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新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97604
  • 作      者:
    张金光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3年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金光,男,1936年12月18日生,山东阳谷皇姑琢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山东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先秦史、秦汉史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历史研究》、《汉学研究》(台湾)、《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史研究》、《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一次,二三等奖多次。出版专著《秦制研究》一部。《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新探——官社经济体制模式研究》,该专著已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国家规划特大成果奖。主要创造性学术观点有:提出“实践历史学”、“国家权力中心论”、“中国地权本体论”。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新探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的新思维、走出外来学术话语体系的困境,回归中国历史境域,构建独立的理论分析系统、关于构建中国历史社会经济形态新坐标体系的设想——国家权力中心论、关于中国土地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国历史地权本体论、周一清间社会形态四期说、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实践历史学:历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人于史:回归历史境域、出于史:从原历史中,发现实践历史逻辑,提炼和建构普遍性理论分析系统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为国家对全国土地的普遍的所有权,以及对于作为土地附属物的人民的直接占有和租赋徭役的专有。“悉租税,专民力”,“撮粟尺布,一夫之役,尽专于己”,就是国家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
  由于实行土地国有制及其下的国家份地授田制,也便造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经济体制,亦即社会生产关系——官社经济体制。在这种社会经济体制下,遂使份地农间并不存在阶级分化,也不容许地主阶级产生,当时并不存在传统的所谓新兴地主阶级,及其与佃户农民的阶级分野和对抗,奴隶主与奴隶的对抗格局,在农业生产中亦几乎不存在。秦国家完全控制着土地所有权,而且控制着与土地所有权相应的一切利益。但这绝不等于说秦国家是抽象的超阶级的国家。它不给土地占有者以土地所有权,但却充分给予统治主按一定等级分占土地国有制下地租的权利。国家把从直接生产者那里掠夺来的财富,通过俸禄和赏赐等手段,在统治主阶级中进行再分配,这就是秦土地国有制下统治剥削关系的秘密所在。在“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的原则下,每个统治剥削主都从国课租税之中分到了尽量多的一份。又按照以等级家次占田的原则,统治剥削主获得了远超出小农份地量的土地以满足其利益。从这种意义上说,秦土地国有制实质上就是统治主阶级共同所有制。在这里,剥削关系是建立在统治关系基础之上的,而且二者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真正实现了“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的社会格局。最高统治主及其下属官僚群,即大大小小的治民的统治主,构成了统治主阶级,他们同时构成了剥削阶级。此等统治主剥削阶级,即官僚剥削阶级,他们除了按照等级原则,从国家剥削总量中分润到尽可能多的利益之外,而更重要的则是,他们永远在运用官僚集权专制政治体制下权力转变为财富的不替之律,从国家、社会和直接生产者那里,撮取到尽可能最大化的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各种利益。因之,在土地国有制及其形成的官社经济体制下,其政治、经济关系主要是在国家政府与民之间发生的统治、剥削关系,及其所谓阶级关系亦尽皆表现在官民对立之中,国家(政府)——社会、官——民对立格局,是当时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特点,亦是其时社会阶级矛盾对立与对抗的支配形态,官一一民结构及其对立成为社会关系的支配形式,而且这还是中国历史上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对抗坐标的中轴线。
  ……
展开
目录
自序: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的新思维
一、走出外来学术话语体系的困境,回归中国历史境域,构建独立的理论分析系统
二、关于构建中国历史社会经济形态新坐标体系的设想——国家权力中心论
三、关于中国土地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国历史地权本体论
四、周一清间社会形态四期说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实践历史学:历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
一、人于史:回归历史境域
二、出于史:从原历史中,发现实践历史逻辑,提炼和建构普遍性理论分析系统
三、历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第二节 官社经济体制模式概说

第二章 官社经济体制的根基:普遍土地国有制度与国家普遍授田制
第一节 西周春秋时代,“王土”“封建”下的多级占有制
一、封邦建国与赐田作采
二、周金文中所见土地转移问题
三、邑共同体组织的顽固性
第二节 从“王土”到“皇土”:战国秦普遍的真正的土地国有制的高度发展
第三节 扩大国营耕地、牧场及圈占山林川泽
一、国营农耕地
二、国营牧地
三、山林川泽等资源
第四节 战国、秦国家普遍“制土分民”授田制
一、授田总则——“为户予田宇”、“乡田同井”、定量份地、定期还授、制辕田
二、授田对象与授田类别
三、家内受田人口之身份与资格
四、国家授田制的历史渊源
第五节 龙岗秦简中的土地国有制度诸问题
一、“行田”之律
二、“阡陌疆畔”、“畴企”等“为田”格局
三、“行田”中的诸违法行为
四、“实田”活动
五、国家授田制下,官社份地农生产的强制性及其趋向
六、“假田”问题
七、苑囿的保护和综合开发问题
八、个体莱田为公共牧场
九、结语
第六节 秦从孝公“为田开阡陌封疆”到始皇“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其普遍土地国有制的法权形式与经济内容
一、国家对土地拥有普遍的最高所有权
二、租税合一制
三、户籍与人口控制
第七节 战国、秦土地国家所有制的二重性
第八节 传统国家普遍授田制的延续和终结以及私有地权的形成
一、汉初土地国有制与国家授田制的延续
二、“名田宅”辨
……

第三章 官社经济体制下的田间布置规划标准化体系制度——“为田开阡陌封疆”
第四章 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官社国野体制新说
第五章 周代的邑社组织
第六章 《周礼》中的官社经济体制
第七章 银雀山汉简中的官社经济体制
第八章 孟子“井田”为官社经济体制说
第九章 商鞅变法后秦的官社经济体制
第十章 战国、秦官社经济体制模式典型举例
第十一章 战国秦汉的“社”与“社”会活动
第十二章 官社遗风——汉代的乡里社会组织——弹、倬
第十三章 官社经济体制下的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第十四章 官民二元对立:官社下及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格局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