1 经济核算制度
7.3.2 财务制度
7.3.3 成本管理制度
7.4 工资制度
7.4.1 基本工资制度
7.4.2 奖励制度
7.5 职工福利待遇
第8章 改革开放前企业管理总体特征
8.1 改革前企业与企业管理的性质
8.2 企业管理总体特征
8.2.1 根本特征——政治挂帅
8.2.2 物、事、人三者关系——强调“人”的思想政治觉悟
8.2.3 业务层面——严格的计划管理
8.2.4 民主管理层面——职工代表大会
8.2.5 体制典型——“鞍钢宪法”
第9章 改革前企业管理中传统管理的传承和变革a
9.1 单位体制的组织形式
9.2 人的管理
9.3 以政治为核心的管理手段
9.4 家族制的影响
9.4.1 等级权威
9.4.2 人际关系
第10章 改革以来的企业管理变革
10.1 改革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
10.1.1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0.1.2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0.2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管理
10.2.1 国有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
10.2.2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管理
10.3 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创造
10.3.1 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特点
10.3.2 成功民营企业的管理特点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